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2556|回复: 212
打印

38岁去了家小公司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四级军士长

注册:2010-9-30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29 16:57: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hennjia 于 2019-9-2 03:51 编辑

前些年也有跳的想法,但是丫头1岁多,各种事情多,还是觉得轻松年假多钱少点也挺好。

转眼丫头4岁半了,幼儿园,各种班,爷爷奶奶帮忙接送。各种日常活动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一开始觉得奶粉好贵,后来觉的看病好贵,现在发现教育才是最大头。

加班挣钱:

然而35岁的魔咒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自己。

外企外包公司,来中国的目的就是看中低成本,而这些年,这种成本优势也渐渐没那么明显了。有能力的年轻男同事跳的很频繁,留下来的多数是女生。毕竟这里吃大锅饭,没奖金但不加班,工资低但业务要求低,可以天天炒股上网混日子。工作环境好,经理也很人性化,生活体面光鲜,特别适合老公在华为,自己来这里生娃的女生。这一点我也非常建议组里的女同事留下来,尤其是准备生娃和已经生了娃的。但男同胞们就郁闷了。因为加薪实在太慢了,5年内平均500 每年都算是高的了。

我已经连续4年做产品维护了,唯一内容就是修bug。这几年客户外包了很多活,自己干的也是异常卖力。因为承担更多更重要的活,可以应付更多紧急重大问题,则客户会时常点名要求参与支持,于是可以换来更多加班机会。这意味工资少没关系,给加班费就行。这一点,我承认这是家守法的好公司。曾经有各种美好梦想的自己就是这样陷入了一个奇怪的讨厌加班又期盼加班的怪圈中。

伴随35+的低调,是轰轰烈烈的996全国大讨论,马福报的话实实在在透出了真相。给钱,什么都行。我觉得35+才更让人恐惧,996你可以任性不选择,35+谁都躲不过,相反996只是35+人寻求安心的一付良药。正应证了那句,能有机会996是你的福气。很痛恨这句话,很无奈这句话。到了35岁,还能有什么追求,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就是给丫头更多自己能给的。

以前我对买保险十分排斥,完全是浪费钱的感觉。但同事姐姐家小孩得了白血病,整个家族都陷入一片昏暗,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家买的保险救了整个家族。那一时刻,有了小丫头的我再也不排斥保险了。老婆各种买保险的方案我都很快欣然同意,特别是自己的寿险。

然而在这4年里,我只顾着埋头干活似乎都没感受到外界的变化。尤其是最近两年加班时间累计超过了之前7,8年的总量。多数情况下:钱真的是加班换来的。可是现在38了。能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吗??那个内心支持自己的理由:”给丫头更多自己能给的“,难道是最终自己买的那部分寿险??

好几次,小丫头周末一早看我早早穿衣服,拿手机,就咚咚咚跑出来:"爸爸周末不加班,陪我玩!"这句话,彻底把我击倒了。。。。各种工作上的扯皮,踢球技巧全然救不了这个场。这才是她想要的,也没要多少钱去买什么贵的玩具。玩的内容也是那么简单,就是带去公园转转,拿个网兜捞蝌蚪。

不想加班了:永远有解不完的bug,2年了,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过程,不一样的只是问题单号。还有客户看这边干的还可以,于是把自己的人转走去做新业务,老业务越来越多的单号就压过来了,于是更忙了。加薪是不大现实的,加人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定位问题这种活不是加人就能搞定的,要加就得加牛人才见效。于是只能加班了。

郁闷的是慢慢上面开始嫌弃我加班多了,认为故意把事拖到周末去干。因为谁都知道周末加班意味着什么。只是我是纯种老兔子,平时除了做事,其他什么管理邮件我基本不理会,忙的没空看,看了也白看,那些多数是给年轻人看的套路邮件。平时自己说话不知轻重,以处理问题单的思维在处理各种上层关系。上面最害怕的就是我跳出来挑他们的刺,因为身为这个site 仅存几个骨灰级员工,看到不合理的东西没人敢说,也只有我吼两声,所以我最让他们安心的做法就是不说话。尤其是大人物来访,我只按照排练结果说话。(情商缺乏病,要吃药,也算买到了一些)

