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产业探讨:下一个颠覆者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2-11-24 11:53
作者: chenzhou     标题: 产业探讨:下一个颠覆者

眼睛老盯着那么一亩三分地,抢来抢去,没前途啊。看看怎么做大产业,才是论坛正道。毕竟只有产业健康发展,大家才会有好日子过。

大伙儿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数据,谷歌财经或者NASDAQ都很方便。设备商最辉煌的日子,是2000年前后,那会儿当然是泡沫时代,但即使在众多泡泡中,设备商的泡泡也是最大的——后来破了也是最惨的。L、N、E、C都在那会儿达到市值的巅峰。C更以5000亿荣膺世界第一。相比之下,如今备受膜拜的苹果,市值颠覆也就7000亿,刨去通膨、美元贬值等因素,现在的苹果,未必有当年C的风光。只过不苹果做消费品,在大众中影响力更大而已。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其实也没那么高不可攀。而且,从盘点产业的角度看,当今终端,苹果三星两家天下,其它皆不入流。还不如当年设备市场群雄并起。若算总市值,或者算权重,当年的设备商应当完胜眼下的终端厂家。

所以讲,最近几年”价值向端云迁移“,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那个产业会一直风光,总有个螺旋啊、波浪啊什么的。管道曾经那么风光过,这几年低迷也是很正常的。但另一个角度,端、云就会从此一直风光下去吗?这也不附合产业规律。管道现在是挺不被待见的,可总也有回来的一天。

问题是,什么时候,什么方式?(待续)

时间:  2012-11-24 11:55
作者: 服务生

互联网,号称能力几何倍增,实际上是牺牲大多数人的效率,来聚集少数人的成果。
时间:  2012-11-24 11:58
作者: lazygsc

mark
时间:  2012-11-24 12:19
作者: 华为中兴最强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12-11-24 13:51
作者: chenzhou

续:
还回到“价值向端云迁移”的命题上。我们确实看到,尤其最近5年来,端、云的发展速度,吸引投资的能力等方面,要远远好于管道。把这个问题再往深里看一层,多问一句:为什么?
资本其实是最简单的,谁回报好我就流向谁。这几年,端、云的回报,确实要好于管道。可是为什么呢?不要说是眼球,是炒作。没有内生力支撑,单纯操作,可以短线冲一下,一个产业或者企业的长期受资本青睐,必须有内生的竞争力支撑。
整个ICT产业发展的基线,是芯片。无论是什么终端、网络设备还是云侧的存贮、计算,最终都必须运行在芯片上。所以芯片产业大抵代表了ICT行业的基础。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这个领域的龙头:INTEL,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2000年IT泡沫之后,产业回归理性,而自02年起到现在,INTEL的股价曲线,基本上便是大盘指数曲线,吻合度相当之高。这也说明,作为产业基线的芯片业,基本上代表了产业的基础,和整个经济发展同步。
而作为产业一分子,若要取得超过大盘的发展,就必须超过INTEL的基线。从技术的角度讲,就是要超越摩尔定律。所以,我们老说,“增量不增收”,其实是伪命题,增量一般是不能增收的,除非增量的速度超过摩尔定律,或许有增收可能,否则你不减收就不错了。

(待续)
时间:  2012-11-24 14:20
作者: dzcool

增量一般是不能增收的,除非增量的速度超过摩尔定律,或许有增收可能,否则你不减收就不错了。


时间:  2012-11-24 16:25
作者: chenzhou

回过来再来看端和云,最近几年,这两个领域,都有颠覆性的创新,使其发展速度超越了摩尔定律,从而创造更多收入,也吸引到更多的资本。
端的创新,当然,智能手机。在iPhone诞生之前,产业的一个看似无解的命题是,3G网络到底有什么用?(大家愿意挖坟的话,可以找找07年之前的各种声音。)人们曾寄望于视频通信。我记得那些年,演示3G,视频是必须演示的内容。但直到现在,视频通信也没成为3G的主流应用,更没有为产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收益。但在iPhone之后,这个命题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转变了。再没人质疑3G网络的作用——事实上,大家都清楚,离开网络的支持,iPhone也就是个好玩点的掌上游戏机而已。而现在随着Smartphone的普及,人们反过来开始诟病网络太慢,严重地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对于运营商而言,iPhone及智能机带来的结果是痛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不需要再为3G网络没人用而操心了;痛则是网络难以承压,天天被投诉,要不断扩容来满足用户要求,而收益却没有成比例的增长。
智能机的发展,在iphone出现后的5年内,明显是超越摩尔定律了。一方面,在基础芯片能力上,它享受了摩尔定律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其易用性、方便性,它的客户群体发展迅速。整体上看,虽然单机价格没增加(实际是不断在降低的,这也印证了,如果你不能超越摩尔定律,那么价格是要下降的),但由于总量的增加,产业还是领先大盘的。

