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实习生
这周,有机会到老东家的上海青浦练秋湖研发中心转了一圈,老同事们在群里分享了众多美照,从老同事那里盗个图,给文章做个开篇是非常不错的。
练秋湖美景
练秋湖小火车
练秋湖办公楼一角
青浦练秋湖是华为在上海的第二个研发基地,第一个是2010启用的新金桥路2222号,青浦基地启用之后新金桥路的基地就关闭开始封闭装修了。如果说办公地点的话,青浦已经是第四还是第五个了,从最早的闵行到浦东的证券大厦和金茂大厦,然后再搬到陆家嘴软件园和浦东软件园,2010年上海研究所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园区,14年之后的2024年,又从上海最东面的金桥搬迁到最西面的青浦。
华为成立于1988年,到2024年总共37年,而上研所从1996年算起的话,也经历了其中的29年,而这近30年也是华为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群体崛起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也是因为去青浦基地转了一圈,感慨华为过去发展的不易,就有了此文,回顾一下华为37年发展的历程,包括每个阶段的收入及重要里程碑。
用户交换机解决生存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虽然粮票,肉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但大多数电子产品还是非常紧俏,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固定电话需求更是处于极其紧俏的状态,无论是公网的电信市场还是用户交换机市场,这就给华为的创建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那个时候成立一个公司并不容易,尤其还是一个民营公司,因为当时在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管理和制度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华为公司的成立也还是要市政府给一个批文的,批文时间是1987年。
华为成立时间是1987年
批文拿到之后自然是公司注册,从国家企业信用系统里的信息看,华为是1987年9月注册的,估计正式运营或者有第一笔收入已经是1988年了,因此,华为官方宣传也是从1988年算起的。
华为1988年-1993年收入
华为收入数据来源:2020年3月,任总再次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4月公布采访纪要的同时,也同时公布了2020年1月《华尔街日报》补充问题的答复,在这个答复中,华为首次完整披露了从1988年开始到2001年公司的收入。
成立之后的华为是从贸易做起的,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贸易”实际上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称呼,“倒爷”,就是转手交易,“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的顺口溜就是对当时转手贸易和倒爷热潮的一个生动描述。
在贸易的过程中,华为接触到了用户交换机,于是华为开始代理代理香港鸿年的用户交换机,算是真正与公司名称里的“技术”搭上了边。除了香港鸿年之外,华为还代理了国内一个国营企业的用户交换机,这款用户交换机也是华为后来组装,仿制的第一款交换机。
华为第一款自主品牌用户交换机是BH-01,但这款交换机并不是自己研发的产品,而是从邮电部下属的某国营单位采购散件自行组装,打包,打上华为的品牌,随机带的是华为编写的用户资料,总之,从外表上看只有华为。
1990年年底,华为自行设计制造首款用户交换机终于完成研发并通过邮电部的验收,取得了入网许可证。从客户界面延续性考虑,新产品型号定为BH-03,功能和规格与散件组装的BH-01类似,从此华为在产品上再也不会受制于人。
在BH-03仿制之后,华为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完成了HJD48的开发,之后又推出了支持100门,200门,400门的系列产品。
因为华为产品质优价廉,HJD48推向市场之后好评如潮,销量暴增,也是华为1992年销售过亿的重要支撑。BH-03和HJD48两代产品的开发也让华为从当时众多用户交换机厂商里跳出来,一跃成为被代理的对象。
对照华为前几年的产品进度,1988年到1991年,华为主要是以代理产品销售为主,1991年是代理和自有产品并行,HJD系列交换机1992年开始上市,华为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销售规模上了一个台阶,1993年进一步增加到2.3亿元人民币,这个时候的收入还是以用户交换机为主。
局用交换机的跨越
1991年研发的HJD48已经解决了华为的生存问题,但任总对华为的定位远非用户交换机这么简单,通过2年多的局用交换机开发,终于实现C&C 08机的突破和跨越。
在开发出大卖的C&C08全数字程控交换机之前,华为首先开发的局用空分程控交换机JK1000。
1992年,JK1000项目上马,那个时候,华为整个公司也只有100多人,开发人员几十人,自然也是没日没夜的设计和开发,1993年4月完成鉴定, 1993年5月拿到入网证。JK1000的销量非常少,整个生命周期销量也就200台,之后就主要销售大卖的C&C08。
