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环境下气体浓度对人体伤害的影响 通信建设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确保各项作业条件符合安全要求,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下面介绍有限空间作业环境下常见的几种气体对人体伤害的影响。 一、氧气(O₂)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比约为20.9%,国家标准《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规定缺氧危险作业氧气浓度为19.5%,低于该值的工作场所为缺作业环境;氧气浓度大于23.5%时一般被确认为富氧环境。 (一)富氧 富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体积分数大于23.5%的环境。 人的氧中毒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肺型,吸入氧浓度40%~60%时可导致肺水肿、窒息; ②神经型,吸入氧浓度80%以上可导致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并且氧含量过高,爆炸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二)缺氧 缺氧危险作业场所分为以下三类: a) 密闭设备:指船舱、贮罐、塔(釜)、烟道、沉箱及锅炉等。 b) 地下有限空间:包括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洞、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及化粪池等。 c) 地上有限空间,包括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封闭空间。 缺氧环境下对人体伤害的影响如下: | | | | | | | | | | | | | | 超过8min,100%死亡;
6min,50%死亡; 4〜5 min,可能恢复; | | |
二、一氧化碳(CO) 正常情况下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微溶于水,不易液化和固化,和空气相差很小,这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原因之一。CO在血液中极易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室息,严重时导致死亡。CO与空气混合物遇明火或高温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浓度与允许作业时间的参考如下: | | | | | | | | | | | 注:1、每次工作时间间隔大于2h;
2、ppm--百万分比浓度。 |
三、二氧化碳(CO₂) 常温常压下,CO₂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2%时,对人没有明显的危害,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并不是有毒物质,高浓度二氧化碳本身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且能使肌体发生缺氧窒息。检测空气中的CO₂浓度超过了2%,则需要进行通风排毒,置换工作场所空气,降低CO₂含量;佩戴送风面盔、自吸式导管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等常用的防毒面具。 二氧化碳的危害: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在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为9000mg/m³; PC-STEL:在遵守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通常为15分钟)接触的浓度18000mg/m³。 对人体的伤害: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窒息。 四、硫化氢(H₂S) 标准状况下H₂S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浓度极低时便有硫磺味,有剧毒,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呼吸道是主要的侵入途径。H₂S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阴沟、窨井、化粪池、污水池、纸浆池等低洼处。硫化氢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高热等点火源会引发燃烧爆炸。人在不同硫化氢浓度空间的中毒反应见下表: | | | | | | | | | | | | 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数分钟即发生嗅觉疲劳而闻不到臭味) | | | | | | 肺水肿、支气管炎、肺炎、头疼、头晕、步态不稳、恶心、呕吐、死亡 | | | |
五、甲烷(CH4) 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油田气、沼气、矿坑道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标准状态下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对人基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气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含量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生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远离,可致室息死亡。甲危害还在于与空气混合后起火爆炸,甲烷爆炸极限的实验值为5%〜15%。甲烷燃烧生成物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可引起中毒或缺氧。在含有甲烷气体的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在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综上,通信建设工程在有限空间环境下作业时,除了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外,还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现场监护人员应当全程进行监护,与作业人员保持实时联络,不得离开作业现场或者进入有限空间参与作业;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从而确保不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