(待续)
时间:  2012-11-24 16:44
作者: chenzhou

另一个颠覆者,是云计算。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如智能机那么直接可见,尤其对最终用户。但其对产业的影响,个人以为,和智能机至少是一个当量的。
当然,云计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被概念化,或者说神化了。我个人观点,云计算其实有很纯朴的核心理念,没那么花哨。软件层面的东西,抛开具体的业务、应用,其实本质一个是存储,一个是计算。我们看到,最近几年信息总量的增长,是远远超越摩尔定律的。而作为信息存储和计算的平台,如果其能力只能依赖莫尔定律的话,唯一的结果就是无力支撑而导致整个产业从商业到技术的崩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些以存贮和计算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比如谷歌,不得不考虑创新。于是云计算应运而生。简单说,云计算通过革命性的改变数据中心架构,低成本地解决了几个问题,比如冗余备份的问题,比如可靠性问题,从而大大提升了CPU的利用率,并且可以采用廉价的X86取代高贵的专业服务器。终于,谷歌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够免费为全球用户提供搜索服务,并且保证速度和准确性等关键体验。另一个成功代表,叫AMAZON。它从一个卖书的网站起家,但其核心能力,也是搜索,当然也就是存储和计算。如今它也用云,用的还特别成功,不仅自己用,还卖给别人用。看看它的股价,你会发现,它大概是除了苹果之外,这几年最受资本青睐的大公司了。
时间:  2012-11-24 16:54
作者: chenzhou

我们看到,成功者自有其成功的道理。资本其实是最聪明的,所以价值向端云迁移,道理很简单,端、云都有颠覆性的创新,超越了作为产业基线的摩尔定律。回头来,我们看看管道。真的不好意思,过去5年,管道都干了些什么呢?从ADSL-ADSL2-VDSL,从2G-3G-4G,好像一直在发展,可是这样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依托芯片能力的算法提升——芯片能力变强了,所以我可以在设备中采用更复杂更高效的算法,从而提升了设备能力。这样的创新,是进步,但对不起,跟端云一比,真的是落后了。而且管道的能力,还要受制于光纤、基站的实际部署,这个领域属于工程建设,它的速度可远远不能和IT比,它的商业模式也不能用IT的模式来套。可对于运营商和设备商,这些因素是综合的。实际效果就是,从最终消费者的体验看,最近5年,整个管道的能力,虽然有提升,但远远赶不上摩尔定律,更赶不上端云的发展。落后自然是要挨打的,是要被资本抛弃的。自己没干好,其实怨不得别人。

(待续)
时间:  2012-11-24 17:07
作者: chenzhou

有点悲观是不是?看不到希望?正常。这两年,做终端的人挺开心,至少不闹心。照着iphone做就是。可是iphone出现前那几年,终端不是一样看不到希望?

作为设备商或运营商,管道是根本。前面写这么多,其实只是让大家自省一下。被抛弃,不能怨别人,首先要想想自己,到底做了点什么,跟别人比你做的好还是不好。客观看确实做的不够好,那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办法做的更好一些呢?
我们还是要看到,对于ICT产业而言,端管云其实是缺一不可的。云和端发展再快,若管道支撑不力,对整个ICT大产业也是不利的。就如同5年前,3G已经到处部署,而终端始终没突破,导致的产业困局,是一样的。最近两年,我们已经能够从一些现象中看到产业发展不协调导致的问题。

比如,我们看中国的互联网视频市场,由于当前用户带宽普遍不高(2M以下是主流),CP带宽租赁费用却非常高。为了节省带宽租赁成本,并匹配普遍客户网络情况,CP只能拼命压缩内容。当前主流视频CP,提供的所谓高清/超清,码流少有超过2M的,700K-1.5M算很好了。但是这样的码流,播放到PC上勉强可接受,若放到大屏幕电视上,甚至新的Retina屏的IPAD上,色彩饱和度、画面流畅度等等不足,就十分明显了。体验实际上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而从运营商的角度,也很悲催。用户、政府、舆论都逼着运营商上大宽带,10M、20M甚至100M。很多地方,带宽提上去了,用户看到的还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体验,用户很郁闷,当然不肯掏更多钱来升级资费套餐。运营商宽带提速却不能提价,甚至还降价。回过头来,运营商只能从设备商那儿找补,于是宽带接入设备市场哀鸿一片。整个产业黯淡,看不到希望。

