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原创连载】三年一小结——行业观察方法初探(6月18日更新于337楼)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2-6-24 12:27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原创连载】三年一小结——行业观察方法初探(6月18日更新于337楼)

前言:教你快速查看作者连载文章的方法:点击帖子上方的“只看该作者”。



=================================================
该帖于6月25日8:50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再过一周,我就在咱们通信行业里待满三年了。可是我发现有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1、对通信行业的了解非常的“碎片化”,不仅不深入,而且太片面。
2、内心对注重结果而非享受过程的商业有些排斥,无法用客观的视角来深入了解它的内在逻辑。
在即将入行三年的当口,我期望通过这样一篇带有探索性质的系列总结,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且达成下面的预期:
1、理解商业的内在逻辑,获得一个观察行业的视角和思路
2、对通信行业有一个相对浅显,但是贴近生活的认识
3、将自己的行业知识系统化

其实,上述目标中的任何一个对我来说都非常有挑战性,甚至这篇文章的版式都是我从未尝试过的——也就是说,它超越了我以往的驾驭能力。但由于这三年中,除了从同事、领导身上学到的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大部分专业知识和新闻都是从家园获得的,我更在最迷茫的时候,从家园的帖子中得到了非常宝贵的启迪,所以我决定“硬着头皮”把这篇系列总结写在这里,既可以作为分享表达自己的感谢,又有希望得到各位优秀同行的指点和督促。更重要的,可以和有一样的困惑和目标的朋友,通过交流、讨论,共同成长:) 。

下面的提纲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码字计划,由于只能在工作之余更新,预计三天完成一小结,内容也可能根据感悟而微调:
提纲:
前言:
我所理解的商业(3楼)

1、行业的模型——三维的商业视角
1.1 原点——商业化的个人

  1.1.1 引子         (24楼)        
  1.1.2 最初的商业   (24楼)
  1.1.3 商业化的个人 (24楼)
1.2 用三维的商业模型观察行业

  1.2.1 从职业到行业               (42楼)
  1.2.2 行业地图——三维的观察模型 (55楼)
1.3 三维的第一——公司闭环的“滚雪球”游戏
  1.3.1 模型的使用方法                                          (64楼)               
  1.3.2 什么是“公司”?                                        (64楼)
  1.3.3 从“开餐馆”案例了解组织(公司)运作                    (73楼)
  1.3.4 从感性角度看公司的优势                                  (83楼)
  1.3.5 各类组织与商业衡量标准                                  (91楼)  
  1.3.6 尝试量化分析各组织的“商业匹配度”(非营利机构部分)    (95楼)
  1.3.7 分析营利性组织的前提——对“营利性”的理解              (103楼)
  1.3.8 营利性组织分析(1)                                     (108楼)
  1.3.9 营利性组织分析(2)                                     (112楼)
  小结  营利性组织商业匹配度量化                                (116楼)
1.4 三维的第二维——“产业链”真的是一条吗?
  1.4.1 产业链学习基础1——各类组织间的竞合关系                 (120楼)
  1.4.2 产业链学习基础2——什么是“产业链”?                    (126楼)
  1.4.3 作为“切入点”的案例——异军突起的“水果”              (128楼)
  1.4.4 演绎——产业链的诞生                                    (130楼)
  1.4.5 产业链的单位——“小蛇”产品链的观察模型                (133楼)
  1.4.6 关于两个问题的解答                                      (135楼)
  1.4.7 分析行业大事件的方法                                    (144楼)
        1.4.7.1 关于行业分析工具的补充                          (241楼)
        1.4.7.2 针对新补充工具的单项梳理--国内宏观经济指标及用法(254楼)
        1.4.7.3 国内电信业重组历史(99年之前)                  (267楼)
1.5 第三维——标准化组织与政策

2、摸得着的“通信业”
2.1 解铃人和系铃人——我们每个人的需求
2.2 去看看产业链的每一环(我的困惑和熟悉的两环)
2.3 如果大家在一个村里
2.4 你花的钱支撑了通信业

3、产业链分析
3.1 从产品可以看到的产业链
3.2 从服务可以看到的产业链
3.3 我们身边的产业链
3.4 将会发生的产业链

4、后续计划
4.1 如何观察资本动向
4.2 如何搜集行业要闻
4.3 一个能够“升级”的望远镜
4.4 我的能力和经历模型——计划要求的素质

5、随笔&素材积累
5.1 随笔1  通过行业大事件分析产业链规律的思路——2012.11.05(143楼)
5.2 随笔2  关于信息的思考——2012.11.08(163楼)
5.3 随笔3  通过推理获得有效信息的方法——2012.11.09(179楼)
5.4 随笔4  关于货币、交易和职业规划的一些思考——2012.11.12(192楼)
5.5 随笔5  关于“项目”的思考——2012.11.27(206楼)
5.6 随笔6  关于“竞争”的思考——2012.12.05(224楼)
5.7 随笔7  关于“执行力”的思考——2013.4.6(324楼)
5.8 随笔8  关于“成长”的思考——2013.6.18(337楼)



我的资历和能力尚浅,文中肯定会有不少偏颇和见笑的地方,欢迎您的交流、指点,我也一定尽最大的努力,不辜负您的关注






时间:  2012-6-24 12:44
作者: 淡定淡定

关注学习中
通俗地说,就是满足别人的需要,赚自己的钱。
时间、精力、知识、经验、人脉、信誉。。。还有人格和尊亚都是可以拿来换钱的,这就是商业。
时间:  2012-6-24 12:55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前言——我所理解的商业: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困惑商业的价值观到底对不对,并且思考它的适用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尝试去理解它本身。
就像我们考虑象棋是否该往围棋改良,又或者这么出招对不对时,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象棋的规则,进而了解怎么下棋——有时候下象棋确实能打发无聊时间,而赚钱,总有一些理由让你回避不了它。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商业,这个好像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象棋比赛
既然我们要了解商业,那我建议我们都先戴上一副帮助我们身临其境的3D眼镜,这幅3D眼镜,让我终于对商业的基本法则有了一个初窥门径的了解,它实际是一个假设,同时也是这篇系列文的基础视角——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可以量化为资本
我认为商业体系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不太容易让我们的情感接受的假设上,并将它定义成了规则。一入商门深似海
所有东西意味着一旦我们进入这场游戏,就已经进入了物化的世界:不论是价格还是价值;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论过往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以及其它价值框架下的好的和坏的,在这里均可以明码标价,获得它的商业价值,继而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
这引申出几条规则:
&所有干系物首先完成量化以成为商业价值体系下的有效单位,否则视为无价值;
&以商业价值的高低作为单位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
&以商业价值增值作为(唯一)最终目标;
简言之,在商业逻辑下,整个世界是我们的,既可以被卖掉换算成资本,也可以通过资本+时间+其他商业质素被复制;每个人拥有一些已经资本化的货币支配权,和一些由于可以创造商业价值,所以可以被货币化的资源:譬如所有物、精力、创造力等等。
商业世界的存在基础(动力源泉)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需求始终处于相对不满足的状态。
特定商品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预期,让我们产生购买冲动,这导致了货币置换为商品的交易产生。基于五花八门的、物质或精神类的商品可以满足我们各类需求的假设,我们接受了拿自身可被货币化的资源去换成货币的过程。
这实质上意味着我们要么拿时间、精力直接满足自己的需求,要么拿它们换成货币,再通过商品间接满足需求。商业价值观极端认同的是后半句,并通过对这一过程的高效实施,构建了目前整个巍峨而系统,但根基有硬伤的商业帝国。
这是目前我对商业的理解,也是下面章节涉及内容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skyjoyes 于 2012-6-24 13:51 编辑 ]
时间:  2012-6-24 12:58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哇,回复好快,谢谢关注,嘿嘿。
您说的对,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资本化,商业的逻辑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时间:  2012-6-24 13:49
作者: leowang10

