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士

注册:2010-5-15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0 13:42: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书名: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第2版)
作者:魏晓东
定价:79
出版日期:2011-3-21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概论、技术基础篇、系统集成篇和应用篇。概论部分叙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背景资料;技术基础篇详细介绍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基础的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大型SCADA系统的软件平台;系统集成篇阐述了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系统集成的国际标准,系统集成接口开发的方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所涉及的自动化子系统的内涵;应用篇则介绍了已实施成功和正在实施的三个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案例。
读者对象:本书可作为轨道交通领域技术管理干部和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工程的科研人员、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的参考读物。

本书特色:本书详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技术内涵,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系统:信号系统的新技术应用,即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介绍了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近十个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案例。本书内容翔实、案例实证、技术实用,具有较强的应用指导价值。
——————————————————————分割线————————————————————
目    录
概论 1
第1章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发展 2
1.1  城市轨道交通 2
1.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13
1.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概况 16
1.3.1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 16
1.3.2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 19
1.3.3  广州城市轨道交通 21
1.3.4  其他城市轨道交通 23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29
2.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 29
2.1.1  地铁运营管理与自动化系统 29
2.1.2  地铁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30
2.2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34
2.2.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发展 34
2.2.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发展 35
2.2.3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36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概论 37
3.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特点 37
3.1.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地理上分散的SCADA系统 37
3.1.2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多专业关联的大型监控系统 38
3.1.3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以满足运营要求为根本目标 39
3.1.4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正在走向以人为本 40
3.1.5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要全面实现国产化 41
3.2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 41
3.2.1  对移动设备的监控系统——信号系统 42
3.2.2  对固定设备的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 43
3.2.3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两大类型 43
第一篇  技术基础篇 45
第4章  工业自动化系统 46
4.1  工业自动化系统概论 46
4.1.1  工业自动化系统类型 46
4.1.2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品质指标 47
4.2  分散型控制系统——DCS 48
4.2.1  过程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系统与DCS系统 48
4.2.2  DCS结构及分散控制功能的实现 51
4.2.3  DCS性能指标 54
4.2.4  第四代DCS的体系结构 56
4.3  PLC与PLC系统 60
4.3.1  概述 60
4.3.2  PLC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63
4.3.3  PLC的性能指标 66
4.3.4  PLC的分类 70
4.3.5  PLC的特点 71
4.3.6  PLC的发展趋势 73
4.3.7  当前主流的PLC 76
4.3.8  PLC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中的应用 80
4.4  SCADA系统 83
4.4.1  概述 83
4.4.2  传统SCADA系统的基本结构 84
4.4.3  现代SCADA的结构 87
4.4.4  大型SCADA系统 89
4.5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91