有一次有国外专家来中国客户总部,那个是我平时邮件交流最多的top专家,私下邮件里那个专家表示很期待能见一面。我主动申请出差去拜见一下,好好交流一番,同时可以把自己在运维上的大量经验好好分享给他们那边的各个层面测试组。(因为我的问题单就来自他们各个测试组,以及外场二线组,我的名字在那边也是早就广为知晓了)。结果客户site经理层层为难。直到后来很久我才被人告知其中奥妙,怕我无所顾忌,过于直白,说出他们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老外专家面前被一个外部员工指责,丢了他们的脸。我也是醉了,要知道本人也是在相同客户W产品线时代坚持到最后的几个模块负责人。名字早就在客户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广为知晓了。现在回到4G产品线,也是重新拾起中断了6年的lte 本行而已。

还有一次,也不知道是我能力真的变强了,还是周边的队友(包括其他site客户以及别的外包公司的维护团队)变弱了。客户也在制定各种制度变革,以求各种效率提升。同时还抄送邮件征询意见。其中一项关于实验室规则的调整,实在是看不下去一些不合理的原则问题,才摆摆老资格大声吼两下。项目组一大群人都私下给我点赞,注意是私下。

结果我又被套路了。

总结:整天看代码,已经不知道怎么说人话了。

最郁闷的是前两年考核,连续两年来自客户的表扬邮件满天飞,但最终都以作为老员工,不能在自己的交流方式上有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给黑了一笔。想想之前的各种套路,太合情合理了。这些在我刚来这个公司时是完全不存在的,那年我28岁,级别level4. 本来顶头经理提议的5分都被改成了4分。1到5分,只有5分加上自己的级别level4,可以获得当年的奖金。4分及其一下,或者level4 一下,其实都没有奖金)。而经理是只有1到5分 这个判决条件。当然啦,还有各种其他乱七八糟乘法因素,比如利润率达到多少。 所有因素里面 有一个为0,乘积自然为0。10年级别没变,因为这个site 定位就不允许出现level5.很多高级别人在13年大清洗时都自动减1,我没动而已.
顶头经理,没办法,因为之前沟通时候 提前跟我说了是5分,结果吞回去也有点恶心,后来找了个其他理由给我补尝了点。最终我也忍了,毕竟这些本来就不多,我还是去多领几个火爆的问题单挣加班费算了。

慢慢的自己变成了老兔子,以前的小年轻渐渐成长起来了,上面觉得你有的仅仅是经验,技术?呵呵,本来就没什么技术。然而如前面说的,有能力的不少男同事跳槽了。每年校招也来了不少人,但是门槛从研究生将为本科,而且是二流,三流学校的本科。啊!!北大, 哦,还有个青鸟。感觉真的是代沟越来越深了,跟90后真的好难找到共同语言。

上面估计也发现全招这样的人搞不起走,别的项目组也在招人,开的价格高不少。而且不是难度系数最高的Baseband岗位。
本部门的也来了几个熟练工。可能是我不识货,能力评估不准,反正接问题速度比我差不少。可有次偶然机会,我发现自己被倒挂了。。。

突破自己,拓展新的技能分枝:

35岁魔咒再次响起。感觉需要做点自我保护了。变得沉默冷淡了,专心写提高效率的各种脚本工具。我怕哪天真的变成了老年痴呆,这些经验技巧,或者被上面称为不叫技术的东西真的自己都记不起来了。那时候别人动刀,我去哀求有用吗??除了身边2个听话的小弟,基本上没有给远点的什么人传授经验技巧了。

因为是问题维护岗位,涉及知识面超广,我的定位就是系统。系统的所有东西都要有所涉猎,当然聚焦在baseband,跟各种模块都有频繁的打交道机会,认识的各种系统专家也多。整理起来千头万绪,然而任何问题的分析首先都依赖产品日志分析,一切都在日志里面。然而同一份日志,不是谁都能看出其中的内涵。我每个问题单里面的基站数据,其实就是典型的大数据源。

