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军衔等级:
中校
西风 一水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人类信息处理速度仅为每秒10bit,而我们的感官系统却能以每秒10亿bit的速率收集数据。
随着算力的不断提升,机器在各类任务中的表现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预测马斯克的大脑与计算机的通信速率大约为10bit/s。与其使用Neuralink的电极束,不如直接使用电话,因为电话的数据传输率已经被设计得与人类语言相匹配,而人类语言又与感知和认知的速度相匹配。
为啥我们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呢?
10bits/s VS 10亿bits/s
从神经元本身的性能来看,它们具备快速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但这并没有直接转化为整体认知速度的提升,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在进化过程中,大脑的这种架构逐渐固化,虽然随着物种的进化,大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但这种早期形成的认知架构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和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
10bits/s的限制源于大脑基本结构,一般无法通过外部设备来突破。
与其使用Neuralink的电极束,不如直接使用电话,因为电话的数据传输率已经被设计得与人类语言相匹配,而人类语言又与感知和认知的速度相匹配。
我们提出的特征是脑科学中最大的未解数值。
简化内容,只聚焦于中枢神经系统并且将讨论的内容分为内部和外部大脑两部分后,更有意义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值得深思……
我越想这篇论文中的某些估计,就越怀疑。例如,关于打字员与听者之间比特率的等效性(S.3)似乎有误。正如香农所指出的,英文字母的熵约为每字符1bit。但如果是一连串的单词或是概念,情况又如何呢?
作者默认了一个假设,即每秒10bit是慢的。与我们在硅基底上实现的通用计算系统相比,这的确很慢,但这种假设并不能线性地转化为大脑的信息吞吐量和存在的感知。
0 举报本楼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4-16 03:44 , Processed in 0.24614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