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将

注册:2005-6-30

家园荣誉版主纪念徽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4 14:0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奥) Andreas F. Molisch编著&nbsp; &nbsp; <br/>【ISBN】7-5053-7667-5&nbsp; &nbsp; <br/>【出版发行项】<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1%B1%BE%A9">北京</span>-电子工业出版社<br/>【出版日期】 2002.9&nbsp;&nbsp;<br/>【格&nbsp; &nbsp;式】超星转成的pdf<br/>【页数】 411页 <br/><br/>【作者简介】<br/>Andreas F. Molisch,奥地利的维也纳理工大学<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D%A8%D0%C5">通信</span>与射频工程学院移动<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D%A8%D0%C5">通信</span>系的副教授,合编著有《<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F%ED%B4%F8">宽带</span><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E%DE%CF%DF">无线</span>数字<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D%A8%D0%C5">通信</span>》等。<br/><br/>【本书简介】 <br/>&nbsp;&nbsp;<br/>&nbsp;&nbsp;本书将宽带无线数字通信系统分成最具有代表性的非均衡系统、单载波非扩频均衡系统、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和码分多址系统四大类,全面涵盖了当前及未来宽带无线数字通信的最新内容。&nbsp; &nbsp;<br/>深入的介绍。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将宽带无线数字通信系统分成最具有代表性的非均衡系统、单载波非扩频均衡系统、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和码分多址系统四大类,全面涵盖了当前及未来宽带无线数字通信的最新内容。本书除了介绍<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B%F9%B4%A1">基础</span>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外,还介绍了最新的学术前沿及技术进展。 这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和技术参考书,适用于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所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br/><br/>【目录】<br/><br/>第一部分 宽带系统引论<br/>第1章 基础知识<br/>1. 1 什么是宽带系统<br/>1. 2 发展历史<br/>参考文献<br/>第2章 当前及未来的宽带系统<br/>2. 1 DECT和PHS<br/>2. 2 <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GSM">GSM</span>/DCS-1900<br/>2. 3 IS-136<br/>2. 4 IS-95<br/>2. 5 W-CDMA<br/>2. 6 HIPERLAN-II<br/>参考文献<br/>第3章 无线移动信道<br/>3. 1 平衰落信道<br/>3. 2 时间色散信道:直观描述<br/>3. 3 时间色散信道:系统理论描述<br/>3. 3. 1 确定性解释<br/>3. 3. 2 随机性解释<br/>3. 4 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 WSSUS 假设<br/>3. 4. 1 广义平稳 WSS<br/>3. 4. 2 非相关散射<br/>3. 4. 3 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 WSSUS<br/>3. 4. 4 WSSUS系统函数的一些特例<br/>3. 5 表达时间色散信道的参数<br/>3. 5. 1 延迟扩展和相关带宽<br/>3. 5. 2 延迟窗口和干扰比<br/>3. 5. 3 总结<br/>3. 6 时间色散信道模型<br/>3. 6. 1 抽头延时线模型<br/>3. 6. 2 COST 207模型<br/>3. 6. 3 Hashemi-Suzuki-Turin模型<br/>3. 7 含有角度色散的模型<br/>参考文献<br/>第4章 概述<br/>第5章 展望<br/>5. 1 各种方法的比较<br/>5. 2 未来的发展<br/>5. 2. 1 自适应天线<br/>5. 2. 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br/>5. 2. 3 多用户检测<br/>参考文献<br/>第二部分 非均衡系统<br/>第6章 为什么要研究非均衡系统<br/>参考文献<br/>第7章 系统模型<br/>7. 1 发射机<br/>7. 1. 1 相移键控<br/>7. 1. 2 频移键控<br/>7. 2 信道<br/>7. 