以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和工具来定位基站问题,就是在这种异常复杂的心情下诞生了。自此我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技能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2013年起,那年从经理岗位上下来,重回工程师角色,就开始学习python,之前也零零散散写了写些小东西,但只有那个定位清晰以后,才真正的全身心投入。

现如今,已经写了很多工具,规模越来越大,技巧复杂度越来越高。自豪感越来越强,一度成了唯一支撑我度过那些枯燥乏味加班生活的精神支柱。然而这些居然被人称为只是经验,不是技术,把我给伤到了,其实通信的人就是太不懂得高效使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武装自己,仅仅经营信号与系统或者通信原理,以及编码原理,随机过程那一亩三分地,自己给自己筑了一道防护墙,却不知封住的是自己的脚步,更何况在通信产业衰落的今天,多数通信年轻人连这条保底的内裤都没能力穿上。最终作为一个外包程序员,根本没人在乎你的未来。你存在的价值就是被拿来卖个好价钱,是不是跟那个啥一样?? 是的,而且已经到了不用激励,赌你没胆量没勇气跳槽的地步,那剩下的就只有使劲的榨了。那我就好好提升一下技术含金量。通信已经无路可走,向互联网进发。以前主攻信号处理,现在主攻数据处理。一个侧重信息的自然属性,一个侧重信息的社会属性。 既然是信息,那都是玩概率。前者门槛更高陡,后者门槛宽泛,我不信自己啃不下来。只是出了护城河,如何让自己依然与众不同,我选择继续围绕基站,只是视角变了。

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关联搜索与筛选,数据统计,数据呈现:

数据清洗,归一化各种数据源, 有的来自xml,有的来自txt,有的来自代码dump的raw data 使用python 把各种蕴藏在不同中文件的信息都扭和在一起,针对不同文件,做不同的接口解析,将感兴趣的数据统一按照json 存档 关键参数提取:每次查找问题都要到各种地方去查参数,操作繁琐重复,于是写了自动工具,把关键信息,从json中都抽取到一起。

信号流追踪。一条信号里面有很多域,难的不是你看懂一条消息。而是有成千上万条同类消息,你要找出其中出问题时的规律。对于信号链路分析先用python将日志按时序编排成表格,excel表格,方便后期的画图再基于pandas 将重点参数做均值方差统计乃至相关统计

对于逻辑控制分析,同样将消息按照结构体里面的各个域提取转换成excel表格,然后根据数据库里面的主键过滤实现跟其他表的映射关联,从而实现两种不同表格针对相同键值的关联过滤。最典型的就是所有掉线ue 切换状态统计。

最后是各种统计参数的画图。写问题分析报告。

以前只是在公司写点小工具。但这次的构想太宏伟了,家里也搭建了一个linux开发环境,上班写,下班写,加班写,不加班也写,有问题就google,stackoverflow 问问题,翻帖子。学互联网程序员的样子,建自己的github repo,做自己的迭代,还第一次花钱买了beyondcompare 的license。这是我最崇拜的一个比较工具,出于敬重,盗版人生第一次买了正版。其他都是linux下的免费软件。上面的工具链差不多花了自己1,2年的时间来写。

每次看到自己的小工具在问题分析时提高了效率,又提高了效率,再次提高了效率。画出了别人从来没见过的统计图表,那种码农特有的虚荣心,似乎膨胀到了极点。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生新的突破口。时常想,我马上就要去bat 应聘了。

又开始学人工智能,幻想着用tensorflow把我抽取出来的表格来个什么递归智能训练一下。可是搞了2个月,我发现还是基本的统计功能更实用。实在是基站里面的参数太过于多了,多数都是非线性关系,这个模型也太难建了。初步分类后还是要靠经验去分析关联参数。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高效的日志分析工具,锻炼了自己的工具开发能力。最关键的是节省了无数的重复时间,原来要3天搞定的日志分析,现在只要3个小时。省下来的时间我又不断去改进老工具,修自己工具的bug,创新自己的工具。渐渐的我成了基带团队里的计算机高手,计算机团队里的基带大神。反过来,高效的工具链让我对过去好多对基带的模糊理解,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前都太专注于细节,对网络或者但系统级别没有感性的认识机会,大数据的分析给我揭露了一幅从未遇见的景象,甚至连我昔日的瑞典专家师傅都传来赞赏的声音。
说实话有点日子过不下去,背井离乡,出去闯荡意外收获的意思。交叉领域的附加值增益远胜过单一领域的血拼。这个时候我有种为自己打工的感觉。难道是创业的感觉?不过我知道,这些东西,离了客户的产品平台,就是一堆没有家的野孩子。

