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少将

注册:2008-4-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7 13:13: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本书终于读完了,写的不错,翻译的也很好,用词恰当,文采也不错。但是,在P19有一个例子,感觉有些没有头尾。虽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总感觉没有写完,意犹未尽。
总起来说本书写的这些,如果都做到的话,估计就是圣人了。孩子能自律,会学习,父母有爱心,懂教育,天下所有的好事都让他们家占尽了,呵呵。
我怀疑是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会把心理问题找一个根本的原因,弗洛伊德把人的所有性格、心理问题归结为性,人的行为都用性以及性有关的来解释;而本书作者把个人成长所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爱”,也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影响的问题。所以说作者的见解还是有些片面的。实际上,中国的年轻一代,他们的老一辈都是传统的甚至是“迷信”的,而在新的社会教育下,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者。一代人的人生观、社会观的转变是和家庭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的。
在西方,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所以,他提倡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爱。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成功应该是必然的。但是,在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是以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爱这些事情,中国的父母不会少做,而且唯恐做的不够。“慈母多败儿”,估计才是中国教育模式的真正失败之处了。诚然,作者说的很有道理,对我们也会很有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差异,不要少了国外教育的对孩子严厉、让他用于承担责任的一面。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家园分 收起 理由
家园副管03 + 10 + 10 + 5 谢谢分享

总评分: 经验 + 10  家园分 + 10  + 5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本楼

本帖有 4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7:19 , Processed in 0.1114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