独学而无友
顶一下楼主的探讨和分享精神:)
时间:  2012-6-24 14:51
作者: 服务生

挺有眼光哦。
时间:  2012-6-24 15:08
作者: hsyfcs

好贴
时间:  2012-6-24 16:18
作者: yanghanqin

good~~~~~~~~~~
时间:  2012-6-24 19:59
作者: 覆盆子

支持楼主,小弟我将一直关注!
时间:  2012-6-24 20:06
作者: hnyzayw

开篇很大,期待下文。
时间:  2012-6-24 21:08
作者: anarchek

Mark一下,目测是好贴
时间:  2012-6-25 09:18
作者: 有名导演

看来你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男纸,有能力但是没有机遇
时间:  2012-6-25 09:49
作者: 上上下下

有点深度,建议语言还是大白话点好,搞技术的人对负责文字有点吃不透。
时间:  2012-6-25 09:50
作者: globe4501

开题很大,密切关注。
时间:  2012-6-25 11:27
作者: rsjssc

我是一名信通的学生,谢谢楼主分析,对于我对通信行业的了解有很大帮助
时间:  2012-6-25 13:28
作者: chenlisui

good
时间:  2012-6-25 13:58
作者: stock6699

精神可嘉
时间:  2012-6-25 14:52
作者: yyh_87

期待下文
时间:  2012-6-25 18:03
作者: feitengyang

期待中
时间:  2012-6-25 18:24
作者: nevsaynev56

期待,虽然等待会很痛苦
时间:  2012-6-26 01:22
作者: johnzk1008

有点像搞经济学的呢。。
时间:  2012-6-26 04:39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行业的模型——三维的商业视角

=================================================
该帖于6月26日8:50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1.1 原点——商业化的个人
1.1.1 引子
不得不说,现在的社会分工真的非常的细,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对于自己所处的商业矩阵很茫然。
比如,当我是一名通信设计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于和设计相关的东西,不论是设计衣服、房子还是玩具,都该懂一点。但事实是,我只懂通信工程类的设计,而且只对其中的一小部分比较懂,更别说其他行业的设计了。即便想具备通信类各专业的设计技能,也需要积淀若干年。但这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于是我以为搞定这个维度,就是整个行业的行家了;正当我屁颠屁颠的以为自己吃透了行业路径时,一抬头,发现在公司里,我只会做设计方案,不懂财务和行政,也不了解市场销售,这又是哪一维?而当我成为一名市场人员之后,更惊讶的发现,整个行业简直包罗万象,卖手机的、做芯片的、安装集成的、运营服务的,每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投射到产业链上,只是一个点而已,即便是通信行业的巨头公司,也只覆盖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几个维度时而交汇,时而又好像没什么关系,让身处其中的我,觉得像困在了黄老邪(《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的桃花阵中,看哪部分都觉得有点眼熟,但就是看不出它们有啥关系。
“怎么这么复杂啊?”我抱怨着,“有什么办法能把它们串起来呢?”
老祖先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原来早把答案藏在小学教科书里了—— “顺藤摸瓜!”
我按照这个思路,还真摸到了一个“瓜”:不管每条“线”弄得多复杂,都是为了赚钱。
而关于赚钱,有门专门的学问,叫商业。
所以,为了看懂行业的“桃花阵”,让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商业”。

1.1.2 最初的商业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理解一个抽象的东西,最好从它最简单的形式下手,提取出模型来,然后抓住了它的“狐狸尾巴”——关键特点,之后任它怎么变,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了。
商业作为一种赢利活动的抽象,也有这个软肋。所以我们干脆一起穿越回原始社会,重温那几个历史性的片段,看看商业婴儿期的模样:
···经过无数的死伤,我们的祖先终于决定不再单独的面对猛兽,有了最初的团队合作。
···健壮的男人负责打猎,保护部落,而女人则负责采集果实、缝制衣服、带孩子——最初的,基于天赋的分工产生了,它提高了达成目标的概率和效率;同时,分工带来了一个结果,个人拥有的物品,一部分相对盈余,一部分相对匮乏;更重要的,大家盈余和匮乏的物品是异质的。
···有人发现别人的物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手上又恰巧有他的目标物,第一宗交易诞生了:也许是A用多余的猎肉,向有多余衣服而缺乏猎肉的B换取了衣服。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盈余的物品多了起来,交易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但以物易物的形式让大家觉得不公平、不方便,于是大家商量出了一个机制:所有的物品均可以用一些便于携带和贮存的物品来兑换,比如:龟壳、海贝、蚌珠、皮革等,它们的价值由大家所公认——最初的的货币诞生了。
至此,我们已经重温了所有商业诞生的关键里程碑,可以着手抓它的“狐狸尾巴”了:
首先,我们把商业要素以关键词的形式列出来——人&合作&天赋&分工&效率&产品异质&相对盈余&相对匮乏&交易&需求&货币
并且整理出下表:


关键动作促生条件手段目标衍生物客观结果
广义生产人的天赋;人的需求的绝对不满足以基于天赋的分工同时或流水式合作提升产出产品的效率高效的组织架构(包含了职位)、各类产品组织内产品同质化,相对过剩
组织间产品异质化,相对匮乏
广义交易人的需求的绝对不满足交易(以物易物)提升获得满足的效率需求相对满足,渴望进一步的满足
交易(以货币为媒介)提升交易的效率(进而提升获得满足的效率)货币需求相对满足,渴望进一步的满足
货币绝对过剩
产品相对过剩


这张表可以帮我们了解到商业具有下述特征:
&包含了两个关键的阶段——广义生产和广义交易
&以高效为原则
&以分工、流水线式作业、交易为手段
&以高效的组织架构、产品、货币为衍生物
&以人的需求始终处在绝对不满足状态为基础
&循环性和封闭性——生产的客观结果为交易创造了条件;而交易的衍生物——“货币”的价值,因为是被公认的,所以也可以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推论:
&人的天赋差异导致了产品的异质;
&高效的组织架构是经验主义的产物,让不基于天赋的分工成为了可能性;
&商业仅能加强人们对进一步满足的渴望,它是人们因为不满足的焦虑感而思考出的高效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通过分析,我们如愿以偿的发现了商业的“狐狸尾巴”——特征,它的基本模型就是由这些特征构成的。那么作为个人,我们是怎么参与到模型中的呢?

1.1.3 商业化的个人
在现在发达的商业化社会里,个人是被解构为商业质素参与其中的,并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能力、天赋、经验、知识体系、关乎商业化利益的社会关系,它们直接影响我们的收入,即我们的定价——在广义生产阶段,我们扮演着一部分“原材料”,对应的关键词是“人力资源”和“薪水/收入”;
&需求和对应的主流价值主体,它们直接影响商业趋势——在广义交易阶段,我们扮演着商业的动力源泉和风向标,对应的关键词是“市场需求”和“文化”(商业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主流文化);
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生产者/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切换,也许我们能提供满足他人某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但我们消费不到满足自身全部需求的产品。
只要我们需求还未得到满足,这一过程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都被满足了,或者出于某种原因完全摒弃商业解决方案,商业的大齿轮才会停止。
商业本身,具有让人惊叹的好处:通过产品,我们其实超越时空的享受了同胞的创造力和劳动,并以此缓解了我们需求不满的焦虑,但是时至今日,它也同样在解构、量化了我们每个人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弊端:
1、
社会化分工的相对盲目:正如咱们在表1中看到的,高效组织作为一种衍生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它的职位匹配恐怕需要再人性化一些。如果在原始社会男人做体力活,女人做别的,是从生理层面最显而易见的天赋级划分,那么今天这个问题显然棘手的多:体力活儿没那么多了,天赋级的分工很难保证。甚至有的人一辈子从事的都是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大批的人,茫然于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都被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2、
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习惯于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自己搞定,我们有自己的“分工”——有一些问题,并不是商品和别人的服务能够搞定的,比如个人的心智成长,独立性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让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别人的“产品”中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良药”,即便是面对关乎自身生存和幸福感的问题,我们也有了足够多的理由期待时代和他人给出解决方案,我们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心态——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