于是我开始想着让工具集合平台独立化。从参数依赖开始改,更通用,更灵活,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联合串联。就这样,过去的几年,基本上活在了自己的世界。

晴天霹雳:

18年11月底 突然有一天,我被雷击中了。也是自己狂妄自负吧。直接导火索是我的一个脚本工具惹了麻烦,由于每个问题单都有很多问题日志附件。需要不停从网页上下载。工作站是linux,有时候命令行下下载附件是个很痛苦的事,我又不想去挨个点然后附件另存为。于是借助the beautiful soup 写了个自动搜索链接然后下载的工具。

但这个工具需要知道目标网页地址,一个用于问题单追踪的内网网址,于是我就内内嵌在工具里了,还附加了自己的账号。
最关键的是托管在github。 那个时候github私有repo需要按月支付美金,我选择了public repo。

是的,我犯了安全条例。我早就对基站没什么兴趣了,总想着哪天凭借自己的数据分析技能去投奔bat,或者其他什么互联网公司(可能是太幼稚了,也不知道别人到底真实需要什么技能,而且35+在人家那执行的更彻底)。本以为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完全自己原创的脚本工具,不涉及安全,尤其是在中国,但我这种意识应了那句图样图僧破。这次是真的,真的摊上大事了。

傻B一枚,也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其实事发之前1年,也有类似的事情简单警告了一把就过去了。那次是用alias wget 获取单个附件,需要手动敲很多参数,每次只能单个附件。这次抱着侥幸心理,而且升级成了网络爬虫技术,估计别个忍无可忍了。用我老婆的话说:活该,叫你嚣张,叫你自以为是,以后长记性了吧。幸好没给人家造成损失,不然都不知道怎么陪。早点低头认罪,看看能不能考虑到贡献那么多,可怜你一次。

东家作为外包公司,得罪不起客户,私下留我观望了3个月,做了些公关斡旋,看看风声能不能就这么过去了。胳膊拗不过大腿。最终我还是为自己的自负和轻狂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被开了。感谢这些年来东家给我提供的宽松工作和学习机会,感谢客户的一些专家也出力帮我说好话。当然这种事,最终是自己的过错。好聚好散。

时间定格在38岁刚开始的这个2019年。人生迎来了一段真空期:一个没有收入来源,只有房贷支出的那么段时间窗。

思绪万千,完全可以写一部新的小说。房贷支出,在有加班工资发的日子里,觉得不算啥没多少,除却生活开销,每月还有一部分可以固定留出来去理财。没了收入的情况下,冷静算一下吓一跳,感觉这日子似乎真的没法过了都。那段时间想的最多的就是35岁魔咒。没想到真的就发生了,而且是自找的,呵呵。尤其是那被隔离的三个月,注定是这辈子最暗淡,最神秘的三个月。算了这部分留给以后哪天有成就的时候来写份回忆录吧。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太长时间没有找工作了,8年没怎么关注外面世界,刚开始还是有点恐惧,估计说出来没人相信,第一款智能手机小米8就是出事后才买的,之前一直用的诺基亚130.(事实证明,还是老人机更适合专注做事,至少带娃的时候不至于娃跑哪去了都不知道。) 就连微信支付都是从那一刻开始用,教我的是红旗超市的收银员,教我如何找到付款码。多么幽默讽刺,修了无数3g4g基站,自己确实像刚从原始社会来的。其实刻意不用智能机,有一个原因是我很好奇如果所有人都用智能机,那么社会会是什么样子。要知道这一点,我认为不是去体验智能机,而是要站在整个智能世界的外围反观它。最终我发现:我是个怀旧的人,有点厌倦了,想用这种方式欺骗自己,让自己停留在年轻的时候,那是研究生报到的时候1280元买了第一部gsm 手机用了7年。现如今诺基亚130最容易让我找到那种年轻的感觉。

