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鹏 合宙秦鹏
NB-IoT 什么时间开始退网?
2G 退网已经进入正式的倒计时,在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些坚守 2G 网络的行业, 也不得不开始积极拥抱 Cat.1 了。
随着缺货的逐渐缓解, Cat1 成本的下降预期的明朗,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随之而来:
NB-IoT 什么时间启动退网?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做个假设,如果未来10年,NB都不退网,我们来推演一下,会有什么后果?
2022年,预计能出货的NB模组大概有8000万片,每年退役的NB设备,占据新增设备的 30%(这个数据没有依据,纯粹凭借经验,正常的数字应该是高于30%),所以每年新增的在线设备,在5600万台左右。
在 10年之后,新增在线设备, 可能是 6亿台,加上存量的设备2亿台,应该会有 6-8 亿台设备。
所以,在未来的10年,每年的在线设备,从2亿台,逐年递增到8亿台。
而运营商的收入, 每台设备的流量费从1元到5元不等, 每年的收入总量为 6亿元,递增到 20亿元。
而运营商投入的 NB 基站,按照每一台基站投入 2万元(一般价格不会这么低)计算,100万台基站,投入的金额不少于 200亿元, 10年折旧完毕的话, 每年的折旧费用是 20亿元;
产生的电费不太好估计,普通基站的耗电量一年在3万度左右,NB的功率较低,我们打个折,一个基站的耗电为1万度,运营商的电费按照一度电3毛钱, 那么一个基站的电费就是不低于 3000元,100万个基站,一年的电费不低于 30亿元。
一个完善的网络,需要网络优化,运营维护,具体需要多少运维人员呢?
中国移动有10万员工, 中国电信有40万员工, 我们姑且算有1%的人力投入到 NB的运维工作,那么 将会有 5000名员工投入到运维,平均一人一年的所有费用6万RMB,运维的人力费用不少于 3亿元。
以上的设备折旧,电费,运维人力的费用加起来,每年将会产生不少于 53亿的费用,这个费用跟获得收益比起来,每年给运营商至少产生 50亿元的账面亏损,这个亏损平均分摊给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每一家至少有25亿RMB 的亏损。
从 ROI 角度来看, 200亿的固定资产投入,以及每年50亿元的常规投入,带来的收益也是极其不划算的。
在新增用户已经非常困难,盈利增长已经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中国联通已经放弃 NB,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还能有多大的决心,每年亏损十几亿RMB,来维持一个纯亏损的网络?
除了经济的回报之外,社会效益回报有没有呢?
社会效益回报,可以从民族标准,以及基础建设影响力两方面来分析。
NB 作为中国自己参与比较多的通信标准,一定程度上可以换来国外通信技术的专利和标准的博弈。
但是迄今为止,因为NB标准的普及,还没看到任何的有关标准和专利的博弈的收益;
另外,基础建设影响力来说,随着 4G Cat1 在物联网应用的普及, NB 的技术优势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要论证这个结论,需要从两方面来说:
(1)NB 的功耗优势;
NB 在数据传输的时候,终端发射的功耗,跟2G和Cat1 是没有差异的;
NB的功耗优势,主要体现在,NB作为主控的时候,利用 PSM 模式,可以在不发射的时候,有休眠的功耗优势。
当前中国联通已经在 4G Cat1网络也开通了 PSM 模式, 在中国联通的网络上, NB 的这一功耗优势已经不存在。
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在不久的将来开通 4G Cat1 网络的PSM模式, NB的功耗优势就完全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当前 NB 的设备, 90% 还是水表和燃气表抄表,这两个应用,几乎都是把 NB 作为每天上传一次的数据上报通道,在NB 不上报的时候,都是由低功耗 MCU 待机,NB 模组是下电的,也不存在PSM 模式, 所以 NB 的PSM 模式在实际的场景应用比例并不高。
因此, NB的功耗优势, 大多数时候是伪命题,不存在真实的应用场景。
(2)NB的终端成本优势
Cat1 的模组成本,从2020年底开始下降很快。但是很不巧,2021年发生了半导体大缺货,Cat1主芯片是重灾区。Cat1模组降成本的步伐戛然而止。
2022年随着缺货的环节, Cat1模组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2023年开始, Cat1模组的价格,将会接近 NB 模组的价格,届时, NB 的终端成本优势,也将不存在。
因此,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NB-IoT无论是从运营商的财务回报角度,还是社会影响力角度, 在未来的几年,都将面临极大的证伪的压力。
笔者大胆预测,最迟在 2025年, NB-IoT 退网的决定将会启动,在2028年,完成正式退网。
同时,从2023年开始,运营商舆论可能会开始吹风,2024年正式停止发放 NB SIM 卡,通过4年时间,给终端厂家完成设备的更新换代。
对于 NB 的投入, 确实需要降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