决定做数字机之后,华为在做方案设计的同时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毕竟数字机开发工作量要大很多,再加上华为在启动时间上不但比西方厂商晚很多年(西方厂商是20世纪70年代),就是国产厂商,巨龙的04机1991年就已经完成开发,中兴也在之前推出了2000门的农话数字机,因此,时间是非常紧迫,也只能通过人员来换时间。
虽然数字机开发最终是成功的,但进度上是一拖再拖,本来计划1993年5月份出去开局,但一直到10月份还没最终开发完成,项目组成员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尽管功能还不稳定,但还是在10月份将第一台2000门的C&C 08机发到了浙江义乌去开局了,代价是,产品开发组派出了精兵强将到现场,边建边改,相当于将开发组转移到了开局一线。
2000门交换机之后的万门机第一个实验局是在江苏邳州,1994年8月,研发工程师们到达邳州现场,本来以为一个多月就能完成开局,但实际进展并不是很顺利,软件问题不断,开局一直持续到了10月中旬才结束。
1994年11月,万门机通过江苏省电信局鉴定,1995年,C&C08万门机通过邮电部的生产定型鉴定,随着万门机的成熟和稳定,华为终于有了跨越式发展的产品基础,在蓬勃发展的国内程控交换机市场开始了自己的腾飞之路。
华为1993年-1996年收入
1995年年初,华为整合了所有研发组织,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部”,简称中研部,中研的“中”对应的是华为已经开始或计划布局中的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和南京研究所,因为华为在1995年就已经有了在全国各地建立研究所计划并很快付诸了实施,最早成立的就是北京研究所和上海研究所。
1996年1月,主管市场的公司副总裁孙亚芳带头,所有市场体系的正职干部,从机关到各办事处一把手都有向公司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主要是总结1995年的工作,提出1996年的工作计划,另外一份是辞去所担任正职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市场部大辞职。
最终,27个人提交了辞职报告,最终包括市场部代总裁在内的6个人未能继续担任原岗位。
中研部成立奠定和构建了华为最根本最核心的研发能力,市场部大辞职完成了销售队伍和核心从用户交换机向局用交换机的转换,这两个措施为后来业务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能力的基础。
多元化与国内登顶
华为并没有止步于局用交换机的初步成功,而是在交换机不断优化改进的同时开始了初步的产品多元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交换机厂商变成了国内最大的通信设备厂商。
在局用交换机上,华为不断提升的程控交换机最大容量,最早是2000门,后来万门机,随后华为进一步推出了16模,32模,并最终开发了终极容量的128模,最大支持100万用户。
在投入研发力量继续保持交换机产品和技术优势的同时,华为将更多的研发人员投入到程控交换机之外的产品多元化上,比如1996年开发投入开发的接入网,抓住机会做大的智能网,1999年之后大卖的光传输,2001年为华为冬天换取了几十亿现金的电源等。
程控交换机产品成功之后,华为多元化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在程控交换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智能网就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智能网最早的产品是排队机,当然这里说的排队机不是现在银行那种取号排队的排队机,而是呼叫中心的接续排队机,排队机典型应用就是寻呼台的呼叫中心,还有就是运营商及各企业的客户服务呼叫中心。
华为呼叫中心产品上市之后迅速成为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厂商,产品广泛用于电信,邮政、银行、保险、证券,气象、电力、税务等行业。
智能网另外一个机会点是200卡和201卡,因为那个时候国内手机还不普及,很多人有打长途的需求,于是,预付费的电话卡就应运而生,在公共电话或者IC卡电话机上通过200卡的账号拨打长途电话,解决了很多人的长途通信需求。201是电话卡产品使用方法与200卡差不多,但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
随着华为交换机销售增长,在通信机房里面电源也逐渐进入到了华为的视野中,到2001年华为电气出售的时候,销售额已经达到26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超过5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第一大通信电源厂商。
1996年,华为光传输第一个产品155M/622M上市,比朗讯的2.5G以及北电在1997年推出的10G产品的技术难度小得多,因此,产品进展还比较顺利,解决了产品有无问题。