3 接收机<br/>7. 3. 1 相干和非相干解调<br/>7. 3. 2 PSK和CPFSK的差分检测<br/>7. 3. 3<br/>GP FSK的鉴频器检测<br/>7. 4 同信道干扰的处理<br/>参考文献<br/>第8章 固定抽样的计算方法<br/>8. 1 一般考虑<br/>8. 1. 1 符号序列的平均<br/>8. 1. 2 经典接收机的分析<br/>8. 1. 3 接收信号的相关特性<br/>8. 2 蒙特卡洛 MC 模拟方法<br/>8. 2. 1 计算概述<br/>8. 2. 2 文献评论<br/>8. 3 高斯变量二次型 QFGV 方法<br/>8. 3. 1 有关公式<br/>8. 3. 2 文献评论<br/>8. 4 高斯矢量问角度 ABGV 方法<br/>8. 5 相关矩阵特征值方法<br/>8. 6 群延迟方法<br/>8. 6. 1 文献评论<br/>8. 7 差错域方法<br/>8. 8 等效信道模型方法<br/>8. 9 其他方法:文献评论<br/>参考文献<br/>第9章 固定抽样的结果<br/>9. 1 调制. 信道和接收机的影响<br/>9. 2 CPFSK<br/>9. 2. 1 文献评论<br/>9. 3 FSK<br/>9. 4 相干检测PSK<br/>9. 5 差分检测PSK<br/>9. 5. 1 文献评论<br/>参考文献<br/>第10章 降低差错平台的调制方式和接收机结构<br/>10. 1 部分比特检测<br/>10. 2 非线性鉴频器<br/>10. 3 降低差错平台的调制方式<br/>参考文献<br/>第11章 自适应抽样<br/>11. 1 盲自适应抽样<br/>11. 2 具有训练序列的自适应抽样<br/>11. 3 具有训练序列的同步<br/>参考文献<br/>第12章 天线分集<br/>12. 1 天线分集的分类<br/>12. 2 高斯变量二次型 QFGV 方法<br/>12. 2. 1 文献评论<br/>12. 3 差错域方法<br/>12. 4 阴影信道中的分集<br/>12. 5 采用固定抽样的分集结果<br/>12. 6 采用自适应抽样的分集结果<br/>参考文献<br/>第13章 综述与结论<br/>参考文献<br/>附录A 采用固定抽样的比特差错宰计算公式<br/>A. 1 高斯变量二次型 QFGV 方法的解<br/>A. 2 高斯矢量间角度 ABGV 方法的解<br/>A. 3 差错域方法的解<br/>参考文献<br/>附录B 第二部分的字母表<br/>第三部分 单载波非扩频数字调制的均衡技术<br/>第14章 预备知识<br/>14. 1 引言<br/>14. 2 信号模型<br/>14. 2. 1 发送信号<br/>14. 2. 2 无线信道<br/>14. 2. 3 接收滤波和抽样<br/>14. 2. 4 整个链路的参数和符号<br/>14. 2. 5 信道参数化<br/>参考文献<br/>第15章 最佳判决准则<br/>15. 1 最佳化<br/>15. 2 当信道冲激响应 CIR 是已知值时的检测度量<br/>15. 2. 1 ML序列检测器<br/>15. 2. 2 联合界<br/>15. 2. 3 MAP比特及符号检测器<br/>15. 2. 4 匹配滤波器的界<br/>15. 2. 5 平衰落 FF 信道的分析<br/>15. 3 当信道冲激响应 CIR 是估计值时的检测度量<br/>15. 3. 1 ML序列检测器<br/>15. 3. 2 联合界<br/>15. 3. 3 MAP比特及符号检测器<br/>15. 3. 4 匹配滤波器的界<br/>15. 4 当信道冲激响应 CIR 是平均值时的检测度量<br/>15. 4. 1 ML序列检测器<br/>15. 4. 2 联合界<br/>15. 4. 3 MAP比特及符号检测器<br/>15. 4. 4 再谈匹配滤波器的界<br/>15. 4. 5 平衰落 FF 信道的分析<br/>参考文献<br/>第16章 均衡算法<br/>16. 1 当信道冲激响应 CIR 是已知值时的均衡<br/>16. 1. 1 基于维特比算法的MLSD<br/>16. 1. 2 减少复杂度的序列检测<br/>16. 1. 3 判决反馈均衡器<br/>16. 1. 4 线性均衡器<br/>16. 1. 5 平衰落信道上的分集接收<br/>16. 1. 6 MAPBD/MAPSD:前向-反向算法<br/>16. 1. 7 降低复杂度的符号检测<br/>16. 2 当信道冲激响应 CIR 是估计值时的均衡<br/>16. 2. 1 估计方法<br/>16. 2. 2 采用信道估计的均衡器<br/>16. 2. 3 逆滤波器<br/>16. 2. 4 在平衰落 FF 下采用基于参考的信道估计均衡策略<br/>16. 3 当信道冲激响应 CIR 是平均值时的均衡<br/>16. 3. 1 新息接收机<br/>16. 3. 2 平衰落 FF 时的其他均衡策略<br/>参考文献<br/>第四部分 正交频分复用<br/>第17章 绪论<br/>参考文献<br/>第18章 OPDM的传输技术<br/>18. 1 发射机<br/>18. 2 接收机<br/>18. 3 采用软脉冲成形的多载波系统<br/>参考文献<br/>第19章 同步<br/>19. 1 帧和时间同步<br/>19. 2 载波频率同步<br/>参考文献<br/>第20章 调制<br/>20. 1 不采用差分编码<br/>20. 2 采用差分编码<br/>参考文献<br/>第21章 解调<br/>21. 1 不采用差分调制的相干解调<br/>21. 1. 1 信道估计<br/>21. 2 采用差分调制的非相干解调<br/>21. 3 准相干解调<br/>参考文献<br/>第22章 信道编码<br/>22. 1软输出解调<br/>22. 1. 1 相干<br/>22. 1. 2 非相干<br/>22. 1. 3 准相干<br/>22. 2 比特度量<br/>22. 3 多层次编码<br/>22. 4 编码<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OFDM">OFDM</span>系统的′性能<br/>22. 4. 