然而梦始终是要醒的,三个月小米8让我重回文明社会。我第一次用单车APP  刷单车是去社保局办社保续费,心里想着,到处跑,省点车钱有必要啊。装了猎聘,更新了简历。开始等电话,然后主动看各种行业分析。还好父母是分开住的,不想让他们担心着急,每天傍晚依然假装下班回来,在那里蹭了饭后带走第二天的饭盒。感谢老婆那段时间养活一大家人。


情绪翻腾了一小段时间,还是相信肯定是可以找到工作的,毕竟成都那么大,it 活力还是不错的,心里对自己能力积累还是有数的。汇编,c,c++,python,DSP,无线通信L1/L2 研发测试集成或是模块,英语啥的闭着眼都随便整。FPGA学了2个月,也可以写出可综合的模块,而且自动生成各种testbench,在linux下实现软仿真验证。

果然陆续有猎头电话打进来了。

首先自己创业的话可以挂电话了。

第二要是跨行业的话,是十分艰难的,除非有什么特别特别好的技能点。(事实是在面一家金融软件公司的时候得到了验证,之前没料到猎头跨行推荐,时间太过于紧了,建议啃一本c++多线程并行编程,尤其是把原子访问和加锁吃透,就可以很容易通关的,想到这个领域会面临年轻一代的强烈同质竞争,我选择了回避不去主攻这个点了,其实后来发现金融业很喜欢通信类人才,因为后台数据交易系统高并发,快周转,跟基站内部的高性能调度是高度近似的。)

第三同行业大企业不容易,基本上都是在清理35+,不可能逆流而上。(事实是在面试新华三的时候得到了验证,后来有朋友曲折反馈才晓得,他们也是够诚恳,技术没问题,但是岁数太尴尬。而且12346 加班。。。。所以还是考虑的周到)

第四一个外包公司,跟东家性质类似。但是我实在是不想再过那种外包日子了。所以坚决去一家做自己产品的公司。管他是做什么的。

第五国有研究所基本上可以彻底不考虑了。内部严格执行35+,其实32+就已经划线了。(老油条进去不如小鲜肉听话,好使)

第六有深圳公司打来电话不介意岁数,欣赏我。可是成都没有分公司

然后呢?其实没多少选项了。于是我真的开始感叹,难道真的输给了35+,何况都是38了。。。 一个老外最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可这就是那么真真切切的发生了在自己的眼前。

第七一家小的创投找技术总监也表示有意,还真的没有准备好这种挑战,之前干一线的维护工太久了,感觉这方面需要的技能还真的一时半会没办法摸清楚深浅,当初约了个面试意向,其实是最早联系的,但进展缓慢。后来通过猎头知道他们在我身上纠结很久,主要是外地一个小城市来成都新建点,自己给的价并不是特别高,在我回答面对挑战和稳定这个问题时略倾向稳定。直到最后我有了着落才主动跟猎头说 让他转告我的谢意,因为没有给我绝望就是给了我希望。至少在那段真空期,我靠这线希望的支撑而继续前行,和那35+做斗争。

第八再接下来,猎头开始向我推荐一些小公司,以前自己没关注的小公司。过于小了,交通也不太方便,于是说了谢谢先观望研究一下。

电话接多了,也熟了几个猎头,跟他们沟通沟通,渐渐恢复了对当前市场的了解。慢慢调整了自己的定位。

有的猎头还是很好的,鼓励我不要过于着急贱卖,品质还是很好的,3月份才是最活跃的季节。还给我分析了选择创业公司时需要关注和慎重的地方。果然,感觉这时候我才慢慢找到了最正确的定位。修正了一些简历中的描述,将各种看起来不起眼的能力,重新梳理了一遍,系统性的呈现出来。