(待续)
时间:  2012-11-24 17:19
作者: chenzhou

以这个例子看,实际上管道能力不足,制约了互联网视频的发展了。毕竟,现在终端能力是够的,不说高清电视,PAD都高清了。内容侧更没问题,3D、IMAX都有数字拷贝。只要你愿意,多大清晰度都能搞出来。而管道,普遍能力却不到2M。
运营商看到这,会说,我也愿意建网提速啊,可是成本太高啊,ROI一算,实在不合算。设备商你能不能再降降价啊?设备商一看,降价不是不可以,但我也要生存啊。降价降得摩尔定律都罩不住了,那我干脆不玩了。
这就成死节了,得有颠覆性的创新才行。

(待续,休息了,下周接着侃)
时间:  2012-11-24 17:28
作者: lsj9192

在一片哀鸿中,LZ的帖子让人眼前一亮!
管道再没创新,必将被抛弃。
时间:  2012-11-24 18:01
作者: ylsd

本帖最后由 ylsd 于 2012-11-24 18:02 编辑

高速公路建好后,施工队解散,大型设备拆除,该是高速公路运营商和汽车制造商,以及石油商赚钱了。
曼哈顿和迪拜建成后,工程队撤离,建筑塔吊没用了,该是物业所有者,商铺们赚钱的时候了。
时间:  2012-11-25 00:24
作者: diudiu19871121

此帖甚好,收藏收藏!~
时间:  2012-11-25 00:41
作者: lazygsc


时间:  2012-11-25 17:26
作者: inkstone


时间:  2012-11-25 20:44
作者: ygw2009


时间:  2012-11-25 21:58
作者: nullint

好帖
时间:  2012-11-25 22:24
作者: tianyalaike

感觉lz说的还是有些道理,尽管没有能完全理解
时间:  2012-11-25 22:29
作者: move_forward

此帖经典!坚决收藏!
端和云的发展会一直推着运营商和设备商去努力铺路,拼命建管道,在短期内,管道建得越快越好的就能够吃到肥肉,慢的就只能喝汤了。但一旦大家管道都建好了,端云的选择多了,这个时候就是整个管道产业链利润急速压缩的时候。
时间:  2012-11-25 22:46
作者: 觉远

现在下一个颠覆者还没看到,现在的王者,会是下一个时代的王者么?

如何判断呢?
时间:  2012-11-25 23:56
作者: weikle

普通打工者多半就是随波逐流,时光倒流到1997年,照样没几个愿意进HW。
时间:  2012-11-26 09:15
作者: cucumber99

总结下楼主到目前为止的观点:
1)增量不能增收,摩尔定律是把尺子,超出摩尔定律的增量增速才有可能增收;
2)端管云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资本总会流向回报更高的地方,管道近年来的没落是因为其发展速率远远落后于端和云
3)端管云三者是一个系统,其中一个被拉下太多,也会制约其他的发展

非常精彩,期望楼主能够解惑的是:管要如何变革,才能超越摩尔定律,才能跟上端云的脚步
时间:  2012-11-26 10:50
作者: 大脚纤

主导者无一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封建思维,生来只会抢,不会发展。
时间:  2012-11-26 11:11
作者: gexoty

观点不错,支持一个
时间:  2012-11-26 11:41
作者: verse2010

LZ很有学问,长见识了,3q
时间:  2012-11-26 11:47
作者: return_boy


时间:  2012-11-26 11:50
作者: return_boy


时间:  2012-11-26 12:06
作者: gingaer

Mark
时间:  2012-11-26 12:20
作者: grubby4k


时间:  2012-11-26 13:00
作者: zg5580363

:)
时间:  2012-11-26 13:10
作者: majianjun1983

:)MARK
时间:  2012-11-26 13:49
作者: chenzhou

楼上那位CUCUMBER同学总结很精炼。我的表述罗嗦了点,大家将就看吧。

资本就像水一样,水往低处流,你想要让水往你这儿流,说到底,还得你比别人低。摩尔定律是基线,那么大家同样按摩尔定律增长的话,你的成本优于别人,你就有优势。最近5年管道扩容的成本,较之端云,没有优势。

但相对于云和端,管道的成本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运营商的成本结构,CAPEX大体上只占到15%-30%,成熟市场低一些,新兴市场高一些。而即便CAPEX中,也有一块属于工程部分,不能拿这个跟摩尔定律叫劲,否则死定了。占成本大头的OPEX,一大块也是和设备无关的,比如销售费用等等。我们能考量的,主要是和ICT强相关的部分。在CAPEX中,主要是设备投资部分;而在OPEX中,主要是机房租赁、耗电、维护开支等部分。精细数字就不给大家展示了,有很多是内部信息。不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读运营商财报,大体上也能估算出来,与设备相关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运营商的总成本中,大约不超过50%,而其中大头还在OPEX中。所以,单纯靠压设备商降价,对整体成本的贡献实在有限;另一方面来讲,在没有架构性变化之前,单纯降某个设备的成本,设备商的空间也已经非常有限。

