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少将

注册:2015-11-26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4-7 08:29: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C114通信网  赵婷婷


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轰鸣到资本市场百亿热钱涌动,从“一箭18星”的震撼到240万手机用户直连天际,我国卫星互联网正以“国家队+商业航天”的双重引擎狂飙突进。


然而在这片前景无限的蓝海中,仍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全球1000万量级卫星用户与54亿移动用户的悬殊比例,正拷问着我们:这个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该如何走出“终端贵、资费高、用户少”的1G“大哥大”商业困境?


16188044338290330569.jpg


卫星互联网加速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发展热潮,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明确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首次系统性规范卫星网络国内协调机制,明确干扰处置、流程优化等核心细则。这一政策的出台有望大幅降低卫星网络建设中的协调成本,加速低轨星座组网和商业化应用落地。


在投融资市场方面,卫星互联网也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局,如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均对卫星互联网相关企业进行了战略投资。


据观研天下数据,我国商业航天行业投融资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披露金额达181亿元,已公开融资事件70个,赛道主要分布在卫星互联网、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控、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分别占比41%、25%、18%、9%、5%、2%。


3740624442586379958.jpg


产业层面,我国大型低轨星座建设正稳步推进。上海垣信“千帆星座”与中国星网“GW星座”均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截至目前,“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组网发射,在轨卫星数量达90颗;GW星座也进入批量组网阶段,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02组卫星发射。


就在上周,我国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0001至0004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采用Ka等频段载荷,重点验证手机宽带直连卫星、天地网络融合等关键技术,为未来构建卫星互联网系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可以说,无论是政策、市场还是产业,卫星互联网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正加速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中信建投研究报告也指出,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以及卫星互联网海外试运营业务的开展,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事实上,我国卫星互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卫星平台、星载通信、火箭制造和发射、终端、芯片和测试仪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然而,当前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4626415708905940262.jpg


正如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陈山枝在“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上所说,“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今天的卫星通信还没有走出1G时代大哥大的商业困境:终端贵、资费高、用户数量小,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门槛。当前,用户买卫星通信更像是买通信保险(应急通信)。”陈山枝指出。


他用一组数据进行了说明:从用户数层面来看,当前全球卫星用户数在1000万量级,而全球独立移动用户数为56亿(数据来源 GSMA 2024移动经济报告);从终端层面来看,无论是星链、铱星、海事卫星还是国内部分卫星运营方,其终端价格都在数千元以上;从资费来看,星链的资费高达90或120美元/月,铱星、海事卫星则更加昂贵。


即便像 SpaceX的“星链”计划,也难以逃脱这些困境的束缚。目前,星链有近7000颗卫星在轨运行,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460万,但也面临经营压力。据摩根斯坦利分析,至2040年,预计“星链”全球注册用户有望达到2.92亿人,市场占有率或将达80%,单用户月均收入21美元,年度营收将超700亿美元。但系统总建设成本将达2600亿美元,预计业务将承受为期10年负现金流状况,2030年现金流实现“由负转正。


天通的启示:如何走出“大哥大”商业困境


在陈山枝看来,卫星通信要想摆脱“大哥大式”的商业困境,只有一条路就是积极拥抱地面移动通信产业生态。“卫星通信系统目前标准体制多不统一,每家卫星公司都是私有标准,不兼容,产业规模小,成本高,无规模经济优势。卫星通信应该借鉴地面移动通信的标准演进,从当时欧洲就有10多个标准的1G到现在全球就一个标准的5G,标准数量收敛及其规模经济优势。”


17563577665247597013.jpg


陈山枝指出,手机直连卫星是卫星最为典型的应用场景,也是决定卫星产业能否走出“大哥大”式商业困境的关键抓手,目前实现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


一是基于现有卫星通信体制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俗称为“新手机、旧卫星”。该方案基于在轨卫星的现有卫星通信体制,定制面向公众用户的新手机(是双模手机),同时集成地面移动通信终端芯片/模组、专用卫星通信终端芯片/模组,由手机厂商主导,卫星侧基本不做改动。不足之处在于通信速率十分有限,仅提供kbit/s量级速率,只能解决基本通信问题。


二是基于现有地面移动通信体制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俗称为“旧手机、新卫星”。用户既不需要更换4G和5G手机也不需要对其进行改动,由卫星和网络侧进行改动和增强实现,优势在于4G/5G存量手机就能直连卫星,用户市场基数庞大,潜在用户数量大;缺点是需要新建高性能低轨卫星星座,卫星部署周期长,卫星复杂度高且成本高,实现难度大。


三是基于3GPP NTN体制的手机直连卫星,可通俗称为“新手机、新卫星”。该方案的优势是手机和卫星间的复杂度和成本的系统平衡,新手机是单模手机,主要涉及物理层时序和同步的增强,手机硬件成本基本没有变化,且市场开拓容易;缺点在于需要规划新频率,或通过监管政策创新,允许卫星通信运营商在没有地面基站的区域复用地面移动运营商的手机频谱。


以中国电信天通为例,其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技术路线,在华为Mate60 Pro推出之前,中国电信卫星业务用户规模常年维持在仅为15万。在与地面移动生态系统结合之后,仅仅15个月,支持直连天通卫星功能的手机款型已达25款,累计销量已超1600万台。中国电信2024年卫星通信收入增长71.2%,手机直连卫星用户数突破240万。可以说,中国电信天通卫星的爆发式增长,正是因为其主动拥抱地面移动通信生态,通过双模手机单SIM卡的直连卫星的创新形态,率先解决了通信保险(应急通信)问题。

手机直连,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卫星互联网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尽管已有部分应用,但距离大众普遍使用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支持手机直连的卫星网络较少、通话费用较高、网络系统容量受限,卫星手机的便利性存在不足,手机直连卫星的通信速率、服务连续性等体验有待提升。


陈山枝认为,手机直连卫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通信保险”,以更加合理的成本,为尽可能多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体验,“飞入寻常百姓家”和“进入千行百业”。对此,陈山枝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支持每一个普通的手机具备手机直连卫星能力,采用统一的通信标准,降低手机成本,提升产业生态能力,实现规模经济。而这正是3GPP NTN制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5G体制兼容,6G系统融合”技术发展路径的注脚。依据手机的电池寿命等因素,目前业界换机的周期大概为3年,该周期内5G NTN卫星建设与组网也能基本成熟,使得公众用户换机时能直接使用5G NTN的手机(与5G手机成本基本无变化)直连卫星服务。


二是支持更多的卫星网络建设,分配专用的手机直连频率,促进卫星运营商的网络部署规模,提升手机直连卫星的运营能力;或通过无线电监管政策创新,允许卫星通信运营商在没有地面基站的区域复用地面移动运营商的手机频谱。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攻克研制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卫星天线、通信载荷、地面信关站和网络设备等相关系统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幅度降低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与运营成本。


四是结合技术发展与安全风险防控,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从完善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与国际协调、强化终端设备与基础设施监管、统筹安全与发展、防范技术滥用、深化跨部门协同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力,推动手机直连卫星技术规模化应用。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4-8 19:19 , Processed in 0.24896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