我相信商业是利大于弊的,这些弊端也会逐渐被改良(又依赖了),但这确实不是本文的主旨,让我们继续回到关于行业观察的探索上,下面让我们看看我们当年的模型到了今天长成什么样子了。

时间:  2012-6-26 05:11
作者: skyjoyes     标题: 真的非常感谢大家

今天下班,看到帖子被加亮、置顶、管理员甚至还在主页上配了一副漂亮的图片,加上大家的赞许和鼓励,真的非常感动。
大家的留言,我每一条都用心的看了,发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赞许分享的精神,表示关注——十分的感谢,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您的关注更是我的动力:
&肯定了文章的视角,表示对内容感兴趣——坦率的说,目录章节涉及的广度,真的对我是巨大的挑战,有的小节,我需要恶补学习才能输出。不过,我肯定会把思路和方法一并写在里面,不会的甚至会干脆和大家讨论学习。最重要的,是达到弄懂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对文字更加生动的建议——我会努力在保证内容密度的前提下,提升文字可读性。今晚就做了下尝试,结果不是写的有趣但没逻辑,就是有些晦涩。最后输出的这一节还是偏逻辑一些。因为这个风格我擅长一些,有趣的那种,等我有把握些了,就会慢慢溶进来。
&更新速度——大家的期待真的让我很想分个人出来,下班太晚了,今天硬顶着半夜更新了,估计明天得蒙圈儿··以后还是争取三天一更新,希望大家能忍受这个速度。
&野心男纸?搞经济学的?—— 过奖了,通信屌丝一枚,确实想牛X,但是得靠努力呀,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再次感谢大家:)
时间:  2012-6-26 09:55
作者: chenlisui

good
时间:  2012-6-26 10:00
作者: 331480564

期待楼主的更新!
时间:  2012-6-26 12:37
作者: wangl123go

看到标题就震精了。。。楼主的大气开篇,三年入行,道行不浅啊。坐待观看下文
时间:  2012-6-26 13:29
作者: treasuring

不错,值得关注!!
时间:  2012-6-26 16:36
作者: chineseying520

支持。敬佩楼主有总结的好习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结可以给自己带来比复述更多的东西。
时间:  2012-6-26 18:00
作者: tjhwa

很有思想性,收藏。
时间:  2012-6-26 22:41
作者: yupeilin     标题: 能为能说白一点


时间:  2012-6-27 09:41
作者: jiuweiwuyou

mark一下,长期跟踪
时间:  2012-6-27 11:06
作者: yashi49

有深度,跟踪中!~
时间:  2012-6-27 12:19
作者: 黄工12

行业模型很重要
时间:  2012-6-27 14:07
作者: shingu

楼主说的似乎很空泛啊。跟通信行业的关联性不是很强。
时间:  2012-6-27 15:36
作者: nxpllp

很好,期待下文。
时间:  2012-6-27 16:28
作者: 东林一笑

没太看懂
时间:  2012-6-28 11:48
作者: ross_

LZ很用心,支持一个
时间:  2012-6-28 20:21
作者: tiger_kg

年轻人能有这种深入的思考,实属不易的,赞一个!楼主加油!
时间:  2012-6-28 22:30
作者: miczyt

密切关注中,入行三年,见解深入、独到。
时间:  2012-6-29 03:52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2 用三维的商业模型观察行业

=================================================
该帖于6月29日8:15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1.2.1 从职业到行业
好了,我们现在从原始社会穿越回来了,让我们再次打量周围的商业矩阵。如果说在1.1.1中,我们自下而上,从微观到宏观的发问和打量,最终迷失在了纷繁复杂的职业划分和行业分工里,看不到它们背后的逻辑,那么现在我们手里多了“商业模型”这个“法宝”,理论上,所有的商业问题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找到切入点,这让我们有了底气来“俯瞰”一把,自上而下的看一看,进而锁定咱们通信行业。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让我们试试效果吧,还记得1.1.1中那几个微观的问题吗,
首先把我们的“商业模型”准备好,商业问题可抽象为下述模型或其中的一环:
表1.商业模型.jpg

这节我们先解读第一个问题:      
1、即便是作为细分的“设计师”职业,里面依然有若干的细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在问职业是怎么划分的。
通过“商业模型”,我们发现“职业”果然逃不出我们的模型,它的本质其实是针对特定产品的固定分工:

表2.职位.jpg
所以,一端连着人,一端连着产品的职业是被两维锁定的:来自产品的行业属性和来自天赋的职位属性。之前我们要么光关注天赋(设计),要么光关注产品(建筑、通信规划、衣服),自然觉得定位不清晰。为了避免以后再有类似情况出现,我们干脆对职业来个“自上而下”全景式的观察,从中找到和我们通信相关的,这样我们就再不会对通信行业的职位有所迷茫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对行业(产品)的大类划分,以及目前最流行的组织——公司,对职位的常见归类,可以整理出下表:

表3.职业矩阵.jpg


通过该表我们可以看出:
1、通信行业涉及了目前公司常见职位分类的每一类;
2、既生产设备又提供服务的通信行业,即具有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属性,又有“第三产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性;
3、历史发展演变,产品极大丰富,但是一一看去,各个产品采用的商业模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形式简易之分。

至此,我们在完成职业广度探索的同时,成功的找到通信行业的定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混血儿。表中已将我们通信行业“出没”的区域涂灰了,它的轮廓正一步步清晰起来。为了更细化的打量它,我们需要让手中的 “商业模型”更有“通信范儿”。

(注释:“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附件: 表1.商业模型.jpg (2012-6-29 04:13, 33.99 KB) / 下载次数 5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c5NzQ5fDExMGY0OTlk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表2.职位.jpg (2012-6-29 04:13, 11.86 KB) / 下载次数 7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c5NzUwfDA5MjM2ZGU3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表3.职业矩阵.jpg (2012-6-29 04:13, 124.16 KB) / 下载次数 5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c5NzUxfDA1OTllMTE0fDE3MTQ2Mzg4Nzh8MHww
时间:  2012-6-29 04:30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

看到有朋友反应内容过于抽象,不太容易读懂,或者和通信行业关联性不强。确实不好意思。主要原因是我现在的水平对行业观察非常“夹生”,做不到深入浅出。前两节主要想建立个模型,之后观察行业时随时可以用,但确实抽象了些。今天更新这节里的第一张图比较形象,它其实就是前面主要总结的内容,下节里会把它变得更贴近咱们行业些。之后的内容也会逐渐贴近咱们的行业。
不清楚的地方,欢迎交流,我一定尽力解答。感谢大家的关注:) 。
时间:  2012-6-29 10:25
作者: shingu

原帖由 skyjoyes 于 2012-6-29 04:30 发表
看到有朋友反应内容过于抽象,不太容易读懂,或者和通信行业关联性不强。确实不好意思。主要原因是我现在的水平对行业观察非常“夹生”,做不到深入浅出。前两节主要想建立个模型,之后观察行业时随时可以用,但确实 ...


