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7月份启动LTE建设以来,部分地市已经实现市区LTE网络基本覆盖。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打造天翼4G品牌优势,现阶段需进一步加强市区深度覆盖,减少盲弱区域。省公司就此制定了各类深度覆盖场景的建设要点,供参考使用。 一、室外站覆盖室外盲弱区 (一)根据优化测试结果,确定市区深度覆盖建设区域,基于区域类型和特点,灵活选择解决方案。 (二)划小建站单元,依据盲弱区域特性、区域范围确定设备选型、扇区数量及功率配置,改变传统三扇区基站建设思维模式。 (三)针对盲弱区域合理选取站址,确保对盲弱区域的精准覆盖,禁止高站建设。 (四)合理规划站点位置,避免同周边站点的相互干扰,现阶段以4G网络覆盖为建设重点,必要时可考虑与周边基站进行同PCI配置避免切换,保证网络质量。 (五)充分利用市政灯杆、广告牌等配套设施,降低工程配套投资和建设周期,加快基站建设进度。 表1、城区室外站覆盖室外盲弱区的场景 | | | | | 1、投资高; 2、建设周期长;
3、节省光纤; 4、站点可靠性强。 | 1、站点机房获取简单,且2KM内无可用的已有机房,光缆受限,BBU需要下挂3个或3个以上RRU的站点,才可考虑使用。 2、严格审核标准,避免大规模使用。 | | | | 1、周边有可用机房资源,且有光纤资源,或可通过光缆连接BBU池,优先选用拉远站(单扇区或多扇区)。
2、覆盖区域不规则或区域较小的情况下,要选择单RRU覆盖。 3、目前城区已有大量机房,应主要采用该方式提升深度覆盖。 | | | 1、集成BBU、射频部分及天线,提升容量;
2、体积小、功耗低,覆盖半径小;
3、需要与IPRAN设备相连。 | 1、盲弱区域较小,且RRU尺寸或重量等因素受限时,才可考虑选用微基站; 2、常规情况不建议使用。 | 使用路灯杆、解决路口覆盖盲区或密集市区内的覆盖盲点。 | | | 现阶段LTE网络部署以市区及县城城区为主,不建议使用。 | |
二、室外站覆盖室内盲弱区 (一)考虑到LTE频段特性,一般情况不刻意利用室外基站解决室内覆盖,但在部分特定场景(如分布系统接入困难的重要商务楼宇),可考虑此种解决方案。 (二)依据覆盖建筑物结构特征、数量确定基站信源(RRU、微基站)及天线类型,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解决室内覆盖。 表2、城区室外站覆盖室内盲弱区的参考场景 | | | | | | | | RRU(40W)+18dBi定向天线(水平半功率角65° 垂直半功率角7°) | | | | | | 1、RRU在市区正常传播环境下室外覆盖距离0.41Km; 2、考虑一层玻璃、一堵内墙、一堵外墙的穿透损耗,RRU信号穿透后传播距离为0.16Km,预计RRU的正面穿透能力为两栋楼宇; | 仅在重要的商务楼宇考虑此解决方案;
一般居民小区暂不考虑。 | | | | | | | | | | | | | | | | 微基站(5W)+10dBi定向天线(水平半功率角60° 垂直半功率角30°) | | | | | | 微基站只可考虑结构简单的板楼覆盖,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楼宇不能实现楼体内部全覆盖,不建议使用。 | 只有RRU尺寸或重量等因素受限时,才考虑选用5W微基站。
不考虑1W和百毫瓦级的微基站。 |
三、室内站覆盖室内盲弱区 (一)依据场景特性和业务需求,确定覆盖区域的局部性与全部性,地下停车场、电梯等非数据热点区域的不做针对性的4G覆盖。 (二)已有3G室内分布系统,优先采用单路4G信源合路和改造方式(相关原则见附件),快速解决室内覆盖问题。 (三)单一空旷区域,优先选用微基站,避免采用传统室分系统方式。 表3、室内站覆盖室内区域的参考场景 | | | | | 安全性高,覆盖均匀;
协调困难、施工周期长;
投资较大。 | | | | 安全性高,覆盖均匀、吞吐率高;
协调困难、施工周期长;
投资大。 | 室内遮挡多、数据需求量大的所有场景;
一般场景不建议使用。 | | | 集成度高,施工便利,拆装方便;
投资较省,GPS需外置天线,接收信号不方便。 | | | | | | 有源分布系统(如华为Lampsite和中兴Qcell) | | 传统分布系统布线困难;
室内遮挡多;
数据需求量大的场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