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校

注册:2015-11-1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4-24 10:0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有没有AI,协作都是最明确的效率主题。

而在很多低效的办公环境中,最大的协作瓶颈并不是人与数据的割裂,而是空间与人的割裂。

当AI有了好的输入,才能拥有好的输出。

因此,AI协作能力的不确定性,很大一部分也来自空间感知能力的缺失: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采集的质量和数据化不足,严重阻碍了AI被企业和用户“拿来就用”的可能性。

会议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高频的场景。

作为像企业“大脑”一样运转的决策环节,会议涉及到的空间、人员、数据的复杂性,让其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此同时,会议也是空间化的,AI的力量需要走出云端和数字屏幕,做到在整个物理空间和数字系统内无处不在。

“在AI参与决策之前,首先要做到的是让AI能够无感地贯穿在人与设备之间。”

国内头部会议解决方案厂商MAXHUB副总裁陈思炯告诉36氪,无论是Teams、腾讯会议等SaaS,还是像MAXHUB这样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当下都在致力于通过AI弥合空间协作的割裂。

最近,MAXHUB发布了AI会议解决方案2.0,以“空间智能化”作为核心价值,致力于让AI更好地助力会议场景,进而切入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

01 空间智能化,为什么能解决协作问题?

全球化办公越来越普遍的当下,远程视频会议逐渐成为了主流。

但由于远程会议缺少了面对面的“空间场景”概念,视频会议在信息效率上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传递延迟、声音重叠下的发言受限、肢体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的缺失,造成了议程的固化和理解上的偏差。

但即使是面对面的会议,也仍然存在严重的协作问题。

《哈佛商业评论》今年3月一项调查显示,在5000多名知识工作者中,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会议后遗症”对工作流程或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观点停留在大脑里,反复思考回忆片段,或者讨论了无关的话题、缺乏明确的议程目标、缺乏后续执行跟进等,从而产生挫败感。

因此,仅仅是拥有空间感知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让空间向智能化发展,做到总结观点、厘清待办及辅助决策。

如何解决远程会议缺乏空间感的问题,MAXHUB已经通过沉浸式会议解决方案给出了务实的回答:比如,通过说话人的声纹、唇动,增强空间内的信息采集。

而下一步的空间智能化,则是在空间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融合增强AI的输入和输出能力,缩小人与人之间专业能力、认知水平、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同时贯穿整个场景的流程,弥合人、场景、数据之间的割裂,从而达到人机协同。

比如,迄今为止,不少企业还在用纸质化、拍照记录的方式留存会议信息,数据化程度较低。而AI的多模态理解能力则可以静默地为参会人数据化这些内容,并通过Agent化的指令,传送留存到企业需要的办公场景中。

虽然目的都是“连接人与场景”,但是在技术维度,空间智能化和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语音转文字等工具是截然不同的。

真正的空间智能化代表着AI能够参与辅助决策、甚至主动参会。而陈思炯认为,当下这一阶段,考验的主要还是厂商的沉浸式技术积累,如增强AI感知的能力。

“过去做视频会议的时候,需要把很多噪声过滤掉,但同一套过滤体系对AI来说可能就成为了一个影响精准度的减分项。所以我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新的感知逻辑。”

AI会议解决方案2.0的优势在于:在MAXHUB已经实现了跨设备协同和高质量多模态的输入环境下,空间场景中丰富的信息维度能强化AI的感知和理解,为实时翻译、关键帧提取、会议总结等应用引入更完整、准确、迅速的推理能力,从而帮助企业打造“拿来就用”的会议智能体。



02 技术融合,让空间协作“流程化”

自从企业用上“大屏”以来,会议空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硬件+数字化的工具阶段,到多端协同的协作阶段,认知增强的智能阶段。

软硬件是智能化迭代的地基,在引入了AI以后,变成“会思考”的会议空间,也就更接近企业决策的神经中枢。

硬件、模型、应用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技术维度,如何将会议空间内的人机协同持续到空间以外,挑战不仅仅在于AI的认知能力。

传统会议场景总是和办公生产力“脱节”、被看作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主要是因为会议流程没有被接入企业的生产力流程。协作工具链极其分散,会前、会中、会后要用到不同的协作工具。

