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士

注册:2019-11-26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12 15:03: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光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数据中心对高速、高效、低能耗的光互连解决方案需求日益迫切。CPO(共封装光学)和LPO(线性驱动可插拔光模块)作为两种备受瞩目的技术方案,在光模块应用领域展现出各自的特点。然而,CPO在诸多方面相较于LPO具备明显优势。
一、技术原理与集成度优势(一)高度集成的架构
CPO技术将网络交换芯片和光模块共同封装在同一个插槽中,实现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的紧密结合。这种高度集成的架构大幅缩短了交换芯片与光引擎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优化了电信号传输路径 。以典型的数据中心交换机与光模块连接为例,传统方式下,信号在较长的传输线路中会产生衰减和延迟,而 CPO技术使得信号传输距离大幅缩短,有效提升了电信号传输速度,保障了信号的完整性,减少了信号失真和干扰的可能性 。
反观LPO,虽然采用线性直驱技术取消了光模块中的DSP/CDR芯片,将相关功能集成到设备侧的交换芯片中,但光模块与交换芯片仍相对独立,在信号传输的集成优化程度上远不及CPO。
(二)协同工作的高效性
CPO技术实现了网络交换芯片和光模块的深度协同工作。由于二者在物理上紧密相连,在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中能够实现更高效的配合。例如,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流量时,交换芯片可以及时、准确地将数据发送给光模块进行光信号转换和传输,光模块也能快速响应,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反馈给交换芯片 。这种高效的协同工作模式,使得CPO在应对大数据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任务时表现更为出色,有效提升了整个光通信系统的性能 。
相比之下,LPO的光模块和交换芯片之间的协同工作依赖于外部接口和通信协议,在数据交互的及时性和效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未来超高速、大规模数据传输的严苛需求 。
二、性能表现优势(一)低功耗特性
在数据中心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功耗成为衡量光通信技术的关键指标。CPO技术通过缩短信号传输距离和优化集成架构,显著降低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同等数据传输速率下,采用CPO技术的光通信系统功耗相比传统方案可降低30% - 50%。这对于大规模数据中心而言,意味着每年可节省大量的电力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目标 。
LPO虽然通过取消DSP芯片降低了部分功耗,但由于其光模块与交换芯片的分离式设计,在整体功耗控制上仍无法与CPO相媲美。特别是在长距离、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场景中,LPO的功耗劣势将更加明显 。
(二)高传输速率与稳定性
CPO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架构和协同工作机制,能够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目前,CPO技术已经能够实现800G甚至1.6T的高速数据传输,并且在传输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CPO能够有效抵抗外界干扰,保障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连续性,降低误码率。例如,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大量的训练数据需要高速、稳定地传输,CPO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确保AI模型训练的高效进行 。
LPO由于去掉DSP芯片导致系统误码率提升,在传输距离和速率提升方面存在一定瓶颈,其更适用于短距离、对速率要求相对较低的场景,在长距离、超高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上与CPO存在差距 。
三、成本与维护优势(一)长期成本优势
从长期来看,CPO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尽管在初期研发和部署阶段,CPO的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其成本将逐渐降低。CPO高度集成的特性减少了光模块与交换芯片之间的接口数量和外部线缆连接,降低了硬件成本和布线成本。此外,由于CPO的低功耗特性,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电力成本节省也相当可观 。
LPO虽然在光模块采购成本上有所降低,取消了DSP芯片的物料成本,但在设备整体成本上,由于其对设备侧交换芯片性能要求的提升以及布线等方面的成本,在长期使用中,总成本优势并不明显。
(二)维护便利性与可靠性