最终,就有那么一家小公司,没有计较我的所谓离职原因。反而给我加了 4k。 几乎同时,另外2家小公司,也陆续投来橄榄枝。

那瞬间我有种急切想报答之知遇之恩的感觉,当然首先感动我的是他们没有歧视35+。

还有什么好说的,在经历了以上的种种挫折后我也就不想每天再到父母那边假装第二天带饭了。选了第一个给我正式offer的那个。其实最想感谢的是那家创投招技术总监的hr。她的电话,是我在原来东家签离职协议前3个小时打来的。聊了2个小时。
不然我在签离职协议时的心情绝对很糟糕。自此,半个月的真空期结束了。我又开始打卡上班了。感觉雨后的阳光比之前还要明媚。

小公司的生活:

经历那么多,在我眼里已经没有所谓大小公司之分了。只要价钱公道,待人厚道,就是好公司。

时间过得真快,半年过去了,我也在转正之际写下这段文字。

hr 邀请我在明天的新人培训会上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当然仅限于目前这个小公司哈。一点正向点的发言,你懂的。其实我不用去刻意掺杂别人的意思,就把最真实的想法写在这份草稿纸上吧。

1. 35+ 是个考虑工程师认真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不能承受高强度加班的潜台词,同时也应该是个正向的因素,一个集经验与能力于一体,相对成熟的标志。作为工程师,时刻不要忘记坚持自己在技术上的积累和提升,无论是技巧熟练度上还是知识领域范畴上。

这是咱的求生之本。有没有真的实力,35岁应该是盖章鉴定的最终时间线。歧视35+,认为加班是唯一的硬道理,这种公司是不厚道的,也不值得托付后半生。能尊重者,就是个好公司。

2. 小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届生开始新的职业生涯那是一张白纸,35+开始新的职业旅程,注定带着自己几乎无法改变的各种职业习惯和见解。

当初去华为体验生活被灌输的空杯心态,实际上是永远不可能的,顶多是寄人篱下敢怒不敢言。

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和现实情况最有效求同存异,如何将自己的经验应用于现实需求,如何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用更大的勇气去突破自己, 是35+人为计划下个10年需要认真思考的。为什么?再过10年,我们这代80后,将永远被遗忘。

最大的挑战是自己,是自己安于现状,安于既有经验知识积累,安于一种储蓄吃利息的心态,安于得过且过。说句实话,没有那次雷击,被踢出安乐窝,我真的不见得有那般勇气温水煮了10年,主动离职。变化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恐惧,但同样会给人带来新的活力,而结果往往就在于自己面对变化的态度。

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和现实最有效的求同存异:

新的小公司,永远会给你制造无穷的和老东家对比的饭后谈资,这是大学新生或者是应届生入职时的最常见行为。35+再这样就有点装嫩的意思了。

不要以你在大公司经历的顺风顺水来抱怨你看到的种种不好的地方,曾经的优越感更多来自于一个庞大的平台,一个小公司所不具有的高大上平台。一个有追求的小公司梦想建立的平台。

日常的什么报销,请假,邮件,审批,修电脑,领铅笔本子。。。甚至怀念当初的茶水间的咖啡机和免费点心等等。过惯了公子哥的日子,要有适应自己挣钱成家立业自己租房过日子的主人翁精神,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你可以建议在加班的时候提供一点饼干冰棍;下雨的时候备一些雨伞给邋遢的程序员们; 咖啡机可以没有,微波炉可以多两个;
空调可以不灵,风扇要多提供几个;没有笔记本,台式机的硬盘可以配固态;没有升降桌子,可以提供升降的显示器;办公空间可以不够宽敞,两个显示器可以有;没有高大上的summer party,火锅聚餐可以有;


小公司人少,不要定位自己的角色永远是某个特定模块,出了问题撇清自己就算了事。那可能是应届生的标准。35+ 必须是一专多能,多专多能。事情找不到合适的人做,或者永远是能力缺口多的场景远大于所谓人的能力跟需求匹配的场景。35+ 有这个义务去用于填空;有这个职责去带领小队人马冲锋,作为核心去攻关一个连自己都未曾涉足的领域。出了问题要勇于面对,找差距,找办法,找重新扛过去的途径,不是去一味的找老板要人或者找理由甩锅。要明白家里就这么几个人,你已经是大哥大姐,不能再苛求父母或者把压力传给弟妹。