另外一个非常成功的短周期产品是接入服务器,虽然现在国内上网基本上都是光纤到户了,但国内面向公众的互联网都是从拨号上网开始的,那个时候上网不但要付上网费用,还要付163,169等接入号码的市话费用,这些接入号码后面就是接入服务器。 3Com当时是接入服务器市场的主导者,但3Com接入服务器容量小,价格贵,还不支持电信领域的七号信令,华为接入服务器容量大,支持七号信令,在性能,规格都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再加上华为高质量的服务及价格优势,A8010一上市就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终占领了中国80%的接入服务器市场,这是应该华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
其他的,数通产品,无线产品也都是在那个时间段开始的,但真正形成规模销售的时间有早有晚,比如,无线产品是一直到来2007年才首次实现盈利,但无线产品的种子却是1994年就开始种下了。
总之,到2000年,华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电信领域各细分产业的布局,但销售的主力还是交换接入。
华为1996年- 2000年收入及增长率
1999年有一个增长率凹点是因为电信移动分家,在1999年上半年,信产部将当时的中国电信集团的移动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中国移动,这就涉及到人员,资产和当年的投资,因此,1999年上半年中国电信的投资金额大幅度降低。
华为的冬天及恢复增长
从2000年开始,国内运营商在移动网络,小灵通上的投资迅速增加,交换接入的投资开始降低,UT斯达康由于2000年6月给了“小灵通”正式准生证一飞升天,中兴抓住了小灵通,CDMA和第一次国产手机浪潮收入快速增长,而华为则错失了小灵通和CDMA而不再增长,光网络和数通产品的增长也只是弥补了交换接入的大幅度下降,华为公司整体利润大幅度下降。
华为2000年到-2006年收入
这还不是全部,在冬天里还发生了两个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是思科起诉华为,一个是港湾在数通领域的创业和竞争。
2003年1月23日,思科在美国得州东区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华为及其美国子公司Future Wei盗用部分思科的IOS(互联网操作系统)源代码,将其应用在Quidway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操作系统中,对思科专利形成至少5项侵权。
中间的过程不谈,2004年7月末,双方达成最终和解协议。
对华为来说,面对产业最强者思科的诉讼,最后以和解结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远超预期,对思科来说,延缓了华为在数通产业上的进展,对华为封闭了美国市场,也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2003年的时候,除了要应对思科的诉讼,华为还要面对来自于国内市场的竞争,因为原来内部创业的港湾从原来华为代理商的角色和华为正面竞争了。
任总支持李一男创建港湾的前提是港湾成为华为的代理商,但实际情况是港湾最初两年在代理华为产品的同时,也在开发自己的产品,并以“快速发展,很快上市”为吸引,大规模成建制的挖华为团队的人。
经过两年多的惨烈竞争,港湾的主要资产,人员,业务及知识产权最终被华为收购,只留下港湾公司作为留守的空壳,用来妥善处理已经安装在运营商网上的设备及公司层面事宜。
在上面两个事件之外,华为最大的进步是海外市场,从1996年香港市场起步,到1997年俄罗斯贝托华为合资公司,再到2000年,华为在亚太,中东,北非,南非,拉美,北美,独联体等区域都完成了布点的工作,完成海外销售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各个市场都有了突破的系统,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美元,终于在2000年,华为开始给海外市场大规模补充人力,于是就有了2000年的海外出征誓师大会。
2000年海外出征
大规模投入带来的回报也是惊人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华为海外销售额就从1999年的0.5亿美元提升至2004年的22.8亿美元,海外销售占比从1999年的3%提升至2004年的41%,并在2005年实现了海外销售过半。
华为海外销售额
海外收入增长的同时,华为国内收入也恢复增长,因为随着小灵通投资规模的降低,运营商又将投资重点转移到光网络,智能网和互联网接入上,并且华为的无线产品也开始成熟,在国内市场通过“边际网”撕开了一个不小的缺口,在加上2003年开始终端开始有规模收入,于是,华为国内市场也跨过了低潮期,恢复高增长。
2004年是华为冬天的一个标志性转折点,全年收入达到了313亿,虽然收入又恢复了高速增长并且还创历史新高,海外也实现了整体盈利,但2004年华为的各项措施基本上还是过冬措施的延续,华为是从2005年才开始感受到春天到来的。
因此,虽然华为严格意义上冬天只有2002年,利润大幅度下降,但华为整个冬天实际上是从2001年深秋开始的,一直持续2004年“春捂”结束,差不多3-4年,以2005年海外销售收入过半确认了华为正式走出了冬天。
进入世界500强