在维护方面,CPO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由于其集成度高,减少了外部连接点和潜在的故障点,降低了故障发生的概率。一旦出现故障,CPO技术也能够通过先进的监测和诊断技术快速定位问题,提高维护效率。例如,在某大型数据中心采用CPO技术后,设备故障率降低了30%,维护时间缩短了50% 。
虽然LPO支持热插拔,在单个光模块维护上较为方便,但由于其系统架构相对松散,在整体系统维护时,需要考虑光模块与交换芯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工作问题,维护难度和复杂性相对较高。
四、当前发展现状、困难及后期可行性对比(一)LPO发展现状、困难及后期可行性1. 发展现状
在技术层面,LPO在800G光模块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以800gbps速率为例,其功耗可降低至约8w,相比传统可插拔光模块功耗大幅降低约40 - 45%。在市场应用上,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如在OFC2023上,Arista率先分享了 51.2T交换机配备LPO收发器的测试结果;英伟达也有望在2025年率先在其AI 集群中部署200G每通道的LPO收发器。许多行业领先客户,如Meta,都在积极考虑采用LPO技术 。
2. 面临困难
LPO需要特定模块与ASIC交换芯片配合,这削弱了可插拔模块的通用性优势。并且链路性能和责任界定困难,测试复杂,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电气和光学标准,不同供应商模块之间的互操作性难以保障 。此外,去掉DSP芯片虽然降低了功耗和成本,但也导致系统误码率提升,在传输距离和速率提升上存在瓶颈。
3. 后期可行性
尽管面临挑战,但LPO在100G每通道互连领域已成为CPO的有力替代方案。预计到2029年,LPO在800G、1.6T和3.2T端口中的渗透率分别为3%、33%和15% 。若英伟达在RuBing GPU一代中采用LPO进行NVLink扩展,将极大地推动1.6T - DR8 LPO模块的市场需求,有望在2027年新增超过800万个 1.6T LPO端口。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LPO在短距离、对成本敏感且速率要求不是极高的场景中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二)CPO发展现状、困难及后期可行性1. 发展现状
技术上,CPO已能实现800G甚至1.6T的高速数据传输,并且在功耗降低方面表现出色,Broadcom和Cisco的CPO产品已实现约7pJ/bit的低功耗,IBM、Coherent等公司的CPO方案更是将功耗降至更低水平。产业布局上,Broadcom早在2021年就宣布了配备CPO的下一代交换ASIC产品线,其产品 Bailly已成功投入生产;Cisco在OFC2023上展示了CPO原型;英特尔将硅光子小组置于数据中心和AI(DCAI)组下,全力开发基于硅光子学的光学引擎;此外,Ranovus、Marvell、Nubis Communications、Lightmatter、IBM等众多公司也纷纷加入CPO技术研发的大军 。
2. 面临困难
从技术角度,将光纤从ASIC连接到PCB前面板的布线过程充满挑战,系统集成后的整体测试和优化也较为复杂。从可靠性来看,CPO技术将多个光模块与芯片集成,导致失效率上升,如博通的CPO实验室产品,16个光模块集成在一块板子上,失效率会提高十几倍,可靠性稳定性降为原先的十几分之一 。从市场角度,CPO研发需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生产过程复杂,成本降低需时间和规模效应积累,短期内难以与光模块竞争;而且下游北美几大CSP云厂商对 CPO兴趣不大,部分海外公司甚至收缩研发团队 。此外,CPO量产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其标准以3.2T为代际,量产至少在2027年或更后,目前博通进展最快,其第一代CPO工程性试验要到2025年 。
3. 后期可行性
根据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25年中国CPO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CPO技术的商业化步伐预计将从800G和1.6T端口起步,并于2024至2025年开始商用,随后在2026至2027年迎来规模化增长,预计到2033年,全球CPO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美元。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的逐步降低以及市场对高速低功耗光通信解决方案需求的持续增长,CPO有望在未来光通信领域,尤其是对传输速率和功耗要求极高的数据中心场景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消息也表明,英伟达或将于2025年3月召开的GTC大会推出CPO 交换机新品,供应链透露这款CPO交换机正处于试产阶段,若进展顺利,今年8月即可实现量产,这一系列动态都显示了CPO技术未来发展的潜力 。
综上所述,CPO技术在技术原理、性能表现、成本以及维护等方面相较于LPO具有显著优势。尽管目前CPO和LPO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各自的挑战(相对LPO而言CPO的商用显得更加困难),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逐步成熟,CPO凭借其独特优势更有望在未来光通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2-22 00:46 , Processed in 0.17350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