但如果我们从整体架构上看通信网络,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网络可以降成本的地方很多很多。简单谈几点:
大家都知道,通信网络要求的是5个9的可靠性。于是我们看到,基本上每个上网规模商用的通信设备,那都是备份再备份、冗余再冗余。主控板,那一定得是1+1热备;光纤链路,那一定要双向保护;核心设备,那最好得有个容灾,两个机房各放一套。这些都还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板内的保护,甚至到芯片级的保护,无处不在。说到底就是为了那5个9。问题是:1,5个9真的是天条?其商业价值体现在那里?2,就算5个9是天条,有没有别的办法,系统性的保障可靠性,而不是像现在这个层层设防?云计算用低廉的X86,也做到了很高的可靠性。
再有,做过建网规划设计的兄弟们也都清楚,当前通信网络的设计标准,基本都是采用忙时设计,而电信业务又普遍具有突发性,为了保证忙时网络的可用性,实际上大部份时间,网络那个闲呐。综合计算,全网能力能有个30%的综合利用率,应该算很好了。从设备的角度,这个问题没法解决。你不能保证忙时业务的话,用户会疯掉。但从全网、甚至全球的角度,是不是有些办法?谷歌通过云计算,就可以做到各大DC之间的负载均衡,把DC的利用率提升到90%以上。我们不指望那么厉害,至少应该学习、借鉴点什么?

待续……
时间:  2012-11-26 13:52
作者: hutson

撸主分析的很经典,也说出了近年来各设备商迟步不前的问题。。。从当下的情形来看,照理说各设备商应当投入更新的人力物力到创新开发中去,如果还是沿着老路继续走下去,迟早是被市场淘汰的份。。。可惜的是,从A到E到H到N到Z没有哪个真正这样去做,相反在前些年形势好的情况下,创新开发的投入不升反减,到现在冬天真的来了,估计也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管道商在这样的大的形势下,重新洗牌是迟早的事了。。。或许挨过这个冬天,等春天来了,撸主命题中的下一个颠覆者就将出现吧。。。
时间:  2012-11-26 13:59
作者: make111000

有道理 ,管道能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信息量的发展,随着云类业务模式的成熟,管道又会变成制约的瓶颈
时间:  2012-11-26 14:44
作者: hongseliesha

楼主说的怎么跟周六北邮的讲座内容差不多啊
时间:  2012-11-26 15:00
作者: allg168

没有永久占据第一的  竞争越来越激烈 坐看风云啊  哈哈
时间:  2012-11-26 15:49
作者: chenzhou

hongseliesha 发表于 2012-11-26 14:44
楼主说的怎么跟周六北邮的讲座内容差不多啊

这么说我可以去北邮做个客座?
时间:  2012-11-26 16:24
作者: cmctpt

Google跳开运营商自己铺设光纤,是不是可以看作云对管道的逆袭
时间:  2012-11-26 16:30
作者: qface

无论什么定律,核心还是效率,有效率就有发展。
对于个人来说,企业的高效率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时间:  2012-11-26 16:34
作者: cgjschina

非常好的帖子,关于端管云的分析很精辟。
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创新的脚步迟缓就等于退步
时间:  2012-11-26 16:36
作者: cgjschina

谁能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率先看到未来的道路谁就是下一颠覆者
时间:  2012-11-26 16:44
作者: evaross1

运营商里面里苦熬着,拜读一下
时间:  2012-11-26 16:45
作者: hongseliesha

一个技术的发展总是受到其他技术的限制,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大流量,大流量需要性能更大的数据中心,更大的数据中心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高耗能的东西总是被政府所拒绝的,再能源问题解决之前,云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
时间:  2012-11-26 17:14
作者: 1qaz2wsx

APP在端上的爆发式增长,对管提出了更高业务处理需求,后台云由于有IT多年集中计算和SAN支持,在解决均衡后基本满足了端引发的海量业务需求(GOOGLE\TAOBAO),而目前管(2G、3G、4G)还基本属于集中层次构架,即使最新LTE的中X2也只支持相临基站的‘沟通’,什么时候管能做到,业务节点多点自主可达(类似MESH),同时管中业务节点资源可以虚拟集中 调配,再配合节点业务处理能力的提升,那管的资源限制也应该会解决的差不多;另外产业相关技术相对过剩时,只能靠价格战维持企业生存,这点其实对云、管、端是一致的
时间:  2012-11-26 17:22
作者: miczyt

