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少尉

注册:2010-4-2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1 10:39: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新智元报道

编辑:英智

【新智元导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如汹涌浪潮席卷而来。从认知过载到焦虑情绪,AI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疲劳症」。

当今时代,AI无处不在,频繁亮相于新闻头条、深度嵌入工作流程,还悄然融入日常生活。

这场看似炫酷的科技狂欢,却让不少人开始感到不堪重负,「AI疲劳症」正悄然蔓延。

本文深度剖析「AI疲劳症」产生的根源,指出从研究到应用的种种困境。

更为关键的是,文章极具实践指导意义,针对「AI疲劳症」给出了五大应对策略,包括正视疲劳、聚焦实际问题、选择实用的技术、设定合理的目标以及建立拥抱变革的文化,为深受AI冲击的组织和个人指明了突围的方向。







认知过载的困境

正如微软研究科学家Victor Dibia所写:

「大约两个月前的一个清晨,8:45分,我像往常一样踏入办公室,坐到办公桌前,准备开启一天的忙碌。可当目光触及电脑登录界面的那一刻,大脑竟突然宕机—— 我怎么也想不起电脑密码了。」

「那一刻,我如梦初醒,意识到这是持续追踪AI发展带来的认知过载。回想那段时间,在应对日常繁杂工作之余,我还得耗费大量精力扎根于前沿研究:追踪一篇篇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的突破性论文,努力适应层出不穷的新范式。」

大约两年前,ChatGPT的横空出世,如同AI领域的「iPhone时刻」,彻底点燃了全球的AI狂热。

此后,AI发展更是一路狂飙突进,毫无减速迹象。




如今,新模型的发布更是频繁得让人目不暇接:

  • 每隔一周,就有全新的模型闪亮登场;
  • OpenAI、Claude、Gemini这些行业巨头,每隔几个月就会推出重磅更新;
  • HuggingFace上模型数量更是超过120万个,并且依旧呈井喷式增长。

2024年12月,arXiv上新增的AI论文多达6052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288篇全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假设我们有足够的专注度,能用10分钟快速浏览一篇论文,即便每天拿出半天时间全身心投入,最终也只能涉猎8%。




AI疲劳的「连锁反应」

知识马拉松下的迷失

为了契合AI的超快发展节奏,研究工作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工程团队更是马不停蹄地更新产品。

每当有新模型问世,或是技术范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项目就如同置身于一场永无止境的冲刺赛。

工程师与研究人员不得不在追踪前沿动态和深耕核心业务之间反复横跳,知识的快速更新如汹涌潮水,将他们卷入认知过载的漩涡。

但即便拼尽全力,那种落后的无力感依然如影随形,对于习惯站在领域前沿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沮丧情绪更是刻骨铭心。

纽约大学的Kyunghyung Cho教授感慨,AI领域已从崇尚开放性研究的博士创新高地,逐渐演变成偏重实际应用与产品开发的竞技场。在这场转型风暴中,许多博士生感到迷失方向。

已故的研究者Felix Hill也曾在探讨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的文章中痛心地写道:「从事AI研究有时仿若置身战场」。

当下,研究成果与产品、盈利乃至公司股价紧密捆绑,研究人员被迫推至商业竞争的最前沿,承受着身心的重压。




创新焦虑与盲目逐

Anthropic研究员Chris Olah指出,AI研究模式已然从个人单打独斗,转型为聚焦投资与团队协作。

为了不被AI发展的高速列车甩下,研究团队开启了无休止的更新与适应之旅。这本是一场向科技高峰的勇敢攀登,但倘若管理不善,团队成员极易陷入倦怠的泥沼。




组织层面同样面临挑战,一方面要坚守现有业务根基,确保稳定运营;另一方面,又必须在AI赛道上快速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不少初创公司急于求成,盲目跟风采用AI模型,却连业务痛点都未厘清,陷入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误区,舍本逐末,最终往往偏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陷入资源浪费与目标落空的尴尬境地。

突围AI疲劳,五大应对策略

正视疲劳,唤醒认知警钟

新技术登场,总是自带光芒,令人心潮澎湃。但在这光芒背后,密集的技术变革却如同一把把重锤,敲打着员工的心理防线,让人濒临崩溃边缘。

据调查,如今愿意主动接纳变革的员工比例仅为43%,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还高达74%,落差背后是人们面对AI冲击的不安与疲惫。

因此,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清醒认识到AI疲劳的存在及其潜在影响,这不仅关乎员工福祉,更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密钥。

聚焦问题:让技术回归工具

许多企业在启动AI项目时,仿佛陷入了技术的迷障,一味追逐AI的炫酷,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原点:究竟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他们总会错把新技术当成万能钥匙,以为单凭技术就能开启成功之门,结果往往是资源白白流失,目标依旧遥不可及。

正确的路径应当是,先静下心来,深度剖析业务需求,精准定位痛点与难点,再有的放矢地选取合适的技术。

唯有如此,技术才能褪去华丽的外衣,成为切实解决问题的得力工具,切实发挥效用,确保投资回报,卸除不必要的压力包袱。

不做技术的盲目追随者

身处AI新技术与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企业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卷入追求尖端技术的狂热漩涡。

研究数据犹如一记警钟——高达37%的项目因目标模糊而折戟沉沙。

对此,企业应务必保持冷静,审慎抉择与业务目标深度契合的技术方案。这并非是对新技术的畏缩,而是一种智慧的战略定力,不被潮流裹挟,方能行稳致远。

设定合理目标,小步快跑

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笔。

过往诸多案例表明,不少项目的失败并非源于技术短板,而是起始阶段设定的目标脱离实际,最终因难以企及而半路夭折。

麦肯锡研究发现,擅用AI的组织往往深谙此道,锚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推动业务稳健迈进,团队士气高昂。

面对AI疲劳,团队士气就是压舱石。成功不在一时的宏大叙事,而在朝着目标的每一步坚实积累。

文化赋能,以变革之心拥抱未来

当新技术叩响组织的大门,建立一种欣然接纳变革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企业不能仅仅着眼于技术的引入,更要悉心营造一个让员工安心、舒心的工作环境。

如今,员工心中普遍萦绕着对 AI抢滩职场、取代人力的隐忧。这时,领导者就应该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让员工融入变革浪潮,成为参与者而非牺牲品,使他们在舒适氛围中接纳创新。

如此一来,企业方能更从容地应对新技术冲击,以韧性之姿,迎接未来征途的重重挑战。

AI疲劳感的蔓延,根源在于AI进步的超高速、人们对其不切实际的预期,以及技术与生俱来的复杂性。

但这并非无解之局,企业只要转换思路,专注于破解真实问题,摒弃为技术而技术的虚荣,通过设定务实目标、培育适应变革的文化土壤,就能驯服AI这匹烈马,使其为己所用。

而对于个体而言,只要怀揣正确的心态,同样能够在这场AI变革的马拉松中找准节奏,奔向未来。




有网友评论,「AI每天都让我变得更加兴奋」。让我们做好自我调整,迎接这场AI变革的马拉松!

参考资料:

https://newsletter.victordibia.com/p/you-have-ai-fatigue-thats-why-you

https://www.neilsahota.com/ai-fatigue-when-innovation-feels-like-overload/


来源:网易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4:47 , Processed in 0.18923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