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通信老张 于 2022-8-5 22:32 编辑
欧美四个开放光网络组织现状调查总结:全部脑死亡!
一年一度的光通信盛会Optinet正在北京召开,老张每年都去学习,我留意到一些议题,还在提及海外的几个开放组织。平时有不少网友在讨论到通信设备开放解耦时,都会讨论传输波分的开放的话题,现在频繁提起4个光传输的开放的组织:OpenROADM、TIP OOPT、Openconfig和CORD。这些创新概念和组织刚成立时,都曾经红极一时;而现在基本都处于垂死状态。
老张认为标准网络设备如无线、路由器和传输等标准通信设备,走开放解耦的路线都不是技术发展方向,有两个原因: 1. 开放解耦没有给网络带来新的价值,只把把原来1个人干的事情,换成几个人水平解耦重做一遍,不但没有简化系统,反而增加了通信设备集成的复杂性; 2. 解耦开放后看似参与设备厂家好像增加了,但却都是基于一套芯片和一套软件实现的,会被更底层的芯片供应链锁定,是更深层次的紧耦合。
之前老张也写过几篇详细介绍海外开放组织进展的文章,因为太长不便于快速阅读,这次简化成一篇,供大家讨论参考。先亮出我的总结: 一、被捧上天的AT&T OpenROADM已脑死亡,AT&T赚足创新眼球后成功开溜;七年多的创新还处在测试阶段,技术和成本已落后商用系统一整代; 二、靠情怀驱动的FacebookTIP雷声大雨点小,已成为运营商和创新人士的集体秀场;TIP OOPT在聚光灯下运作的很嗨,但都是互相捧场点赞,干活的少,也无市场买单; 三、自给自足的GoogleOpenconfig也不再迭代演进,长期未被标准采纳;OC打开设备北向接口后,碎片化定制让业界投入不小; 四、革命性AT&T的CORD始终未迈出第一步,成功的理念不成功的方案;即便现在Intel接盘ONF,仍在原地踏步,社区4年不更新。
下面老张简单介绍4个开放网络组织和项目,看看实际的发展状况,同时附上详细的调查附件供大家参考。
一、AT&T的OpenROADM赚足眼球开溜,未被标准接纳,技术落后于商用系统一代 OpenROADM由AT&T Labs发起,是一个基于“软件控制”的光传送网概念,由“开放式硬件”和“开放式线路系统”构成,可以实现ROADM、Transponder及模块级别的跨厂家互通。OpenROADM不是标准协议和方案,由于光层的物理层的复杂性,无法向ITU-T等标准组织提交有效数据,最终未被ITU-T标准接纳。AT&T在经历轰轰烈烈创新造势的这几年,ROADM组网技术发展迅猛,规模部署后成本极大降低,AT&T自己采购零部件,自己DIY的降成本的价值完全消失了;相比而言,OpenROADM技术也远远落后于主流的商用方案一整代了。
现在如果还有谁在宣传OpenROADM方案的先进性、创新性和趋势性,就和现在去中关村买配件自己攒机,自己写驱动,自己动手编DOS软件的极客方式差不多了。
二、Facebook的TIP在简单数据中心网络的成功,无法向多场景负责的运营商复制,业界雷声大不下雨 Facebook成立TIP的初衷,一方面是为用户提供更便宜的网络方案,另一方面是持续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改变世界的宏大梦想。但TIP无法复制OCP(OpenCompute Project)在数据中心的“成功”,运营商的场景远远比数据中心复杂多了,那些解耦的白盒传输搞了好几代样机都没有人用,解耦的微波,解耦的BNG,解耦的无线;就连美国的AT&T和Verizon并未加入TIP。 已经开源4代开放光传输设备,从Voyager到Cassini,再到Galileo,知道Phoenix,都一直停留在原型展示机,每年的峰会都会找几个都不知名的小运营商来站台点赞。