管道的缓慢发展限制了 云 端两侧的有效连接,两侧的技术创新应用爆发也受到一定牵制。
时间:  2012-11-26 17:28
作者: leah2012

应该说端和云只是让运营商变聪明了   不仅仅是建管道了   要建智能管道,要把端、管、云统一起来,要把产业链做活,要成为主导者。但是可想而知不是那么容易。终端上已经开始了一轮的洗牌,不知道下一轮洗牌将在哪个环节开始?值得深思
时间:  2012-11-26 17:40
作者: chenzhou

cmctpt 发表于 2012-11-26 16:24
Google跳开运营商自己铺设光纤,是不是可以看作云对管道的逆袭

不是逆袭。GOOGLE不过是表达了对运营商管道建设速度的不满而已,它只想证明,电信网络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了,我来告诉你,未来网络该怎么建设。不过google光纤也还远未成功。
时间:  2012-11-26 18:21
作者: andres

wj96202 发表于 2012-11-26 14:04
pc领域   国内联想成了颠覆者
通信领域 华为中兴成了颠覆者

兄弟说的太好了,你是迈普的么?迈普好像是专注于金融领域的吧?
时间:  2012-11-26 18:44
作者: DORA7

收藏啦,呵呵
时间:  2012-11-26 19:13
作者: kingbao21

有高人呀
时间:  2012-11-26 20:51
作者: 狠狠幸福狠狠爱

服务生 发表于 2012-11-24 11:55
互联网,号称能力几何倍增,实际上是牺牲大多数人的效率,来聚集少数人的成果。

精辟~
时间:  2012-11-26 20:55
作者: xian_wang

下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是:空间转移,将改变人类的交通方式,看过《X战警》吗?就是其中大猴子。
时间:  2012-11-26 21:00
作者: 狠狠幸福狠狠爱

chenzhou 发表于 2012-11-24 17:19
以这个例子看,实际上管道能力不足,制约了互联网视频的发展了。毕竟,现在终端能力是够的,不说高清电视, ...

分析有道理~
时间:  2012-11-26 21:34
作者: bluesea24

近一年来看到的最精彩的一个帖子,顶!
时间:  2012-11-26 22:17
作者: qingsong50

1、熟悉一个事物,要了解他的过去。
2、资本其实是最简单的,谁回报好我就流向谁。
3、一个产业或者企业的长期受资本青睐,必须有内生的竞争力支撑。
4、整个ICT产业发展的基线,是芯片。无论是什么终端、网络设备还是云侧的存贮、计算,最终都必须运行在芯片上。所以芯片产业大抵代表了ICT行业的基础。
5、“增量不增收”,其实是伪命题,增量一般是不能增收的,除非增量的速度超过摩尔定律,或许有增收可能,否则你不减收就不错了。以近几年端和云为例,这两个领域,都有颠覆性的创新,使其发展速度超越了摩尔定律,从而创造更多收入,也吸引到更多的资本。
6、云的本质一个是存储,一个是计算;
7、资本其实是最聪明的,所以价值向端云迁移,道理很简单,端、云都有颠覆性的创新,超越了作为产业基线的摩尔定律。
8、被抛弃,不能怨别人,首先要想想自己,到底做了点什么,跟别人比你做的好还是不好。
9、资本就像水一样,水往低处流,你想要让水往你这儿流,说到底,还得你比别人低。摩尔定律是基线,那么大家同样按摩尔定律增长的话,你的成本优于别人,你就有优势。

时间:  2012-11-26 22:20
作者: qingsong50

对产业的知识很是缺乏,不知从何处问起,只能想楼主学习了
会一直关注楼主的更新。
楼主提到运营商财报,不知道怎么解读,若有空闲给我们普及一下
时间:  2012-11-26 22:45
作者: hange

这个要顶,水深火热的运营人看不到希望啊
时间:  2012-11-26 22:50
作者: iidestiny

好贴留名!
很多新鲜思想啊
时间:  2012-11-27 06:01
作者: 杨学志

:)
时间:  2012-11-27 08:46
作者: chenzhou

无法回复了?
时间:  2012-11-27 08:46
作者: cucumber99

管道通过创新降成本,应该是不错的思路,但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

关于冗余和备份,不了解,但似乎直觉上来说,人们似乎天然的认为管道的可靠性应该非常高,某个应用的服务器当个机没啥大不了的,可是骨干网络要是断一下,就是大问题了。

关于网络闲时忙时的负载均衡,就是接入网络的潮汐效应,这个其实是有一些解决方案的,例如ALU的LightRadio架构,中移动的C-RAN架构,基带池概念等,但也是主要也是解决计算资源的问题,而网络中真正关键的频谱资源,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你不能把另外一地的频谱,借到本地来,也不太可能把彼时的频谱,借到此时来,无线是这样的,有线也是一样,通信相较于计算机,除了受限于摩尔定律,还受限于一个东东--香农定理。。

也许我还是以一个通信人的老眼光在看问题,不知道楼主能不能提供些新的思路
时间:  2012-11-27 08:47
作者: chenzhou

续前:

