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校

注册:2016-9-112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0 19:12: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顾文军 芯谋研究

“要扎根中国,融入本地,不要把自己当外人。”在2020戴尔科技峰会上,戴尔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黄陈宏侃侃而谈。

1月5日,据外媒报道,戴尔计划到2024年将所有在华生产的芯片(包括外企在华生产的芯片)排除出戴尔产品,2025年将50%的产能移出中国大陆。这是第一家在华有重大利益的国际终端企业,在无明确政治压力之下主动去中国化举措。
戴尔这样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终端企业带头去中国化,将难免不对全球供应链产生链锁反应。中国必须认真思考,严加防范,以防其他国际公司效尤,出现破窗效应。

01
戴尔事件的危害

第一,戴尔此举将引发外企去中国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目前在华外企遭受的政治压力在逐渐增大,同时美国及有些西方政府又出台很多补贴政策,多方鼓励国际企业去中国化。根据2022年12月 CNBC 的供应链数据,2022年底美国在中国的制造业订单下降了 40%。尽管订单减少有疫情冲击和年底假日的因素,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刻意限制起到主导作用。据外媒报道,继戴尔之后,惠普也开始调查其供应商,权衡将生产和组装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可行性。某国际封装公司2023年最大的任务就是把中国工厂的国际订单转移到越南工厂,已经安排越南人在节后来中国学习生产流程。

此时正是中国供应链的多事之秋,如果让戴尔很轻松地将中国供应链排除在外,被美国政府涂脂抹粉,打扮成一个戴红花的脱钩典型,其他观望的国际企业难免不会心动。现在的关键是中国如何应对:对可以挽回的企业,要以更具成长性的产业环境挽留它们;对执迷不悟的企业,要精准评估它们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让它们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果应对不力,将会有一批国际企业向戴尔看齐。今天是美国企业去中国化,明天便是日、韩、欧等国企业去中国化;今天是PC行业去中国化,明天就是汽车以及其他产业去中国化。

第二,国际供应链去中国化,将关闭中国技术进步的窗口。依靠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成长为全球效率最高,产量最大的世界工厂。终端制造带动本土供应链的发展,芯片制造与其他高科技产业因此搭上了高速发展的便车,这是近些年中国科技高速进步,尤其是成长为全球最大芯片市场的底层逻辑。同时,也是目前中国芯片产业,中国科技产业抵御外部制裁的定海神针。

但是现在戴尔一要剔除中国本土制造的芯片,二要转移5成产能。如果国际企业都这样操作,中国高端制造将失去强大市场的支撑,中国科技进步的底层逻辑也将被彻底改写。而且西方去中国是一个步步紧逼的过程,以前是终端制造去中国化,接着是零部件和供应链去中国化,现在是芯片和芯片产能去中国化。

中国制造和中国芯片只有加入国际供应链,参与国际竞争,通过与国际大厂的业务往来,才能知道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方向,才能培养相关人才。如果被排挤出国际市场,就等于关闭了中国芯片技术进步的窗口。

第三,戴尔激进的去中国化,对PC产业生态影响巨大。PC组装看上去是相对低端的产业,产值很大,但贡献的利润并不能与产值规模相匹配,而且部分核心芯片也无法本土制造。不过,PC产业对高科技产业生态的促进意义重大,低端的组装和制造不存在,高端的芯片制造也会随之转移。

以CPU和存储为例,尽管芯片不在本土代工厂制造,但有相当数量的CPU在国内封装;尽管中国存储企业遭受重创,但是外企在华有大量的存储器生产能力,譬如海力士近一半产能就在中国,即便在美国限制之下都在新建大连工厂,扩产无锡和重庆工厂。其实,除了几个核心芯片,PC的绝大多数零部件还是在中国制造。

倘若PC去中国化,接着其他终端也跟进,那么海力士这种为数不多的芯片制造国际企业就没有继续留在大陆理由,国内电子企业进入国际供应链的努力就被堵塞。聚集在重庆、昆山的PC产业集群就将一步步被削弱。

重庆笔电产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2021年笔电产量超过1亿台,产值逾4000亿元,占到全球四成市场份额。以笔记本电脑为核心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72%,电子信息制造用工人数达到49万。

围绕PC形成的产业生态和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生态环境一样,既精巧又复杂,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而且,在这样的经济寒冬中,这么重要的一个产业集群,其意义不言而喻。

02
戴尔忘恩负义

戴尔是一家国际企业,如此行事是企业的自由,还是有违市场规则和国际道义?

一,戴尔有违企业的公共责任。戴尔入华20多年,中国市场长期是其第二大市场。2022年第三季度,戴尔在中国市场出货量位居第二,占比为11.7%。近些年,中国做为其主要制造基地,为戴尔生产了大部分电脑,戴尔从中国获得便宜的产能,同时也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销量。

但是戴尔在没有明确受到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做出如此歧视本土供应链的决定,可以说戴尔只想从中国市场牟利,不想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企业公民是国际公认的企业公共责任,美国波士顿学院如此定义,一个企业公民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它要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报社会。戴尔在中国市场获利良多,回报中国市场,回报中国客户和供应商,为中国提供就业机会,是其应有之义。