关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思路。
时间:  2012-6-29 10:35
作者: knightfuture

楼主肯定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也是有抱负的人吧。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让你去发挥估计你会爱上机会的。看了这个我想到一个人:司马懿
时间:  2012-6-29 11:33
作者: 通信面

期待ing,原来通信涉及第二、第三产业的
时间:  2012-6-29 12:07
作者: pei_12

支持一下。
时间:  2012-6-29 14:25
作者: LisaShang

学习 期待 中~
时间:  2012-6-29 19:08
作者: 06_GSM

LZ有心人,要像LZ学习的很多~
时间:  2012-6-29 23:17
作者: cupno1

保持关注。
LZ系统思考的精神可嘉!
时间:  2012-6-30 18:36
作者: coke_ly

小白 很喜欢  lz辛苦了! “先理论 后具体分析”!!
时间:  2012-6-30 18:36
作者: coke_ly

持续关注ing
时间:  2012-7-1 14:44
作者: linzhongbo49

持续关注,期待LZ更新
时间:  2012-7-1 19:31
作者: ck魔

楼主写的很有深度。。。。。。。
时间:  2012-7-2 08:24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2.2 行业地图——三维的观察模型

=================================================
该帖于7月2日8:45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从上面的归类中,我们知道了行业其实是根据产品划分的,一个行业就像一个“大包裹”,里面打包了很多子产品,它们的组合满足了人们的某项需求。我们的通信行业也不例外,打开通信的“产品包”,我们看到里面既有“制造业”的产品——各类通信设备,也有“服务类”的产品——为了实现通信和改善体验的服务。
如果说咱们的“职业&观察表”是一张“世界地图”,那么通信行业就是一个“国家”。要看清“通信国度”的河流山川,就要用一张比例尺更小的“地图”。
微观“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和通信相关的产品包,从消费者的角度按照满足需求的流水线来排列,就得到了下面这张通信行业的“国家地图”:
通信职业&产品.jpg
在这张二维地图中,我们以消费者身份的个人作为原点。按照越趋近原点,产品越成熟的原则,我们将公司级的分工(职业)流水式排列在X轴上,将行业级的分工(产品) 流水式排列在Y轴上。就得到了“通信版”的地图。
同时,为了便于后续分析,Y轴中,我们将通信设备&硬件——制造业属性的产品标为了蓝色,将通信服务&软件——服务业属性的产品标为了红色。

在这张图中,我们应该可以容易的通过产品和职位的交集,找到自己每天的工作了。更重要的,通过对Y轴产品的排列,我们已经依稀看到了产业链的影子。而在每个细分上,从500强到不知名的小公司,熙熙攘攘的喧嚣,也已经隐隐可以听到。

考虑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商业中的博弈无处不在,为了更方便的分析表中各要素和维度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再添加一个“影响力”轴:
行业观察的三维视角.jpg
我们发现,Z轴的作用是立杆见影的,比如X-Z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公司组织架构和利益分成,Y-Z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业链的核心及变迁的趋势,等等。

至此,我们就得到了能在三个维度上对行业进行观察的模型(通过对产品和职位的更新,我们同样可以用它来观察别的行业)。

细心的朋友一定已经发现了,每个轴上的流水线可不像我们列的这么“安分”,它们还有很多复杂的关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定性划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它来观察我们的通信行业。

附件: 通信职业&产品.jpg (2012-7-2 08:24, 33.26 KB) / 下载次数 2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c5OTQyfGJjNTYxNjBh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行业观察的三维视角.jpg (2012-7-2 08:24, 53.47 KB) / 下载次数 2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c5OTQzfDMwNGNiMTBmfDE3MTQ2Mzg4Nzh8MHww
时间:  2012-7-2 08:38
作者: skyjoyes

又收获很多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逐渐找到工作之余保证进度的节奏了,上周真的很担心跟不上“三天一节”的进度,这周继续努力!
PS:45L的朋友,为什么会想到司马懿呀,感觉他一直以老头子的形象出现的嘛,不过他真的很厉害,过奖了哈:) 。
时间:  2012-7-2 09:46
作者: 战神20090219

好文就要顶,本人通信行业3年,算是赶上了,现在对行业认识也逐渐清晰了,这个行业真的很宏大
时间:  2012-7-2 09:51
作者: 120097730

顶~~楼主继续
时间:  2012-7-2 10:39
作者: weite00

学习了
时间:  2012-7-2 12:35
作者: hzbond

写的有些乱
时间:  2012-7-2 13:13
作者: xuxiaohui302     标题: 支持楼主,持续关注

支持楼主,持续关注
时间:  2012-7-2 17:08
作者: yyh_87

学习中,楼主的分析方法很新颖,对行业的认识深刻独到,期待ing
时间:  2012-7-3 15:49
作者: self_relance

很不错,学习了很多
时间:  2012-7-5 08:25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3 三维的第一维——公司闭环的“滚雪球”游戏

=================================================
该帖于7月5日8:50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1.3.1 模型的使用方法
所有的工具,都需要一个上手的过程。我们总结的行业模型,作为一个观察、分析行业的工具,也不例外。那么行业的什么部分适合做我们“上手”的切入点呢?
我认为是公司。原因如下:
1、公司这个组织形式,最贴近咱们每天的工作,便于结合实际来理解;
2、对这个要素的深入理解,是观察、分析行业的基础。换言之,如果不理解这个要素,是没有办法用好咱们的模型的。
对第二点,我深有体会。
还记得我们在“桃花阵”中的三问吗?第一问已经在总结行业模型的过程中解答了(见1.2.1),第二问是:为什么我们对公司中,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生产环节很陌生?
乍一看,这是个不用解答的问题: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我们都没做过,怎么可能熟悉嘛。这恰恰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我们的商业视野很狭窄。如果我们只想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到专精,那确实可以忽视这个问题;但如果我们想观察、分析行业,这就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严重到即使我们看到行业动态、听到关于行业的真知灼见,也像瞎子和聋子一样,完全意识不到它们背后的商业价值。这就是我作为菜鸟的体会:每每被业界巨头动态、行业政策变革及其它媒体级的行业新闻所吸引,认真的看一番,结果除了觉得“很酷”,“很高端”,多了些谈资以外,完全意识不到它们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您有过和我一样的茫然吗?高手片叶飞花皆成武功,但作为商业观察的菜鸟,太大的知识和经验盲区,像厚厚的灰尘,盖在了我们原本就不发达的商业触角上,大大降低了我们对商业信息的敏感度。
行业模型是一个帮助我们梳理商业逻辑的工具,理想情况是一端将业界动态放进去,一端将对个人有用的商业信息分析出来。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保证我们避免用错误的逻辑路径分析;而只有我们深入思考过的逻辑路径,才能被我们理解,进而发现它的商业价值。
作为菜鸟和普通员工的我们,有着先天的劣势:占有的行业信息量和质均有限,公司内的专业分工又未拉通;要想利用起原本是供视野开阔的公司高层、行业老鸟做决策的信息,就不得不花大力气恶补必要的商业知识,这样才能将模型中的关键节点激活,发挥它的作用,分析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不然我们积累再多的行业要闻和策略,做再多的推演,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我们采用商业知识补充+“草根”级案例分析的方法来使用模型(前者较多的用到商业模型,后者较多的用到行业模型),现在我们以公司作为切入点,开始学习和分析。

1.3.2 什么是“公司”?  