再从OPEX的角度去看,维护成本何其高也!几个原因,首先还是故障率高:虽然整个系统层层保护后看上去很强壮,但单点设备,或是说单板级的故障率还是很高,原因很简单,软件太复杂了!即便一个基站,或者OLT,其软件的复杂程度,都是大型软件系统的级别。这样规模的软件,有点BUG那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才奇怪了。有BUG,就会故障,即便没故障,也得升级。坏了就要有人跑站点换设备,升级也得投入。其次,对维护人员的要求高。有人会说,现在维护设备,不就是“重启、重装、换板”三板斧吗?没错,就这三板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大城市里头,上门修一次电脑,大概50元服务费。中专生就能干,电脑全世界都差不多,软件也就是微软那一套,那也要50一次。而我们可爱的通讯设备,就算你只维护基站,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版本,你没受过专业训练,没保持持续学习的精神,没练过几次,你有几分把握?运营商基本上都要养一支相当庞大的专业维护队伍,这块成本,可能要远大于设备投资。再有就是能源、站址租赁这些,占地大、能耗高、对环境要求高,等等因素导致这块的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说到底,还是我们的设备太金贵了。可是不金贵能行吗?那么复杂的系统,小心翼翼还老出问题,不小心伺候着,不知道怎么着呢。根子上,我们需要想点办法,让我们的设备皮实点。

另:50楼有个兄弟提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和我接下去想探讨的如何整体提升网络使用效率,颇有相通之处。希望展开探讨探讨。

时间:  2012-11-27 08:48
作者: chenzhou

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我也没有很肯定的方法。抛些砖供大家PK。

比如关于冗余备份的问题。我们看到那么多1+1的热备份,99%的时间里,那块备板就是闲着的。有很多备板,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被使用过。那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多个设备共享一个备板?理论上,如果一块单板的故障率是1%,1+1的故障可能性就是1%%;而N+1备份机制的话,故障可能性也就是C(N+1,2)*1%%,只要N不是很大,这个故障率是可控的。N大了,可以N+2,N+3……。无论如何,这个比1+1要好多了。但是问题是,N+1备份机制,如何在地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网络设备上实现?好像有些困难。但若转换个思路,如果分布式的组网上无法实现N+1,那么假如把设备的主控部分剥离出来,放到一起,是不是可以呢?毕竟通信设备这种东西,它的分布式部署主要是地理因素,要和用户连在一起,因此,物理链路的端口,必须分布式部署,主控部分跟物理链接无关,应该是可以适当剥离的吧?
主控剥离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末端设备,可能会变得简单些,皮实一些。我们知道,系统复杂主要就复杂在主控上,软件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把这些部分从末端设备剥离出来,设备故障率应该会大幅度降低,并且,即使坏了,也是某个业务板的问题,简单插拔换板即可,无需重启重装系统,这样大量的一线维护人员也可以不用那么专业了。主控部分集中了,即便有问题,维护起来也比较方便,有那么几个水平高点的就够了。再一点,设备皮实了,也可以降低对机房环境的要求,主控板上面的芯片,金贵的很,也许45C就要ba工,那机房得配置工业级空调。如今把它挪走了,剩下些业务板,70-80度照样跑,工业级就可以换成民用等级,甚至可以不装空调,这空调设备和电费,省的可不是一点点。

时间:  2012-11-27 08:53
作者: liyuan826

好帖子,顶一下
时间:  2012-11-27 08:54
作者: jackhasun

本帖最后由 jackhasun 于 2012-11-27 08:57 编辑

管在运营商的角度看来就是管理,管控,而不是一味的建管道,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运营商没有端和云的运营者那么有激情,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当然是相对而言;当前运营商在建管道的思路是顺着zf的“光进铜退”的要求搞的,这是相对于固网所说的,如果这个工作做的踏实,还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满足需求的,至于所谓的3G、4G,个人认为还得在固网做的稳定可靠,固网尽量靠近用户的情况下才会做好;综合两者我认为运营商当前的思路应该是建立尽可能够用的网络,深化分析网络流量,加大对流量的管控力度,建立运营商所谓的“智能管道”,指望管能够像端和云那样的发展变化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因为端和云的核心就是软件思想的变革,而管的软件特性相对少了点,也就是说管相对端和云来说“硬度”还是要大点,所以说管的灵活性是赶不上端和云的;冒昧之言,欢迎拍砖!
时间:  2012-11-27 09:22
作者: zhucs

企业家富有创新和远见才是硬道理。
纵观几十年的发展,没有一家企业能独占鳌头。
时间:  2012-11-27 09:54
作者: CZ流星泪

云是下一个颠覆者!
时间:  2012-11-27 09:54
作者: CS2

LZ的分析有道理,可惜在这里,端云是市场经济,管道是计划经济,不是运营商自己能完全把握的
时间:  2012-11-27 10:14
作者: return_boy