这种话在大公司的时候也无数次的被提到过,但永远是甩锅,扯皮,踢球最后胜出。

来到了小公司,干了基站那么多年,从来没接触fpga 驱动开发,以及搞射频驱动去调ad9361这个东西。组里成员一个算法一个fpga,一个搞网络应用,我作为核心,只能主动去领着个活配合fpga。没有帮助,没有帮助,还是没有帮助,只有相互间鼓励和不停尝试探索,不停的网上各种搜索,失败了再尝试。2个月后,居然突破了。。。这种感觉好多年都没有过了,那是在研究生做项目的时候才有的感觉。

小公司就是个作坊,不要抱怨没有严格的项目流程,没有严格的软件管理体系,没有严格的问题追踪,这似乎委屈了你那来自大公司的光辉经历。

要知道曾经的你可是骂那个流程,那个管理体系,那个问题追踪可能是最狠的,现在没有了倒是成了你抱怨的主题。

这不代表小公司原有的人都是傻x没见过世面。而是忙得团团转,真的是把这些重要的东西给耽误了。同时确实不知道该搞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个合适的。

作为一个有大公司流程深刻体验的35+, 这确实是你的优势,但绝对不是简单来批判现实,忽悠老板应该怎么样。反而有这个职责,选择性的剖析现实跟预期之间的差距。

统一标准的linux 操作规范,标准的文档管理体系                                --- 改变乱建目录,乱放文件,重复乱拷贝

统一标准的git branch管理流程,编写工具脚本统一常规操作,尤其是commit 信息管理   ---最小的代价换取代码管理的整洁高效,改变乱使用临时压缩包

统一标准的软件环境配置,所有人员归一化各项配置,做到项目环境即建即可用            --改变项目环境对个人设置的依赖这一完全不科学现象

统一标准的测试报告管理,excel 建立基准参数集合,新测试变更单参数机制            -- 改变测了也就测了,好了靠运气,配置管理混乱

建立自动化的编译体系,优化代码框架,降低产品构建复杂度,尽力推动模块化设计,主动承担框架设计,坚定基本设计原则。   ----减少工程构建依赖特定人员 小公司人少,往往一个人干很多的代码,什么都是自己维护,成员间交流虽然灵活但极不规范,甚至连接口管理都是简单的草稿邮件。

严格标准的接口定义和管理。

小公司人员可能习惯学校的做方式做法,习惯完整完成特定模块功能才合并到整个工程,由于测试地位很低,永远是赶功能代码为最高优先级,于是普遍存在大块改动,集团合并的现象。长时间运转在集成测试时耗掉的时间成本极高。

小公司很多人毕竟没机会接触大公司完整流程,对测试的投入普遍极低,个人觉得这是大公司跟小公司的最本质差别。

努力宣扬小步快跑的软件迭代实践,积极构建全自动的CI系统,面向单元测试提供便利的构建平台。即使发现自己的代码问题。

展示良好的程序员作风习惯,大公司接触到的老外优秀程序员比较多,多少领略了别人的优秀工作习惯,这点可以
尽量分享出来感染影响小公司里面的很多程序员。这也是一个优秀的35+展现自己优秀素养的好机会。同时也很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良好的代码风格,良好的代码管理,良好的代码编译,调试技巧,乃至文档行文与做图等等,都以参加国际交流时候的标准展现。

所以,在你想抱怨某点不好的时候,可以用另一种无声的方式,展现出你心目中好的行为和事件。同时提供方便简洁易用的一些文档,编写高效的工具,搭建成套的环境平台,让你的想抱怨的对象去体验,去感受。

当结果呈现在同事和老板面前时,大家自然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相信这才是老板真正愿意从我身上看到的。他可能高价买了一个种子,而不是仅仅一颗果实。

另外什么没人做的活都尝试去做,尽自己的力做。其实也没想想那么难,做着做着就变得柳暗花明了。

小公司项目变迁快,可能几个月内说好的东西一下就变了样。

对于工程师而言,项目不成功,其实是对内心很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早期画的大饼落空了,更多是自己的努力白费了。这个其实跟外包公司挺像的。所以我心理上早就适应了。35+ 要具有该有的淡定。帮助些年轻员工安定起伏的心。