二,戴尔主动将商业利益政治化。近年来戴尔PC业务在全球竞争中走了下坡路,曾经的PC霸主,其出货量退居全球第三。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2年三季度中国市场PC出货量下降13%,戴尔出货量降幅为 21%。但在美国市场,戴尔出货量连续第三个季度领跑同行。戴尔以26.8%的市场份额在美国 PC 市场的出货量中名列前茅。

中美市场的此消彼长,或许是戴尔操弄政治,以标榜去中国化来迎合美国政客,加强美国市场的“理性”之选。

戴尔此次高调地带头去中国化,并未受到美国政府的明令施压,纯粹是戴尔自发挑起事端。相较于美国半导体设备公司、芯片设计公司在受到美国政府施压制裁中国之后,还能游说美国政府试图挽回局面的举措来看,美国公司在去中国化议题上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如果戴尔尊重中国市场,即便遭受美国政府压力,也会尽力争取让美国政府做出一定退让。但现在戴尔无事生非,表现得比美国政府更激进,更主动,只能说戴尔在心甘情愿地,战略性地放弃中国市场。

三,没有一个国家能容忍戴尔的做法。尽管去全球化甚嚣尘上,但说与做有相当大的距离,全球贸易与全球化依然是通行的主流国际准则。一家国际企业主动歧视本土芯片,主动歧视本土供应链,是前所未有的反全球化恶性事件。

试想,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欧洲、美国任何一个西方市场会遭受什么样的处罚?欧洲以数字主权和反垄断为名严厉审核和处罚美国科技巨头,美国以数据安全为名严厉苛责中国互联网公司,可以说西方国家几乎以最严苛的标准审视国际企业,往往无风还要掀起三尺浪。如果这种明目张胆违背自由贸易原则,严重背弃企业公民责任的行为发生在西方,一定会被严厉惩处。

03
应对

戴尔此举是主动响应美国狭隘的排华动向,是事实上配合美国政府的去中国化与脱钩“大计”。也是戴尔试图通过去中国化在美国市场获得更多商业利益,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在任何地方都不占理。如果戴尔毫不讲理地损害中国利益,又没有任何损失,必然会被其他企业效仿。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与业界展开充分讨论,研判戴尔事件产生的后果,尽快做出反应。

首先,我们还是要看到戴尔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与贡献。戴尔在中国设有全球服务中心,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有几千名研发人员,上万名员工,于情于理戴尔都值得挽留。我们要给戴尔足够的沟通机会,了解它的诉求,解决困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说其迷途知返,继续留在中国发展,中国也会为外企创造更好的条件。

无论如何,我们的第一目标是劝阻国际企业去中国化,给足戴尔回头的机会。即便有强力的应对措施,也应该先礼后兵,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维护全球化的诚意,以及中国开放、公平、法制的营商环境。

第二,如果戴尔执意妄为,那么中国必须要坚决反制。我们的应对措施不要流于情绪化、民粹化,要因循国际惯例,依照法律出台处罚措施。同时推动供应链受害企业依法起诉,让戴尔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三,参照美国《反通胀法案》等巩固本土制造业的举措,与在华国际企业积极沟通,出台鼓励措施,提高和巩固终端产品的“含中率”,用税收等优惠等措施与之挂钩。

第四,积极维护全球化,与国际商会,国际经贸组织多方会谈沟通,取得共识,制定反全球化法案。对以政治干预市场,因保护主义而歧视市场化供应链的举措要予以处罚。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供应链。在目前环境下,不一定只做先进业务,对不先进的产品就没有兴趣。目前第一重要的是要务实地留在国际供应链中,然后才能逐步恢复和提升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第六,推动中国民间力量与西方产业界、新闻界多沟通、讲道理,中国人有就业和改善生活的权利。同时,一个技术没有进步,经济失去繁荣,丧失购买力的中国,对全球经济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04
结语

戴尔并非不可替代,在戴尔准备去中国化时,中国也应该做好去戴尔化的准备。现在不是瞻前顾后的时候,因为去中国化不是一两个企业进进出出的事,目前国际供应链有意识排除中国企业已经露出苗头,芯片设计与代工企业的国际订单已经明显降低。即便有订单,新产品的订单也不给中国企业。芯片产品三年一个生命周期,如果只做老产品,在老产品凋零收缩后,中国企业就完全被排挤出国际供应链。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事实上的脱钩。

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坚决干预,让推动去中国化的实体毫无代价,那就是纵容去中国化。外企采用中国芯片可能有难处,但这个世界上谁又不难呢?每个人的利益都是争取来的,游说本国政府,维护全球化,是国际企业应尽的义务,而且它们也有与本国政府博弈的空间。我们不能期望所有外企都有这个自觉,但至少国际企业不能成为主动去中国化的急先锋。

制造业去中国化是一个顺藤摸瓜的过程,从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到上游,从低端延伸到中端,最后到高端。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应对的话,中国制造会被慢慢排挤出国际供应链,完成与中国制造的脱钩。要制止去中国化,中国要尽可能展现最大诚意,听取企业的诉求,设身处地为企业的发展考虑,创造更公平,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但是如果还有企业执迷不悟,中国必须亮明态度,必要的应对不可或缺。当然,在不得已而为之时,依然要专业克制,先礼后兵,用一场有理有据,堂堂正正的反制,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维护全球化的决心和专业能力。更要那些愿意与中国合作,共创繁荣的国际企业看到中国创造开放、公平、共赢的营商环境的意愿和努力。

举报本楼

本帖有 5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7:18 , Processed in 0.2420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