什么是公司?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叫做公司。
结合我们之前总结出的商业模型:


表1.商业模型.jpg

我们发现公司定义中的每个定语描述都可以在模型中找到对应:
&
以营利为目的——⑥获得资本
&
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生产&交易)——②⑤
&
为某些目的(除营利外)——⑥获得暂时满足
如此看来,公司是一个组织,而且是个十足的商业性组织——它的模型几乎和我们的商业模型重叠了,并且继承了几乎所有商业的特性(红色为总结的商业特征,蓝色为公司的体现):
&包含了两个关键的阶段——广义生产和广义交易
完全继承并细化了分工

&以高效为原则
大部分的公司遵循了这个原则,国有公司并不完全继承,所以国企从纯商业的角度往往遭到质疑,这在之后会详细讨论;
&以分工、流水线式作业、交易为手段
这就是公司的不同的部门每天工作的由来
&以高效的组织架构、产品、货币为衍生物
这在公司体现为以市场为导向的部门的变革和产品线更新,不能保证营利的架构,会遭到质疑;公司不以货币为衍生物,但所有的公司均以积累资本为目标和价值尺度。
&以人的需求始终处在绝对不满足状态为基础
公司以市场的某项“绝对不满足”的需求作为基础,通过用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暂时满足”而营利生存、成长。我们看到,市场需求的不满足,也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
&循环性和封闭性——生产的客观结果为交易创造了条件;而交易的衍生物——“货币的价值,因为是被公认的,所以也可以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公司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营利,资本增值为目标,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它继承了商业的循环性;在广义生产、广义交易两个阶段的循环中,公司无论逐步发展壮大,还是倒闭,它的一生中都不会再出现其它阶段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假如商业本身作为满足了市场需求(用生产+交易的组合提高人们满足自己的效率)的解决方案,搞一次招标,以商业特征为标书应答项,在众多的组织机构中,寻找最适合商业运作的那个,公司几乎毫无疑问会中标——它对每个应答项的满足程度之高,甚至让我们都怀疑这是不是商业为了专门照顾公司给出的应标项了。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了,我们穿越回原始社会重温最初的商业时,只看到了商业这个解决方案,并没有看到一点公司的影子。我们只知道在生产和交易的环节中,每每有高效的组织架构,都会作为一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流传下来,公司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被人们摸索出来的好的组织方式。
光这么说,是很空泛的,公司的高效性需要通过和其他组织的对比来体现,下面以开一个小餐馆为例子,尝试用不同的组织架构,看看用公司的形式开有什么好处。



附件: 表1.商业模型.jpg (2012-7-5 08:30, 33.99 KB) / 下载次数 1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wMjEzfGY3ZTllYWNhfDE3MTQ2Mzg4Nzh8MHww
时间:  2012-7-5 11:25
作者: 北斗七星

不错
时间:  2012-7-5 13:01
作者: skyjoyes

早上由于着急上班,发得比较急。看到有朋友反应写的有些乱,我做了一下反思,觉得应该是总结采用了多条主线的缘故,刚好一起梳理一下:
&以1.1.1“引子”中的三个问题为线索,用职业——公司——行业作为总结的架构;
&以商业模型来帮助理解碰到的商业概念,或者将具体问题抽象为商业问题;
&以行业模型来帮助分析商业问题中各要素间的关系,通过思考它们可能发生的互动,学习商业逻辑。
通信行业由于是咱们的主业,我们参与和了解的比较多,所以会成为分析的主体;但由于我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在理解一些具体的商业概念时,可能会选一些更简单、贴近生活的“草根”案例来起手,比如前面说到的“小餐馆”。不然我担心自己驾驭不了。
相信我们在边学习商业知识边分析“草根”案例的过程中,商业感觉会慢慢变得敏锐,这时我们分析行业案例就能有些思路了。

依然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和鼓励,有问题欢迎多多交流讨论,不然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方法有没有普适性,“共同成长”就成一句空话了:) 。

[ 本帖最后由 skyjoyes 于 2012-7-5 13:06 编辑 ]
时间:  2012-7-5 15:28
作者: fancy0201

支持楼主,期待下文!
时间:  2012-7-5 20:07
作者: anchor123

学习了!
时间:  2012-7-6 09:26
作者: ireijjhhjhut

支持一下,思考是最好的手艺,思想是最美的艺术
时间:  2012-7-6 11:48
作者: 雍秋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支持啊,我大一已经完了,很还是说不出我们通信专业个所以然,我会一直来坚持学习的
时间:  2012-7-6 12:11
作者: ireijjhhjhut

支持一下,思考是最好的手艺,思想是最美的艺术
时间:  2012-7-8 21:00
作者: 甜饭团

顶一个 慢慢学习
时间:  2012-7-9 04:08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3.3 从“开餐馆”案例了解组织(公司)运作

=================================================
该帖于7月9日8:50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现在,我们试图通过一个“开餐馆”的简单案例来了解商业组织的运作,进而证明公司是高效的商业组织形式:
首先,我们按照商业模型梳理这个案例:
阶段一,资源筹备.jpg
1、商业模式
通过对蔬菜、肉类、配料等物品的加工,以及用餐环境中的相应服务,赚取生产成本以上的附加值。
2、上游产业
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这意味着上家是各类农场、渔场和相应的副产品加工厂;
第三产业,运输业;(影响物流成本)
第三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影响物流成本)
3、行业归属
第三产业,住宿与餐饮业;
4、主要成本:
&一次性投入或重复投资周期较长类
装修费,炊事用具,餐厅用具(桌、椅、碗、筷等)
&消耗类投入或投资周期较短类
税收、社会活动经费,场地租赁费,原料采购及运输费,雇员薪资,营销费用,其它杂费

阶段二,组织&流程.jpg
依照上一阶段的梳理,从物流、现金流、资讯流三个角度将工作细分:
①上游及周边产业行情调研,评估主要原材料的成本变化趋势(资讯流)
②主要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选择、谈判(物流,资讯流)
③各类用品采购与运输(物流,现金流)
④场地租赁与布置&维护与卫生(物流、现金流)
⑤人员招聘、薪水拟定与职位分配(现金流、资讯流)
⑥烹饪与菜品设计(物流&关键附加值步骤)
⑦服务类工作:送菜,茶水、交流、订座等等(资讯流&关键附加值步骤)
⑧销售&市场类工作:菜单拟定,菜品推介&催销活动,客户需求反馈与整理&引导菜品设计,周边店面竞争调查(资讯流,现金流)
⑨财务管理(现金流)
⑩行政管理(物流、资讯流)

通过对整个生产&销售环节工作的罗列,我们已经了解到将咱们的“小餐馆”开起来需要做哪些事情。现在,我们需要一个有机的组织架构将各类工作协调起来,落实到人,使现金流、物流、资讯流形成良性循环。