要让他明白,项目是流水的兵,自己的能力建设才是铁打的营盘。要建立更加长远个全面的能力树。在不同的项目中真丢不同的枝叶去建设。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搬了西瓜丢了芝麻。烂项目做了不少,自己越做越杂。永远徘徊在很低的层面。

比如基本的文档能力,基本的编程能力,基本的数学软件使用能力,基本的编辑能力,基本的linux 使用能力,基本的脚本工具能力,基本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基本的沟通呈现能力。等到他们35+的那天,会明白,无所谓2G3G4G5G,都差不多。


小公司更适合喜欢挑战的35+

大公司分工细小是必然的。为了降低风险,不可能让项目依赖某几个人。做到高可替代性是最佳的安全策略。而最好的手段就是分工细。那么35+被踢开的35天后,可以很稳定的被一两个小伙替代。小公司就不同了,确实走了一个人对项目影响太大。
没办法,分子是固定的,分母没那么多人。只能是个个独挡一面,或者几面。反过来,35+的春天会变得更长久一点。而且人干一样活通常2年左右会产生极大的烦躁感,更多的领域,更多的挑战,反而更能激发人更大的潜力。尤其是人懂得知识多了,产生的交叉化学作用是分工细下面无法体会到的。

当然这种感觉对于性格喜欢稳定的35+是有挑战的,毕竟混混日子,划船,不用每天打鸡血是大多数人向往的。不然就没有那个
82定律了。所以小公司怕的不是你35+,而是怕你35+后不愿意突破自己的能力版图,靠哪点历史资本混饭吃。遇事不出力还整天冒皮皮。没捞到一个金刚钻,碰到一根老油条。。。


小公司的同事关系更亲近当然只是相对的。

初高中同学关系最让人怀念,大学宿舍死党最让人怀念。初入职场,同期的几个应届生关系最好。毕竟人少,每天低头不见抬头间。每天干活永远几个人一起联调,一起吹牛扯淡,一起聊各种公司的小八卦,日久生情(此处千万别误会哈。。。都是35+了,没有不良癖好)大公司往往就生疏的多了,上班很客气,下班各自拜拜。

这让我想到以前经常听老婆吐国企办公室里的种种槽点。虽然表面上有时候想笑话,但内心却有种莫名的羡慕。对,那叫一种归属感。这是我在外包公司很多年都没有的感觉。


在这个小公司,我又愿意分享了。

在大公司,分工细,自主独有知识技能少。为了降低可替代性,35+ 往往必然导致自私不愿意分享仅有的一点保命资本。
小公司不一样,都要独挡一面。fpga,算法,平台驱动,链路,协议。每个小组都人少的可怜。根本上没有绝对的同质竞争。
想法,相互配合,更加需要对对方的领域有所了解,有时各自表示存在感,会主动展示分享自己的东西。

另外都35+了,很多已有的东西早就不是什么保命东西了。清空内存,努力从别的同事那里学习更多的东西,拓展自己的面,
反而是更好的事情。而且有必要给人家做一个backup,别人也乐意接受。毕竟压在自己一个人身上,都没个讨论的人也是孤单寂寞。

所以别看小公司几个人,小麻雀也可以过得很开心,而且各个岗位都尽职尽责,相互合作,相互鼓励。以前没机会接触,这里各种新鲜玩意好多头次见识时,让自己的轻狂瞬间变得有些羞愧,自己离真正的professional engineer 目标还远不少。

尽管这家小公司有诸多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至少是没有歧视我这个38的地方。在过去的6个月里,以前软件设计上很多没能实现的小想法 陆续得到了老板的欣赏,觉得很开心,有种真正做自己的产品的感觉,也配了几个小弟给我。在这里我正在规划自己的下个10年。

谨以此文献给我第二个逝去的6年。

相信自己,勇敢战胜35+的魔咒。
已有 3 人评分经验 家园分 收起 理由
芙蓉落叶 + 12 + 20 赞一个!
nsynet + 1
liucmonkey + 1

总评分: 经验 + 12  家园分 + 22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本楼

本帖有 212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1:58 , Processed in 0.44225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