大局观,牛叉!
时间:  2012-11-27 11:47
作者: claugust

同样不理解,只想知道以后的网络,也就是ip网络,是否与我所愿在持续甚至爆发性发展,让我有所学有所获      @chenzhou
时间:  2012-11-27 12:25
作者: 秀才文

作者提到了云计算

当年,云计算热炒时,各大巨头都在部署,宣传,,当时就微软提到了云+端,现在看来也就微软切中要害
看微软在移动终端的发力,就知道其战略部署当初是多么明智,微软不是单纯的跟风,卖概念,其是在着力打造生态链,并夯实之。


长策定大计,时势出方略
微软在这10个字上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





时间:  2012-11-27 12:30
作者: gucheng8791

Mark
时间:  2012-11-27 12:59
作者: zg5580363


时间:  2012-11-27 13:20
作者: crazybluesky

1、将来,应该是应用软件为主导,营运商的知识在管道拓展。
2、如果某天规则发生改变,运营商参与应用和软件,社会经济会发生改变。
3、云端,是应用的一种模式。但就现在而言,云端的资料存储安全还是一个问题(存储物理地址、存储的泄密等)。
时间:  2012-11-27 13:43
作者: liyuyu

产业发展的壁垒。同思已久。
时间:  2012-11-27 14:30
作者: cgjschina

个人感觉,运营商的一些管理平台的软件也很垃圾。。。。耗费了工作的很多时间,还特影响心情。。。同样需要重视。。。。。要升级要创新
时间:  2012-11-27 14:40
作者: xuereen

现在运营商应该也是很纠结的。
以前赚钱的电话/短信业务,越来越受到Internet的冲击。短信被多样化的为微信/围脖/qq替代了,现在大家都习惯@不习惯发短信了。电话也都是包月了,漫游费也取消了,qq/歪歪等很多Internet软件也可以电话,群聊了,运营商想赚钱也难了。
而对于网络运营这一块,虽然运营商不愿意沦为只提供流量管道(像美国的运营商就安心的提供网络基础设施),但是做服务,运营商实力再雄厚,也不可能跟整个Internet抗衡。
前段时间,运营商还准备做应用商店,估计不也会有很理想的成果,他还没有苹果那样可以吸引一大部分果粉甘愿在苹果app商店付费。
总而言之,在免费的Internet面前,运营商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当然,肯定可以过得下去。
时间:  2012-11-27 14:57
作者: zoujie007

MARK
时间:  2012-11-27 16:18
作者: shuofeng88888

大牛贴
时间:  2012-11-27 18:09
作者: 過客

学习
时间:  2012-11-27 18:22
作者: kkderek

说的是有道理的, 市场为王吧, 再好的东西还是要看市场的认可程度的
时间:  2012-11-27 19:15
作者: syscofield

1024
时间:  2012-11-27 19:18
作者: archewizard

mark
时间:  2012-11-27 22:41
作者: 小白2代

淡定淡定
时间:  2012-11-28 08:33
作者: chenzhou

再来说说网络整体效率的问题。之前提到过,基于忙时话务设计的通信网络,利用率那是相当的低。那么有没有办法整体提升通信网络的利用率呢?

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想办法提升资源的复用率。通信系统中涉及的资源很多,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够复用。简单说,物理链路强相关的资源,基本上无法复用。比如连到你家那根线,就是你家使用,你家不用,别家也用不了。再比如,基站的频谱资源,在一个基站内你可以共享,但假如这个基站所覆盖的范围内没有用户,就算边上另一个基站用户挤爆,你也没办法把这个基站的资源给另一个基站使用。那么哪些资源可以复用呢?基本上,所有与物理连接不相关的资源,都可以复用。以路由器为例,端口、线速转发这些,很难复用,但路由计算、协议处理这些,应该是可以复用的——算法是一样的,一定区域内路由表也是差不多的。遵循这个原则,大体上,通信网络中的各级设备,都有些模块是可以复用的。越往底层,能复用的越少,而越往上,能复用的越多。到纯软件应用这个层面,就如同云计算一般,可以达到90%以上的利用率。

这些思路并非本人首创。前面有兄弟也谈到,其实有些领域,设备商、运营商已经在尝试类似的方案,比如C-RAN。本人也不是什么大牛,能够独树一帜。本文的很多观点,也是在和很多业界牛人不断探讨中冒出来的,绝大部分,说得不好听,也不过拾人牙慧而已。我不过想尝试系统梳理一下思路,看看能否形成一些系统性的概念。另一个角度,我觉得,单纯在某个领域、某个点上的尝试,可以验证一些概念,但其效果终究有限。若希望管道领域有革命性的突破,还需要架构性的思维改变。作为通信老兵,我希望在端云之后,管道也能有革命,别让端云专美。