走出冬天之后的华为,收入快速增长,在收入体量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基本还能保持2位数的增长,在这6,7年间,收入增长率从2005年的54%增长率逐渐下降到2011年10%,到2011年,华为的收入超过了2000亿元。
在利润率上,华为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利润率,其中2009年和2010年,华为的利润率跳升到12%左右,其中2009年净利润大涨是由于有大量的汇兑收益,2010年主要是由于产品的毛利提升较快。在2010年利润高企的情况下,华为在2011年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由2010年的166亿元大幅增加43%至2011年的237亿元,研发费用率提升至11.6%,而同期收入增长仅10%。
2010年7月,《财富》杂志公布2010年全球500强排名,华为首次以218亿美元进入世界500强,排名397位。《财富》2010年的排名是以2009年的收入作为依据,对应到华为的收入是1491亿元。
在产品上,华为无线产品连续5年发货量翻番增长,光网络产品登顶全球,重建电源产品线,新开拓天馈产品和微波产品,这两个产品都可以比较方便的和无线产品组合销售,因为华为2011年的时候,无线因为有独一无二的SingleRAN产品已经开始高速增长,并且是有利润的高速增长。
在快速前进的2011年,华为在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调整了业务和战略,重新确定了管理架构,为未来几年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核心就是将终端放到公司主业务位置上,奠定了后续近1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
500强的增长
2010年12月是终端战略转型的一个关键点,12月3日,任总召集了终端骨干员工座谈,座谈形成《做事要霸气,做人要谦卑,要按消费品的规律,敢于追求最大的增长和胜利》会议纪要文件在公司内部公开(现在网络上也有全文),由此拉开了终端战略调整的序幕。这个战略调整在座谈会之前应该是成型了,以座谈的形式向骨干员工传递,再通过公司文件所有终端公司员工及整个公司员工传递。
任总在座谈中小小说不少需要改变的地方,小到终端不要像网络侧那样低调,品牌传播,媒体预算,终端不应该有“重大项目部”,大到明确说明“端管云,你们(终端)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转型做品牌”,公司其他部门和终端的配合,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变革等,并对战略转型方面的变化做了产品授权,在“库存,质量,内部腐败”等个不能妥协的领域之外,其他都可以由终端自己决定。
从战略到结果呈现肯定还是要一段时间的,终端从2011年开发发力,真正形成有影响力的产品已经是2014年Mate 7 的热销。 2015年,华为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1亿台,位列全球第三位。
2016年,华为手机出货量1.4亿台,位列全球第三位。 2017年,华为手机出货量1.53亿台,位列全球第三位。 2018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位列全球第三位,并在第二季度首次季度出货量超过苹果,但年度出货量还是比苹果低一些。 2019年,华为手机出货量2.4亿部,年度出货量超过苹果而位居第二,也是在这一年,因为实体清单的原因,导致海外销量受到影响,如果不受影响的话,是有机会冲击全球第一的。
终端的突飞猛进带来的就是终端业务销售占比不断提升,2012年的时候终端销售占比还只有22%,到2020年的时候,终端销售占比已经超过50%。
随着华为收入逐年攀升,华为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也由初次入围的397名提升至2020年的第49名。
华为的世界500强排名
2020年之后的收入
2020年,美国对华为的实体清单事件加码,不允许为华为代工芯片,于是,华为终端2020年的麒麟芯片就成为了绝唱,华为收入受到极大印象,收入开始大幅度下降。
2020年,没有芯片的荣耀从华为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手机厂商,这样荣耀就可以从高通购买芯片。
2021年,华为收入为6368亿元,相比2020年的8914亿元足足降低了2000多亿元,其中有1000多亿是因为荣耀的剥离和独立。 随后的2022年华为收入小幅增长,也可以说是维持了收入,2023年,华为Mate60发布,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基本解决了芯片自主的问题。
解决芯片问题之后的2024年,华为又一次恢复了高速增长,虽然财报还没发布,但华为董事长已经透露2024年华为收入超过8600亿元,相比2023年的7042亿元足足增加1500多亿元,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虽然还没超过2020年的8900亿,但考虑到荣耀剥离时带走了1000多亿的收入,2024年的收入应该是创造了新历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