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公司到底能不能省钱
12月19日,央视《对话》栏目组织了一场关于中国铁塔的对话,出席的人士有铁塔公司刘爱力董事长及三大运营商的副总和工信部官员。刘董事长强调铁塔公司2015年到2016年分别为为运营商节约了500亿和300亿投资,而主持人现场向三大运营商的三位副总裁提问:铁塔是不是帮你们省了很多钱?副总们都笑而不语。
从时任中国电信总裁兼首席营运官的杨杰公开表示“电信支付给铁塔公司的租赁费用比自己运营和维护铁塔高出了20%”,到中国联通持续多个季度盈利预警中反复提及的“铁塔使用费用增加”,铁塔租赁费用“居高不下”的报道一直不绝于耳。
由此看来,铁塔公司似乎没有为运营商节省成本。
现在运营商所比较的是租赁费和自行维护成本的孰高孰低,但问题还要从其它几个方面来衡量。
首先,运营商转让铁塔资产及减少投资所获得庞大的现金流,有助于其他方面的建设投资。钱钱钱,命相连。三大运营商仅仅通过转让铁塔资产就获得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现金,现金多了就可以减少贷款,节省的利息也相当可观。
其次,铁塔资源共享可以帮助运营商(主要是联通和电信)快速组网,更早地投入使用、产生效益,那么节省的时间成本该如何计算?不仅是快速组网,还可以快速撤网,缩小网络规模。这样一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退自如,实现轻资产运营。
第三,在选址问题上铁塔公司作为唯一的谈判方比三家运营分别谈判有更大的主动权,可以避免对方利用三家的竞争关系哄抬价格。人多的一方反而容易被各个击破。
第四,自从铁塔公司成立后,对于客户以基站影响健康为理由要求拆除基站的事情,运营商底气硬了很多。以前,用户如果只要求拆除一家运营商的基站,那么该运营商就会担心其它运营商可能会乘虚而入,所以进退两难。但现在三家要么一起拆要么都不拆,谁也不会更好或更坏。而且拆除公告里往往都是四家公司同时署名。
所以,不仅仅是节省投资和土地,铁塔公司的成立对运营商而言还有很多其它好处,运营商也应该给予充分考量。
但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来管理铁塔也有其弊端。
首先,成立公司就意味着要有盈利,而原先运营商付出的只是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现在还要承担额外利润。据说铁塔公司未来还要上市,那对利润指标的要求就更高了。
其次,新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公司就意味着要设立很多部门和机构,而它们的职能原先可以由运营商内部同样的部门承担,所以又产生了新的成本。多个牌位就多个神仙。
第三,独立的公司之间进行商业合作会产生沟通的成本。同一件事情,原先只是运营商企业内部的分工,执行和反馈都比较及时;而现在合作双方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效率必然会有所降低。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第四,铁塔公司事实上是个独家垄断公司,而且三大运营商既是大股东又是大客户,彼此之间还互相竞争,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究竟有利有弊还很难判断。
现在的情况是双方都好像没有得利。一方面,2016年1~9月,中国铁塔实现营业收入 405.7亿元,营业毛利率为19.67%,亏损6.3亿元;另一方面,运营商也没有觉得铁塔公司为它们省了多少钱,反倒是成了一个负担。貌似是双输的结局。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觉得问题就在于铁塔公司的身份。
其实,运营商本身就有不少业务是外包的,如外线建设、维护、装机、维修等等。而外包方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就是包工头拉一支队伍啦),而民营企业为了赚钱可以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人工成本能省就省,不用豪华办公室,不用设立没有收益的部门,一切和赚钱没有关系的东西统统靠边(这样老板才能天天过声色犬马的日子)。这样还不能够赚钱就没天理了,你见过几个苦哈哈的通信行业包工头的?
但是,如果外包方也拿着运营商的工资(尽管也不高,但民工更低),坐着舒服的办公室,企业机构包括财务部、市场部、综合办、安保部、企业文化、后勤、物业、工会等等一应俱全,那成本该有多高啊!外包的好处不就是要节约成本吗?
可铁塔公司偏偏就是这样的企业,还是正牌的央企。政府不是要减少合并央企数量吗?怎么还在新设企业呢?而且据悉,很多运营商的员工因为厌倦了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考核所以去了铁塔公司,抱着过清闲日子的心态怎么能够保持高昂的奋斗精神呢?
铁塔公司的营业毛利率为19.67%,而杨杰表示“电信支付给铁塔公司的租赁费用比自己运营和维护铁塔高出了20%”,这就说明铁塔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和运营商自己干几乎相同;而且,即便毛利率接近20%,铁塔公司的业绩还是亏损的。对于运营商而言,作为客户,经营成本增加了;作为股东,投资成本面临亏损。如果铁塔公司不能发挥自己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特点和优势为运营商节省成本获取利润,就不要怪运营商颇有微词了。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铁塔行业并不是只有中国铁塔一家,如果它干得不好,一定还会出现第二家。
所以,在新的一年里,中国铁塔要更加努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