1 系统参数<br/>22. 4. 2 结果<br/>参考文献<br/>第23章 OFDM信号的幅度限制<br/>23. 1 文献的建议<br/>23. 1. 1 插入冗余度<br/>23. 1. 2 校正OFDM信号<br/>23. 2 限带的附加校正函数<br/>23. 2. 1 有限长度的附加校正函数<br/>23. 2. 2 综合性能增益<br/>23. 2. 3 关于复杂性<br/>参考文献<br/>第24章 OFDM信号的过滤<br/>24. 1 设计参数的选择<br/>24. 2 通过预畸变减少比特差错率<br/>24. 3 关于复杂性<br/>24. 4 采用附加校正和滤波的OFDM系统<br/>第25章 采用领域均衡的OFDM-CDM和单载波传输<br/>25. 1 一种多载波CDM系统的原理<br/>25. 2 传输系统的结果<br/>25. 2. 1 动态信号包络<br/>25. 2. 2 计算复杂性<br/>25. 2. 3 同步<br/>25. 2. 4 性能<br/>25. 3 概念的比较<br/>参考文献<br/>第五部分 码分多址<br/>第26章 码分多址基础<br/>26. 1 引言<br/>26. 2 扩频概念<br/>26. 3 码分多址原理<br/>26. 4 CDMA<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D%F8%C2%E7">网络</span>设计要点<br/>26. 4. 1 假设<br/>26. 4. 2 折中<br/>26. 4. 3 码的选择<br/>26. 4. 4 性能<br/>26. 4. 5 设计改证<br/>参考文献<br/>第27章 传统的瑞克接收机<br/>27. 1 瑞克接收机的功能<br/>27. 2 单链路CDMA通信的瑞克行为<br/>27. 3 多小区CDMA网络的瑞克行为<br/>参考文献<br/>第28章 高级瑞克接收机结构<br/>28. 1 原理<br/>28. 2 常盲接收<br/>28. 3 自适应接收机<br/>28. 4 性能<br/>参考文献<br/>第29章 扩频带宽和选择分集的重数对瑞克接收的影响<br/>29. 1 引言<br/>29. 1. 1 瑞克接收机<br/>29. 1. 2 选择式瑞克接收机<br/>29. 1. 3 已有的工作<br/>29. 1. 4 选择式瑞克合并的分析框架<br/>29. 2 系统模型<br/>29. 2. 1 信号和信道模型<br/>29. 2. 2 匹配前端处理器 MFEP<br/>29. 2. 3 匹配前端处理器 MFEP 输出的统计特性<br/>29. 3 选择式瑞克接收机<br/>29. 4 选择式瑞克接收机的性能分析<br/>29. 4. 1 虚拟路径技术:主要思想<br/>29. 4. 2 虚拟路径域变换<br/>29. 4. 3 合并器输出信噪比的均值及方差<br/>29. 4. 4 虚拟瑞克结构的差错概率分析<br/>29. 5 特例<br/>29. 5. 1 单路径接收机<br/>29. 5. 2 全瑞克接收机<br/>29. 6 数值举例<br/>29. 6. 1 均值和方差<br/>29. 6. 2 符号差错概率<br/>29. 7 总结和说明<br/>参考文献<br/>第30章 码的<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2%B6%BB%F1">捕获</span><br/>30. 1 引言<br/>30. 2 分析工具:信号流图法<br/>30. 3 CDMA系统的码捕获:准同步系统<br/>30. 4 CDMA系统的码捕获:异步系统<br/>参考文献<br/>第31章 码的跟踪<br/>31. 1 基带全时间超前-迟后跟踪环<br/>31. 2 全时间超前-迟后非相干跟踪环<br/>31. 3 T型抖动超前-迟后非相干跟踪环<br/>31. 4 多径衰落对延迟锁定环的影响<br/>参考文献<br/>第32章 CDMA系统的信道估计<br/>32. 1 信道参数的确定<br/>32. 2 基于子空间的方法<br/>32. 2. 1 估计信号子空间<br/>32. 2. 2 信道估计<br/>32. 3 附加文献<br/>参考文献<br/>第33章 CDMA网络的容量<br/>33. 1 引言<br/>33. 2 系统模型<br/>33. 3 性能分析:CDMA系统容量<br/>33. 4 多径信道:远近效应和功率控制<br/>33. 5 多径:瑞克接收机和干扰抵消<br/>33. 6 干扰抵消: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br/>33. 7 近似<br/>33. 8 中断率<br/>33. 9 示例<br/>参考文献<br/>附录A 匹配前端处理器输出的相关函数<br/>A. 1 慢变化信道假设<br/>A. 2 非相关散射假设<br/>A. 3 广义平稳信道假设<br/>参考文献<br/>附录B 线性代数和矩阵代数<br/>B. 1 定义<br/>B. 2 特殊矩阵<br/>B. 3 矩阵运算和公式<br/>B. 4 定理<br/>B. 5 矩阵的特征函数<br/>附录C 符 号<br/>术语表<br/>[upload=jpg,zrtdmp7_ispkctbbplqw.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41474040845.jpg[/upload]<br/>

6NFMc88S.jpg (30.63 KB, 下载次数: 17)

[分享]宽带无线数字通信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分享]宽带无线数字通信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7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6:58 , Processed in 0.3858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