4.5.1  工业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指标及分析方法 91
4.5.2  提高工业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94
4.5.3  DCS容错技术的应用 96
第5章  计算机通信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 99
5.1  数字通信 99
5.1.1  数字通信的编码方式 99
5.1.2  数字通信工作方式 101
5.1.3  差错控制 103
5.1.4  通信传输介质 104
5.1.5  数字通信链路的电气特性 106
5.1.6  网络拓扑 108
5.1.7  数字通信协议 109
5.2  工业数据通信网络 110
5.2.1  计算机网络层次模型 111
5.2.2  交换与路由 115
5.2.3  TCP/IP 117
5.2.4  通信骨干网 119
5.2.5  工业控制网络 123
5.2.6  网络安全 131
5.3  现场总线技术 135
5.3.1  概述 135
5.3.2  现场总线的特点和优点 136
5.3.3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137
5.3.4  现场总线技术介绍 138
5.3.5  现场总线的选择和使用 147
5.3.6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149
5.4  以太网 149
5.4.1  以太网和IEEE 802. 3的工作原理 150
5.4.2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151
5.4.3  交换以太网(Switch Ethernet) 152
5.4.4  千兆位以太网 153
5.5  工业以太网 156
5.5.1  概述 156
5.5.2  工业以太网的性能要求 156
5.5.3  工业以太网的性能实现 158
5.5.4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协议 159
第6章  大型SCADA系统软件平台 163
6.1  概述 163
6.1.1  系统软件的构成和形态 163
6.1.2  应用特点 164
6.1.3  关键特性 165
6.1.4  功能性 166
6.2  系统软件平台的一般体系结构 166
6.2.1  系统构成 167
6.2.2  操作系统 170
6.2.3  软件体系结构 170
6.2.4  中间件——SCADA系统软件的软总线 177
6.2.5  面向多专业集成的安全性设计 179
6.2.6  事件驱动和优先级控制 180
6.2.7  数据的层次化组织和展现 182
6.3  系统软件平台中的数据库系统 182
6.3.1  SCADA实时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182
6.3.2  面向对象的实时数据库 184
6.3.3  运行时数据库的管理 193
6.4  人机界面 196
6.4.1  人机工程学原理的使用 196
6.4.2  实现人机界面的技术标准 197
6.4.3  统一的操作界面 198
6.4.4  人机界面生成 201
6.4.5  人机界面在线运行 204
6.5  报警管理和事件处理 205
6.5.1  报警系统 205
6.5.2  日志系统 210
6.5.3  事件服务器 211
6.6  小结 211
第二篇  系统集成篇 213
第7章  系统集成技术基础 214
7.1  系统集成商与系统集成 214
7.1.1  概述 214
7.1.2  系统集成商 214
7.1.3  系统集成 216
7.2  系统集成的基本问题 216
7.2.1  开放系统 217
7.2.2  应用需求 218
7.2.3  接口 219
7.3  开放系统应用集成框架 219
7.3.1  概述 219
7.3.2  ISO 15745标准的总体思想 220
7.3.3  应用集成框架AIF 221
7.3.4  集成模型 221
7.3.5  接口开发的标准——应用互操作专用规范AIP 223
7.3.6  使用AIF开发AIP 224
7.3.7  AIP开发的重点 225
7.4  系统集成相关技术介绍 226
7.4.1  UML建模语言 226
7.4.2  XML技术 231
第8章  系统集成接口技术 236
8.1  概述 236
8.2  集成系统接口框架 236
8.2.1  接口框架的一般形式 237
8.2.2  接口框架的特点 237
8.2.3  接口框架实现 238
8.2.4  冗余技术 240
8.3  接口通信技术 241
8.3.1  接口通信软件 241
8.3.2  接口通信协议 242
8.3.3  OPC标准 243
8.3.4  校验技术 247
8.3.5  测试技术 250
8.4  接口描述规范 252
8.4.1  规范化的目标 252
8.4.2  规范化文档形式的接口描述 253
8.4.3  采用AIP对设备进行描述 253
第9章  系统集成工程组织 261
9.1  系统集成工程组织 261
9.1.1  紧密型系统集成组织形式 261
9.1.2  松散型系统集成组织形式 262
9.1.3  工作分工与任务分解 262
9.1.4  项目组织的综合评价 266
9.2  系统集成设计与验证管理 267
9.2.1  系统设计与设计联络 267
9.2.2  接口管理 268
9.2.3  接口测试与集成测试 269
9.3  项目实施与验收 270
9.3.1  采购与生产制造的管理 270
9.3.2  现场施工管理 271
9.3.3  现场调试与调试配合 273
9.3.4  系统间联合调试 274
9.4  系统验收 275
9.4.1  安装工程验收 275
9.4.2  子系统验收 276
9.4.3  集成系统验收 276
第10章  综合监控系统 277
10.1  概述 277
10.1.1  地铁运营对自动化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 277
10.1.2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地铁自动化系统的构架和形态 278
10.1.3  为地铁线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成为地铁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方向 278
10.2  综合监控系统的架构 279
10.2.1  综合监控系统的构建原则 279
10.2.2  综合监控系统总构架设计的基本问题 280
10.2.3  综合监控系统的构建方式 281
10.2.4  深度集成技术 282
10.3  综合监控系统的组成 286
10.3.1  中央综合监控系统构成 286
10.3.2  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构成 286
10.3.3  综合监控系统骨干网 287
10.3.4  电力监控子系统(PSCADA) 287
10.3.5  环境与设备监控子系统(BUS) 289
10.4  火灾报警子系统 301
10.4.1  概述 301
10.4.2  火灾报警子系统组成 303
10.4.3  火灾报警子系统工作模式 304
10.5  综合监控系统与互联系统 305
10.6  综合监控系统的功能与性能 306
10.6.1  控制中心功能 307
10.6.2  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功能 314
10.6.3  综合监控系统的联动功能 321
10.7  综合监控系统的接口 326