下表根据各项的工作的相关性,对职位进行了划分(是否有些眼熟?如果把职位和对应的工作细分列出来,再加上薪水,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招聘信息了):
组织架构1.jpg
注:将“⑥烹饪”归至“物流类”,是考虑到它的产品是有形的,需要运输,而非像现金流和资讯流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发现:
1、物流类工作主要职能为原料提供与管理,以削减成本为目的;即“节流”;
2、现金流类工作主要职能为支撑整个生产、销售流程;以保持组织持续运转为目的,即“生存与发展”;
3、资讯流类工作主要职能为搜集各个环节上的信息,触摸组织内外的生态环境支撑决策;以保证组织获得更大发展为目的,即“开源”。
4、在现金流区间内,仅有“⑧销售&市场类工作”是带来“现金流入”的工作,其余项均为支出项。无怪乎各类组织对“市场&销售”类工作薪酬很高,原来只有它“供血”,直接关系组织的生存。
5、表中“⑥烹饪与菜品设计”与“⑦服务类工作”作为分别产出关键实体产品与关键虚拟产品(服务)的生产环节,是仅有的两个高附加值环节,它们都出现在了资讯流区间。无怪乎各类组织对信息搜集&分析与决策等基于咨讯流的工作薪酬很高,原来它直接关系组织的利润与长远发展。
6、对于职位划分进一步考量,我们会发现在实际情况中,组织起步阶段,这些工作可能全部由店长或者少数几个人完成,而当生产规模扩大以后,职位可能会分的更细一些,比如市场专员更加细分为市场调研专员、营销专员、销售等——这一现象非常的有启发性,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推论:职位的细分程度与组织成熟程度强相关。同时这里有一个博弈:
&人越多,人力成本越高,现金流压力越大;职位越多,信息传输节点越多,资讯流压力越大;这些导致管理的难度增加,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架构,则效率低下,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
&分工越精细,每一环的子产品附加的工作者的时间&精力&创造力(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越多,产品附加值越高,市场越可能买账。
这组博弈让我们感到组织越大对管理的要求越高,如何让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带来的利润不被人力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吃掉,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7、一个组织常见的收益梯度是决策者、市场人员、关键产品生产人员、支撑人员,对应表中的工作职能(不同区间重复记取),店主负责9项工作,市场人员负责7项工作,厨师负责1项工作,服务人员负责4项工作,采购人员负责4项工作,HR负责2项工作,财务人员负责1项工作,基本匹配。但厨师和财务人员好像有些例外,通常厨师和财务人员的薪水通常不低,但这里看负责的工作项并不多。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发现组织的薪酬拟定一般考虑两个方面:专业性(不可替代性)和对组织资本增值的贡献
特别强调,管理工作、决策类工作属于对组织资本增值贡献大的工作,但是该类工作的价值往往从组织高层往下看才能明显看到。
8、表中与供应商谈判的工作,既可能由店主直接主导也能由市场专员代劳,其它工作也是如此。如何分工能保证组织的高效运作?是基于责任分工,谁获益越多,谁承担风险越大(做决策);还是基于能力匹配分工,谁越适合做这个工作,谁就去做,并获得相应激励?
在组织内部的荣誉、资本作为两个显性的“好处”,是可以用来作为激励的。各项工作对组织带来的影响均可以换算成资本,理想的情况是,谁贡献越大,谁获得激励越多。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谁权力越大,谁获得收益越大。这就让具有管理权限的职位必须肩负起对组织发展很重要的工作,让获得的高分成合理化。看来职能&权力&权限与薪酬的关系——激励办法,对组织的稳定影响很大。

小结:组织中的工作主要通过高效物流来削减成本“节流”,通过信息渠道畅通和分析来寻找发展方向“开源”,通过“开源节流”与资金管理,保证现金流的稳定和健康增长,进而获得资本储备。
组织外部互动主要涉及由商业模式决定的上下游关系,组织内部互动主要涉及到生产职能的分工、管理权限的分工、薪酬体系与激励办法。
组织越成熟,职位越细化,产品附加值越高。职位细化程度是组织成熟度的标志。管理作为组织中一个特殊的维度,影响到组织的效率、利益分配,继而影响组织的稳定与发展,是组织成熟度的瓶颈。
阶段三,管理.jpg
我们在资源筹备和分工拟定的过程中,发现管理&决策工作贯穿了生产与销售全过程,这不禁让我们揣测同样对全流程作用的“高效原则”是否和它强相关。


本节我们对管理与组织的关系有一些探索,但由于“开餐厅”案例中,组织尚处在初创阶段,所以我们在表中并未单独列出管理权限分工(管理工作都由店长包了),之后我们在分析成熟的公司案例时,会尝试分析管理权限的分工和相应利弊。
同时,在这部分中,我们一直坚持用“组织”,而没有用“公司”,是以因为我们还需要通过讨论,了解有哪些不同的组织形式,通过对比来论证公司这种商业组织的优势。也许我们会发现,无论探讨公司的优势,抑或行业模型中的“影响力维度”,都会和“管理”的话题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附件: 组织架构1.jpg (2012-7-9 04:08, 148.8 KB) / 下载次数 7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wNTAxfDg1YmZmNjQ3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阶段一,资源筹备.jpg (2012-7-9 04:08, 12.31 KB) / 下载次数 1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wNTAyfGNiNDNjMjJi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阶段二,组织&流程.jpg (2012-7-9 04:08, 12.98 KB) / 下载次数 1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wNTAzfDM0Yjg1YzU1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阶段三,管理.jpg (2012-7-9 04:08, 28.87 KB) / 下载次数 1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wNTA0fDFjOGVkOGJkfDE3MTQ2Mzg4Nzh8MHww
时间:  2012-7-9 04:15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周末太忙,晚更新了一天,恳请大家包涵

感谢大家的支持。这节内容比较长,昨晚没能及时更新,恳请大家多多包涵。
“思考是最好的手艺,思想是最美的艺术”,这句话像一句哲言,记住了。:)
时间:  2012-7-9 09:21
作者: D仁杰

谢谢,学习了下
时间:  2012-7-9 13:33
作者: kjtycmp

很好的角度
时间:  2012-7-9 14:09
作者: vvt816

支持楼主,期待下文!
时间:  2012-7-9 17:24
作者: hy661s

期待
时间:  2012-7-10 13:34
作者: yxl365

思考是最好的手艺,思想是最美的艺术
顶楼主,我比你年限久,但没有你思考的深,惭愧,学习了
时间:  2012-7-10 17:31
作者: rjjtnt

牛逼
时间:  2012-7-12 10:11
作者: 情天霹雳     标题: 学习了


时间:  2012-7-12 10:13
作者: 情天霹雳     标题: 学习了

本人通信大三学子一枚,马上大四面临择业。。。如果有愿意的加Q(531245911)交流就业。
时间:  2012-7-13 07:51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3.4 从感性角度看公司的优势

=================================================
该帖于7月13日9:30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现在我们一起尝试思考和论证“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为什么最适合商业运营。
我们先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正如我们大家知道的,商业诉求和商业活动早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就出现了,人们通过对各种商业组织形式不断尝试和改进,才得到了“公司”组织形式这个成果。那我们不禁要问,在“公司”组织出现之前,人们都是怎么经商的呢?
我们可以自己先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要做生意,会怎么做呢?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自己做,或者拉上家人亲戚一起做。原因很好理解,自己能干就先干着了,如果不是起始经费不够或者忙不过来,不会找别人一起,人一多就复杂了嘛。找家人亲戚合伙而不找其他人,是因为彼此更了解,血缘让彼此有天然的亲近感,这意味着大家更愿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从经济上和工作上来合作(其实这里还有深层次的文化和伦理原因,在此就不展开了)。
我们的祖先也是这么想的。因此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0年——1453年,总历史跨度相当于中国的西汉后期至明朝景泰年间)以前,大多数商业活动都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元进行的,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就是个体经营与家族经营体。这个情况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有了变化,因为古罗马帝国攻城掠地,一方面在征服他国的过程中发了战争财,一方面又因为要维持辽阔的疆域而财政紧张。于是一些大商人看准机会,联合起彼此的资金和人力,解决政府的部分财政问题,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允许他们承包某些之前只能由政府垄断的贸易和工程项目,甚至协助收税。古罗马帝国的大商人还真是精明,他们原本是以家族式商业组织为核心,以朋友、学徒和帮工为支撑的家族式作坊,如此一联合,获得了更大的资金和人力的联合,就有了和政府交易的筹码。这实际上已经是类似“股份公司”的组织。
可惜后来古罗马帝国灭亡了,“公司”的种子就此被埋入了战争的灰烬里,整个欧洲直到中世纪时期,这个种子才再度“发芽”。下面引自百度文库《公司的起源》中的一段话,对“发芽”的过程给予了很好的描述:
“…那时欧洲地中海地带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比萨等城市商业复兴、贸易发达。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来解决当时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面临的资本集中和风险分担问题,由此出现了现代企业的一些雏形形态。
人们对现代的企业、公司起源于何种形式观点不一。有的认为,企业、公司起源于海上贸易中的船舶共有,由于以船舶从事海上贸易,需要集中大量资金且风险很大。船舶共有能够适应人们资本集中和风险分担的需要,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企业形态。这种企业形式后来成为股份公司的雏形;也有学者认为公司起源于家族经营体,这是个人经营的经济事业因后代子孙的共同继承而逐步形成家族经营体。最初成员仅限于家族成员内部,而后随着经营的需要和资本的集中,便逐渐拓展到家族成员以外的人形成合伙,并逐步形成无限公司;还有人认为,企业、公司是在多种原始企业形式共同作用影响之下发展形成的。”
由此我们看出,公司总是在人们需要集中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的时候出现,同时人们发现这不仅能够让大家集资做一些门槛很高的“大生意”,比如帮政府理财,或者造船出海等等,而且还能分散风险,以及把一些更专业,更适合组织分工的人吸纳进来。比起资金、准入条件(血亲或强社会关联)受限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和规模受限的个体或家族式经营体,公司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慢慢大家都认可了这种商业组织形式,它也成为了目前最主流的商业组织形式,各国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它,甚至干脆将它写到了法律里。
我们通过对公司起源历史的简单梳理,从感性的角度了解到了公司比它之前的个人、家庭式组织在经商上的优势,下面我们尝试从理性的角度看看现代商业中各类组织的形态并进行对比分析。
时间:  2012-7-13 07:57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回复 79# 的帖子