基于此,MAXHUB的AI会议解决方案,借助AI会思考、有上下文记忆的特点,贯穿了会议预约、会议材料准备分析、会中沟通辅助和记录分析,再到会后代办执行。

想要实现以上场景的一致化表现,持续的模型调优很重要。MAXHUB用了大量内部真实会议数据来训练分析,对讨论会、培训会、面试等不同细分场景的语义识别理解做了针对性优化,确保环境感知和信息采集是端到端的,从而“无感”地延伸到会议前后的办公流程中去,没有学习和流程上的门槛。

陈思炯表示,让空间协作打破“空间”,在企业中流动起来,单一技术突破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技术架构的理解和成熟的技术融合。

MAXHUB将智能空间理解为四个架构层,从后端到前端分别是决策层、认知层、应用层、感知层,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技术融合。



在决定了输入的感知层,语音、图像、触摸、环境传感器数据采集的精准和稳定性,考验的不只是设备的质量,还有其自身调度择优的能力,同样需要智能化的创新和迭代。

认知层和决策层也是如此,不但涉及到调用多模态混合模型和动态知识图谱,还需要通过实时协作协议、决策路径优化算法来完成复杂的识别与理解。

凭借国内会议平板“首创者”的身份,MAXHUB目前也推出了AI+PC产品,从会议场景切入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全流程,帮助企业将“脑力”释放到日常办公场景,贯穿员工个人能力的成长。

03 AI应用,向企业“新质场景”纵深

新质生产力要求技术应用到千行百业中去,而对于绝大多数只关心“好不好用”不关心技术原理的企业客户,创造“新质场景”往往比创造单点应用更有力。

会议作为高价值密度的场景,与大量产业端场景不同的是,尽管每一场会议的内容、议程、参会人职业习惯不同,会议空间自身却具有跨行业的共性。

因此,会议解决方案需要的是场景的纵深,而非行业垂直。

凭借母公司视源股份“三院一站”和多个实验室的科研投入以及AI技术的前沿探索,MAXHUB在高清显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方向进行了场景化创新。在母公司的研发效率和既有产品能力“托举”下,MAXHUB做出了国内相对最完整的会议空间整体解决方案,并且能够专注于开发解决方案、服务客户的本地部署实例。

过去,各行各业会议中的最大差异在于专业语料库不同,这一点在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内也存在壁垒。而MAXHUB AI会议解决方案2.0支持多语言实时互译、行业术语理解,并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语料库识别优化专业词汇,也让会议场景的“跨行业”理解痛点不复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会议领域专注耕耘了八年之后,MAXHUB的客户群已经包括国内超过80%的五百强企业。

QY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会议解决方案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9.23亿美元,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8.7%,市场潜力巨大。但包括微软、Google、Zoom在内的主要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仍然以软件和SaaS为主,产品功能集中在视频会议、文件共享等基础需求。

2024年,毫无疑问是AI应用元年。随着一众虚拟会议平台等创新模式的出现,会议空间也有望成为AI最早规模化落地B端的场景之一。

陈思炯也表示,MAXHUB现在也在致力于从交互体验的细节培养企业客户的智能化协作习惯,从组织端激发AI的协作想象力,而不是让AI“强行赋能”。

而与会议领域息息相关的相关屏显、传感器、多模态智能硬件等软硬件技术方面,国内供应链领先于世界,且与模型应用能力融合速度很快。从MAXHUB的产品路线也能看出,厂商自身一直在做硬件上的all in one精简化,为企业IT部门减少负担。

随着AI的成本越来越低,空间智能化也将顺应科技普惠的趋势,逐步渗透到更多小微企业中去。

未来,空间智能化还需要什么?

根据MAXHUB的技术周期,近一年内,空间智能化的探索重点是将多模态数据标准化,结合AI Agent等应用,为企业完成更多待办和生成需求。

在MAXHUB目前的会议AI解决方案中,企业已经能通过空间智能化来生成待办事项,比如在开会的时候自动预约下一次会议。此外,除了会议纪录之外,AI还会针对演示场景等生成关键帧,帮助参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而这只是个开始。

其次,接入企业知识库和动态知识图谱,帮助参会人员对齐信息差,随之提高实时协作效率。

最后,在MAXHUB的构想下,未来,AI也将以数字参会人的身份,拥有像人一样的空间感知能力,从被动输出到主动参会,给出切实的决策建议。

来源:36kr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4 17:35 , Processed in 0.16782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