10.7.1  综合监控系统的内部接口 326
10.7.2  综合监控系统的外部接口 328
10.8  建设综合监控系统的关键点 331
10.8.1  系统集成商的工程经验分析 332
10.8.2  系统集成商的综合监控软件应用成熟度分析 334
10.8.3  系统集成商应具备的条件 335
第11章  信号系统 336
11.1  系统概述 336
11.2  系统组成及功能简介 337
11.2.1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系统) 337
11.2.2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系统) 337
11.2.3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系统) 337
11.2.4  计算机连锁系统(CI系统) 339
11.3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系统) 339
11.3.1  系统组成 339
11.3.2  系统功能 340
11.4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P/ATO系统) 341
11.4.1  固定闭塞系统 341
11.4.2  移动闭塞系统 343
11.5  计算机连锁系统(CI系统) 350
11.5.1  系统构成 350
11.5.2  CI系统基本功能 351
11.5.3  进路解锁 352
11.5.4  道岔控制 352
11.5.5  地铁特殊连锁功能 353
11.6  第三方独立安全认证 353
第12章  自动售检票系统 355
12.1  概述 355
12.2  AFC系统结构 355
12.2.1  车票 355
12.2.2  车站计算机系统 358
12.2.3  中央计算机系统 359
12.3  AFC系统功能 360
12.3.1  中央级功能 360
12.3.2  车站级功能 361
12.4  清分中心 363
12.5  AFC系统的系统外部接口 364
12.5.1  AFC系统与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接口 364
12.5.2  AFC系统与城市一卡通的接口 365
第13章  通信系统与其他自动化系统 366
13.1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 366
13.1.1  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概述 366
13.1.2  通信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发展和应用 366
13.2  轨道交通传输子系统 366
13.2.1  通信传输子系统的功能 366
13.2.2  通信传输子系统的方案介绍 366
13.2.3  通信传输子系统的系统构成 369
13.3  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子系统 369
13.4  城市轨道交通专用电话子系统 369
13.5  城市轨道交通广播子系统 370
13.6  轨道交通闭路监视(CCTV)系统 371
13.6.1  CCTV子系统的功能 371
13.6.2  CCTV子系统的结构 372
13.6.3  全数字CCTV系统 372
13.7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 372
13.7.1  运营专用无线通信系统 372
13.7.2  运营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382
13.7.3  运营专用无线子系统的设备组成 384
13.7.4  警用无线通信子系统 389
13.7.5  民用公众无线通信子系统 390
13.8  轨道交通乘客资讯系统 390
13.8.1  PIS系统的功能 390
13.8.2  PIS系统的结构 392
13.8.3  PIS系统的设备组成 393
13.9  轨道交通时钟系统 394
13.10  轨道交通电源子系统 395
第三篇  应用篇 397
第14章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 398
14.1  北京13号线综合监控系统 398
14.1.1  工程概况 398
14.1.2  系统总体构成 398
14.1.3  系统软件 402
14.1.4  系统功能 406
14.2  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综合监控系统 416
14.2.1  工程概况 416
14.2.2  系统结构 416
14.2.3  系统功能 416
14.3  北京地铁亦庄线综合监控系统 424
14.3.1  项目概述 424
14.3.2  系统构成 425
14.3.3  软件平台 430
14.3.4  系统应用需求与功能实现 435
第15章  深圳地铁综合监控系统 447
15.1  深圳地铁一期综合监控系统工程 447
15.1.1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概况 447
15.1.2  深圳地铁EMCS、FAS和SCADA系统应用需求 447
15.1.3  深圳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构成 448
15.1.4  深圳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软件体系 453
15.1.5  系统功能 456
15.1.6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总结 469
15.2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综合监控系统 470
15.2.1  系统概述 470
15.2.2  系统特点 471
15.2.3  对一期系统的整合 471
15.2.4  续建首通段的经验与总结 472
15.2.5  一期与续建综合监控系统对比 472
深圳地铁一期与续建综合监控系统的对比列表如表15-4所示。 472
15.3  深圳地铁2号线综合监控系统 474
15.3.1  深圳地铁2号线综合监控系统的介绍 474
15.3.2  深圳地铁2号线综合监控系统的构成 475
15.3.3  深圳地铁2号线综合监控系统的软件体系 484
15.4  深圳地铁4号线综合监控系统 485
15.4.1  工程概况 485
15.4.2  工程改造 485
15.4.3  系统构成 486
15.4.4  软件结构与系统功能 492
15.4.5  项目实施 497
第16章  广州地铁主控系统 506
16.1  广州地铁3号线主控系统工程 506
16.1.1  广州地铁3号线工程概况 506
16.1.2  主控系统概况 506
16.1.3  主控系统总体构架及系统构成 506
16.1.4  广州地铁3号线主控系统软件 510
16.1.5  广州地铁3号线主控系统与子系统的接口 512
16.1.6  接口开发工程 514
16.2  广州地铁4号线主控系统工程 515
16.2.1  广州地铁4号线工程概况 515
16.2.2  主控系统概况 515
16.2.3  骨干网方案的调整 515
16.2.4  系统构成图 516
16.3  广州地铁5号线主控系统工程 518
16.3.1  广州地铁5号线工程概况 518
16.3.2  主控系统概况和深度集成 518
16.3.3  主控系统总体构架及系统构成 520