欢迎交流,您一定在别的方面比我思考的深入。
时间:  2012-7-13 08:01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回复 82# 的帖子

建议你看看家园“职场人生”版块的“爱问军刀,路在何方。。职业规划最牛贴?(http://www.txrjy.com/viewthread.php?tid=480550)”,应该能找到些思路。
时间:  2012-7-15 09:17
作者: 一个人的路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讲的太抽象
时间:  2012-7-15 11:30
作者: huangxiancai12

商业化,必然物质化、价格化,这样才有行业发展的内动力吧
时间:  2012-7-15 16:12
作者: nyt74

不错 顶一下I啊
时间:  2012-7-16 17:34
作者: Sarahwhx     标题: 期待更新

楼主写的很好,期待更新,看了前面的这些感觉楼主虽然是通信业从业人员,但是对管理学的知识也领悟的比较透彻
时间:  2012-7-18 08:07
作者: skyjoyes

这是第五天了,下笔才知道这节要做的“功课”好多···补了好几天知识才有点思路,真不好意思,晚上来更新。
时间:  2012-7-18 19:45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3.5 各类组织与商业衡量标准

=================================================
该帖于7月19日9:15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我们从感性的角度“感受”了“公司”组织经商的优势,现在我们希望看看现代商业中到底有哪些组织形式,验证一下我们的感觉到底对不对。
由于商业与整个社会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为了尽量观察的全面和有实际意义,我们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单位划分标准,对国内的社会活动组织做一个概览(详见国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以下简称《统计办法》):
国家统计局是用“法人”为主要线索,从行政管理者的角度来统计各类社会活动单位的。关于“法人”这个概念,《统计办法》中的解释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组织。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独立拥有(或授权使用)资产或者经费,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三)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或者能够根据需要编制账户。

百度百科中对“法人”的解释是: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我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从民事法律的角度去看,咱们的社会是可以由一堆有名字、有原则、有“常居地”、有钱、能有限制的交易、承担责任的“法人”组织和其附属组织,以及无法划归其中的 “自然人”组成的。简单说,“法人”就是一个符合了一定条件的组织,里面有很多“自然人”。民法认为这些符合了“法人”标准的组织,可以整体看做一个“人”,该怎么享受权利,承担责任,都和“自然人”一样。
“法人”概念的引入,有诸多的好处。比如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感受到:它让我们统计和观察社会组织方便多了——这是“法人”概念利于分析问题和管理、规范市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各类“法人”组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定自己的规矩,自负盈亏,这对组织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法人”概念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里就不展开探讨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我们继续看看《统计办法》是如何用“法人”作为线索来统计社会组织的。
《统计办法》将我国社会中的所有组织划分为了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三种,其中法人单位又包括五种类型: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法人、其他法人。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的组成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个体经营户是产业活动单位中的一类,因为其特殊性所以单列了出来。
理解了这些概念,我们便可以参考《统计办法》梳理出下面这两张表了:
企业组织.jpg
非企业组织.jpg

(注:这两张表实际上是汇总在一起的,由于版式限制,拆分为两张表;《统计办法》是按法人为线索顺次罗列各组织形式的,此表首先按营利性进行了梳理,表中涂红部分的企业组织是我个人补充的内容;由于个人经营户中以营利为目的的,通常被认为是微企业,所以尽管法律上未明确定义,为了理解的方便,也一并列至企业组织中了。)

我们结合之前总结的商业价值观与商业模型,尝试给出了下列标准,来衡量各个组织适合经商的程度:
&目标(影响资源的分配)
&聚集、利用资源的能力(影响起始资源,资源利用率与持续发展)
&架构与制度(影响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畅通程度;分工的合理程度;组织氛围;管理的容易程度)
&敏感性(影响对市场变化觉察与趋势分析的洞察力)  
&决策(影响战略、战术决策的自主性和及时程度)
&执行力(影响战略决策与内部命令执行的成功率与效率;生产、运作效率)
&壁垒(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
&影响力(通过规则制定对产业环境及其他组织的影响能力)


理论上,在这8个方面都做的很好的组织,可以达成资本最大化增值和长久发展的商业目标,是适合商业运作的组织形式,我们将用它们来量化各个组织适合经商的程度。


附件: 企业组织.jpg (2012-7-18 19:45, 107.91 KB) / 下载次数 1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xMzE1fDU5MzdlODgz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非企业组织.jpg (2012-7-18 21:51, 158.84 KB) / 下载次数 1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xMzE2fGZlZjgwMDJifDE3MTQ2Mzg4Nzh8MHww
时间:  2012-7-18 20:34
作者: skyjoyes     标题: 相关知识

首先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并为更新的延后道歉。
这一次更新用了五天的时间,还是在我已经想好了内容的情况下。原本以为很轻松,下笔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盲区实在太多了。表格中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公司法》,很有学习的价值,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另外这几天也在网上搜罗了一些对各类企业容易混淆的概念介绍的帖子,各类介绍鱼龙混杂,水平层次不齐,让我这没底子的菜鸟梳理的很是痛苦 ,幸亏有一份比较好的,是从百度文库里下载的,作为附件推荐给大家。:)
另外,感到写的比较抽象的朋友,确实限于水平,没法深入浅出的写出来,有的地方甚至是偏颇的,只是我自己发现不了。如果愿意,欢迎将疑惑和发现问题的地方提出来,我一定尽力解答和改正。

[ 本帖最后由 skyjoyes 于 2012-7-18 23:31 编辑 ]
时间:  2012-7-19 17:24
作者: EMC的平方

太空泛了。
时间:  2012-7-23 08:47
作者: tomtuo

顶起来~~
时间:  2012-7-24 00:43
作者: skyjoyes     标题: 1.3.6 尝试量化分析各组织“商业匹配度”(非营利性机构部分)

=================================================
该帖于7月24日8:55被推荐至首页焦点话题(家园副管01)
=================================================

当我尝试着用商业的逻辑和标准去对比之前罗列的各个组织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
如果从商业角度来看政府,它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商业机构,有着非常优秀的“商业模式”:通过提供一些产品(比如公共设施)和服务(比如维系安全和相对规范的市场),用税收这种中间环节很少,涵盖面又很广,还具有强制力的方式,向全体社会成员——非常巨大的客户群,收取费用。更重要的,这个“模式”具有很高的抗风险能力,整个系统的变数来自于内部革命和外部入侵的风险,而政府的整体资源和工作重心是很倾向于应对这个风险的,司法、警察、军队、舆论将这个模式的风险尽可能的降到了最低。因此,用“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逻辑,政府对于容易增加内部风险的组织架构优化(即改革)不热衷,就情有可原了:也许对一个“吃了上顿不一定有下顿”的公司来说,组织优化带来的效率提高是很重要的利好。但对于原本利润和收入就非常不错的政府来说,保持这个“商业模式”的长久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政府组织其实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阵营,该阵营的成员均或多或少是上述优秀商业模式的受益者,同时也理所当然的风险厌恶。在我们前面罗列的各类社会组织中,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国企及其它和政府利益关联较密切的组织形式,都继承了这个特性,有趣的是,它们真的可以通过我们总结的商业标准来呈现出这种特性。