三、Google的Openconfig未被标准采纳,需求自我满足后,光传输的YANG定义也不再迭代发展 Google主导成立的Openconfig组织,对业界的接口定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定义各类网络设备的控制模型,YANG的数据模型确实比SNMP的节点模型先进很多,这个值得肯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2018年起基本满足Google自身DCI互联的需求。但在之后的4年里,光传送网络模型停止了演进,仅增加了少量光终端设备的管理模型。Google不是运营商,满足自己简单的DCI互联组网是第一任务,也不想费时费力推进了,不知道与AT&T不成功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Openconfig的IP部分,IETF认为Openconfig的设计无法满足运营商网络要求,不少的系统都基于Openconfig做的接口成了事实标准,但都是做各自的优化和改良,最终变成了各搞各OC Yang,事实上变得杂乱无章,出现了大量的定制化。但凡现在做开放接口的设备商,实际上是为每个用户定制一套,投入较大,开发管理成本不低。
四、AT&T的CORD转到Intel的ONF是成功的理念,却不是成功的方案,社区4年不活跃,已经僵死了 AT&T早在2013年就提出CORD(CO数据中心化重构,Central Office Rearchitected as aDatacenter)概念和方案,一提出当时在通信业界圈的轰动效应不亚于Elon Mask的火星移民计划。与波分领域的OpenROADM一样,AT&T在接入网领域也提出了CORD的理念,成立了对应组织推进。在CORD的项目中,AT&T提出了“应用软件化(自动)”,“软件虚拟化(集中)”,“平台开源化(免费)”,“设备白盒化(便宜)”的完美理念,并给出了演进路线。
CORD项目在2015~2016年的热度达到顶峰,但从2017开始,vOLT被发现集成复杂(含OSS和BSS等),无法支撑现网部署,热度迅速衰退。CORD成于识别了客户的核心诉求DC化,败于没有提供客户完整落地方案,AT&T在当中只协调,不贡献代码,CORD自始至终以五家运营商为主,截止目前没有一家真正部署的CORD。跟着AT&T搞CORD创新的软硬件供应商和设备商,死的死,散的散。
可以看出开放光网络的组织全部都源于欧美,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其芯片和软件优势,即芯片+软件的核心能力。芯片的TOP玩家都在北美(特别是2015-2020年间);软件则是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强项。看似是美好的“开放网络”,实质上是希望重构成以“芯片+软件”为核心的模式,以弥补缺乏优质通信系统设备供应的短板。国内无论是运营商还是OTT大谈开放网络,目的大多是通过多厂家竞争降价,压低系统设备供应商的价格和份额,这个确实短期非常有效,尤其是国内现状是竞争内卷严重。价格是价格,技术是技术,创新是创新,一码归一码。
不少人会把开放光网络和传送软件定义网络(SDN)结合在一起说,说开放光网络能推动SDN应用,这个老张也不太认可,不要把开放的Netconf/YANG接口和SDN挂上边,那只是一个接口而已。据老张观察,近几年,国内运营商和设备商都在宣传的光传输网作为专线网,以及ROADM组国家干线级网络,从公开宣传来看,也已经实现了自动算路、业务自动下发、故障监控等,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资源抽象,上层直接使用的网络SDN的真实应用。
如ITU-T定义G.7702作为SDN的光网络架构,并在G.7701给出了统一的组件,在G.7719中定义了管控融合的管理功能的软件定义网络要求。IETF组织也则发布了RFC8453 ACTN网络架构,作为网络多厂商、多层、多域的解决方案。当前标准组织(SDO)定义的开放与互通的位置在于设备商网管北向,是真正的开放“光网络”,而不是开放“光设备”乃至开放“光模块”。通过网管北向接口,基于厂家网管北向的抽象和能力开放才是真正的开放,呈现在运营商和用户面前都是一张网络。如果基于对设备的多厂家直管,获取的只是极客般的自我掌控的体验,最低的网络能力、以及最复杂的网络运维,和多一个有效手段倒逼厂家降价。
老张在北京参加Optinet,看一些议题和讨论,还在提及这4个垂死的欧美的开放组织,读了我这篇帖子,再谈这四个开放组织的话题时,估计心里会有一点点虚。
便于大家了解详细内容,老张把最近详细的调研结果作为附件,供大家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