———————————————————————分割线——————————————————————
再版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一书自2004年11月出版以来已六年多了。此间,正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潮期。当时建设地铁的城市仅五六个,而今在建或将建的城市近二十五六个;当时,国内业界对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识者甚少,知者寥寥,国内偶有开工的一两条线哪会采用闻所未闻的综合监控系统呀!而今新建地铁的大部分工程都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技术。火热、生动的经济建设主战场催生着一个个技术创新,推动着应用技术的日新月异。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一书的编者们义不容辞地将新的技术应用成果,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技术成果写进书中,因此有了今天奉献给大家的再版新书。
有幸从事自动化专业能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服务,有幸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在我国地铁建设的高潮期奋斗,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是心怀这种行业激情,编者对原书的主要部分做了根本的修改,引入了综合监控系统技术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引用了最新颁布的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建设的国家标准,使书中的内容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原书的第二篇系统集成篇按照我国综合监控系统的新发展进行了较大改动。电力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成为被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的集成子系统,它们是综合监控系统的一部分。同时阐述了深度集成的概念与工程案例。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的另一重要系统——信号系统也加大了篇幅,并介绍了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第三篇应用篇修编了原来三个系统案例又加入了六七个新的系统案例。
近十几年来,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现代科学正在拷问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曾经为现代经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正在难以避免地进行着高碳排放。城市轨道交通至少在目前来看是交通运输中最低碳、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符合人类拯救地球的大方向。因此,我国在近五到十年将投入上万亿、建设超过80条地铁线路。这一结果将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市场,巨大的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进入,也将会产生丰硕的科学技术成果。
展望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的发展,我们期许着集成了ATS的综合监控系统的出现与成功,也期盼着国内的真正的大集成的TCC的诞生;我们既希望看到国家所提倡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建成,又向往着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地铁车站遍及中华大地。显然,有幸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分割线————————————————————————

9787121129933.jpg (395.55 KB, 下载次数: 0)

封面

封面

举报本楼

本帖有 46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6-6 04:04 , Processed in 0.3407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