机关法人:
法律规定了这类组织有以下四个特征:
&机关法人主要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
&机关法人成立的方式为特设设立。
&机关法人的经费由国家预算拨给。
&机关法人不得从事商业经营。
我们试试将这些特征“换算”到我们的商业标准下:
“主要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意味着在“影响力”这个考量上,“机关法人”得分很高,因为它可以直接参与市场规则的制定,进而影响其他市场参与者;这同时意味着它在“敏感性”上得分很高:作为管理者,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信息,否则不仅无法管理,甚至会被架空;在“目标”维度上,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机关法人不是不在乎商业利益,而是对它来说,维持相对稳定的架构意味着更大和更长远的商业利益,结合“不得从事商业经营”这一项,导致单独的“机关法人”组织在商业企图心上,在追求业绩的显性资本化上,都不如纯商业组织那么迫切。因此它在以高效率的资本积累、增值为目标,讲究“商机稍纵即逝”的原则下,显得很保守、缓慢。这导致它在“架构与制度”,“决策”,“执行力”方面,都得分不高。“成立方式为特设设立”决定了其极高的“壁垒”,司法、军队、警察、舆论都将阻止它的竞争者出现,这是非常稳固的垄断地位。“经费由国家预算拨给”说明其收入来自税收,因此它在“聚集、利用资源的能力”上,由于有稳固的资金补充途径,得分很高,但这也限制了其商业企图心。
我试着用直观点的办法呈现上面的逻辑,具体办法是将每个商业标准的满分设立为10分,参照上面的逻辑给“机关法人”组织分项打分,量化它的经商匹配度。误差是难免的,但是考虑到各项间谁大谁小的定性还是靠谱的,我们不妨试试:
机关法人.jpg
我们看到机关法人虽然不被允许直接参与商业运营,但是其“影响力”“资源”“壁垒”三项均达到了满分,到了让其它商业组织“羡慕嫉妒恨”的程度。这应该就是“权力寻租”和“贪w腐b”的根源所在吧,政府(“机关法人”)的这些能力实在是太有商业价值了,以至于为了商业利益,其它商业组织愿意冒风险来“租用它”。

总体得分:49

事业单位法人:
定义: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的事业单位大体可以分为"全额拨款"、"参公(即参照公务员)"、"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
换算:
事业单位以公益性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使其商业企图心有限。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不像机关一样能全额享受税收供给,甚至有的事业单位是“自收自支”;同时它也没有那么强的“影响力”,让商业组织想来“权力寻租”,所以客观的说,它的资本来源很“可怜”。如今商业价值观盛行,既然无法像机关法人一样获得可观的税收分摊补充,又有资金寻求,那么从市场上找答案就顺利成章了——该类组织的商业企图心是比机关法人强的。这同时也决定了其在“目标”、“架构与制度”、“执行力”上的市场化倾向是比机关法人要明显的,得分也要高一些。由于事业单位大多隶属机关,自主权和视野都比机关的层级要低,导致其“敏感性”和“决策”得分不高;“壁垒”方面,从私人医院、私人学校等机构的存在即可看出,事业单位法人所经营的领域,要么就是没有太多的商业市场价值,想赚钱的人们不愿意去折腾,要么就已经有私有资本直接参与竞争了,它并没有“高壁垒”。也许国家可能还希望大家都自费去这些领域竞争,好少补贴点。
事业单位法人.jpg
我们发现,各个商业标准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关系:
&一个组织的商业企图心越强,其“架构和制度”与“执行力”就越符合商业要求下的“高效”原则;
&一个组织越独立,其“决策”能力就越强;
&一个组织在社会中所处的管理象限越高,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其“敏感性”和“影响力”就越强。

总体得分:37分

其它非营利性组织:
包括各类非营利性的社团、居民委员会、宗教组织、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等。感觉这些组织的商业价值各有千秋。居民委员会、农民合作社这样像是“弱化版事业单位法人”的组织,它们应该在各个标准上都会视情况的不同比事业单位法人要少1、2分,我们就不展开分析了。值得分析的是一些商业价值非常高的基金会和宗教组织,它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却拥有非常多的资产,这又怎么解释呢?
我们发现好的基金会和宗教组织是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树立品牌的,它们的商业模式和政府有相似的地方:卖服务、低成本、收入稳定、客源广泛,而品牌价值的树立用另一种方式帮他们筑起了高“壁垒”:与政府国家机器的威慑力不同,这类组织用感召力保证了稳固了“壁垒”。它们的商业价值也很客观。体现到表上则是:
富有的基金和宗教组织.jpg
这里我们将这些组织的“目标”、“架构与制度”、“敏感性”、“决策”和“执行力”都给出的是1,是因为大部分时间,这些组织的价值都没有被用来追逐商业利益,否则它们将是非常有竞争力和执行力的商业组织。不过,也正因为它们不逐利,才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和感召力,进而获得了影响力和好的商业模式。这个矛盾限制了它们的商业竞争力。

总得分:35分

通过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匹配度,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推论。下面我们再看看为了商业利益而建立的营利组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公司”真的是最好的经商组织么?

[ 本帖最后由 skyjoyes 于 2012-7-24 18:46 编辑 ]

附件: 机关法人.jpg (2012-7-24 00:43, 28.7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xODA0fDk4ZDMzZDM2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事业单位法人.jpg (2012-7-24 00:43, 26.3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xODA1fDcyZmUxZjFifDE3MTQ2Mzg4Nzh8MHww

附件: 富有的基金和宗教组织.jpg (2012-7-24 00:43, 28.9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s://www.txrjy.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xODA2fDc5ZGExYjYzfDE3MTQ2Mzg4Nzh8MHww
时间:  2012-7-24 00:52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回复 94# 的帖子

哇,谢谢版主大人支持,希望您能多多指教哈。

[ 本帖最后由 skyjoyes 于 2012-7-24 01:59 编辑 ]
时间:  2012-7-24 01:50
作者: skyjoyes     标题: 反思

一直有朋友说文章内容空泛和抽象,和行业的关联性不紧密,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要不要从行业入手,先写第二章,或者从行业案例入手。但是这两天想清楚了,这个帖子的出发点其实是一种尝试,看看能不能用知识性和逻辑性,而非经验,来理解商业逻辑,再用这种认识去弥补经验的不足,进而达到能观察行业的水平。
既然是靠知识性和逻辑性,那确实难免抽象和空泛。行业经验不足,是硬伤,越是如此,越得深入思考,才能逐步言之有物。我无法跳过这个过程,但是也许可以试试靠逻辑推演弥补这个不足。
靠思考来加快沉淀的速度,应该大部分像我一样的新人和准新人的诉求吧,如果这个路子行得通,再好不过了,因为思考是个没什么门槛的事情。要是行不通,不妨当做一种尝试吧。
感谢大家的支持。

[ 本帖最后由 skyjoyes 于 2012-7-24 18:48 编辑 ]
时间:  2012-7-24 15:12
作者: pichuanqi77221

牛逼哄哄哈
时间:  2012-7-24 19:18
作者: goodfriend07

恩,学习了
时间:  2012-7-24 20:46
作者: wgbstc

谢谢分享@!!
时间:  2012-7-25 23:54
作者: nick237     标题: 回复 95# 的帖子

这个有点意思
时间:  2012-7-27 12:10
作者: zzh3027161

支持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