(待续)
时间:  2012-11-28 09:27
作者: 群众10001

收藏细读
时间:  2012-11-28 10:01
作者: callboy001

楼主说的也对,但是目前整个国内市场的环境是,26和28两个公司把整个通信行业挤压的基本没法生存!!
在整个行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如果回暖,可能很多设备商和合作商都无法继续保持利润,或者说只能够生存,温饱情况下的生存,小康可能只是HOPE啦!!
时间:  2012-11-28 11:55
作者: 359609558

期待作者文章,自我扫盲
时间:  2012-11-28 12:37
作者: 郁宇玉

是一个新的思考点,期待楼主更新
时间:  2012-11-28 13:23
作者: hnxuli

管道够用吗?
时间:  2012-11-28 14:35
作者: mooling

chenzhou 发表于 2012-11-28 08:33
再来说说网络整体效率的问题。之前提到过,基于忙时话务设计的通信网络,利用率那是相当的低。那么有没有办 ...

lz文章很深刻,不过这个地方描述的好像主要就是 分布式核心网。
http://www.lwkoo.com/wangluo/201112/5660.html
找了一个帖子可以参考一下,还有前面的文章只叙述了主控和业务板的分离,
相当于只考虑了 计算 部分的分布,但是没有考虑1+1中很重要的 数据 部分。
时间:  2012-11-28 22:18
作者: zijian0370

分析的有点道理,但是现在的行业不景气跟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吧
时间:  2012-11-29 00:05
作者: 非诚勿扰

mark
时间:  2012-11-29 02:03
作者: skyjoyes

本帖最后由 skyjoyes 于 2012-11-29 02:28 编辑
hutson 发表于 2012-11-26 13:52
撸主分析的很经典,也说出了近年来各设备商迟步不前的问题。。。从当下的情形来看,照理说各设备商应当投入 ...


H的官方策略是跟进式创新,即在整合创新上下工夫,而非搞出颠覆性技术。这其实是出于商业考虑,买专利+整合式创新在现金流压力和风险方面是小于DUBO式颠覆性技术研发的。说白了就是在技术商用上下工夫,保证产品线性价比。这点和H一贯的市场策略是吻合的。教主前段时间的发言稿也坦诚了这点。
颠覆式技术是好,但弄出来难,而且某一家花很多资源弄了,竞争对手分分钟就山寨走了。H、Z就这么起家的,比谁都清楚。
我认为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颠覆式技术:
1、某家竞争优势大到做DUBO式研发也能保证市场地位
2、某家竞争大劣,狗急跳墙了,还真押出来了
3、设备商整体扛不住了,默契式的一起搞这个事
4、天才型初创企业横空出世搞出来一个

现在E、H很接近,所以E不会搞。H自不必说,都去弄终端了,云研发是伺机而动式的。A、N、Z暂时还没有跳墙的,设备商也能再抗一段时间。所以4的可能性反而是最大的,其次是3,而且要等一段时间,1、2较小。
总得来说,我感觉弄颠覆式技术有点像权臣称帝,弄好了从此有了话语权,但是弄的时候一定要实力和时机兼具,不然就是给别人做嫁妆。什么造福全行业,利国利民,开创新时代,都是虚的。市场只管吆喝,风险都是企业自己扛,也不能都怪几个巨头小家子气或者投鼠忌器,也许时机还不成熟。
时间:  2012-11-29 02:41
作者: skyjoyes

chenzhou 发表于 2012-11-24 17:19
以这个例子看,实际上管道能力不足,制约了互联网视频的发展了。毕竟,现在终端能力是够的,不说高清电视, ...

哈,LZ说得真形象。我试着接一段:大家都瞅着设备商的家底,恨不得全弄去研发。设备商说,要我弄也行,但运营商的老本都存下来的话,不太好吧。
时间:  2012-11-29 08:49
作者: chenzhou

skyjoyes 发表于 2012-11-29 02:03
H的官方策略是跟进式创新,即在整合创新上下工夫,而非搞出颠覆性技术。这其实是出于商业考虑,买专利+ ...

4+3的可能最大。而且4会来自于IT而非传统CT厂家,他们没有包袱。而一旦某个IT厂家有所突破,众多CT厂家将不得不跳墙跟进,否则直接被抛弃。
颠覆性的变革早晚会发生,不可能让管道一直扯整个大产业的后腿,否则行业整个都被毁了。这是行业规律。事实上,我想说,现在的情况是,E/H/C等都在储备相关技术,只是不发力。等待天时地利而已。
时间:  2012-11-29 09:11
作者: wenspark

变化总是存在,规模大的公司容易兼并小而有为的公司,但是转型掉头慢,容易被超越
时间:  2012-11-29 09:17
作者: oldzhou

不知道大家了解openflow嘛?
口号就是“开放你的网络”,本人是通信毕业,稀里糊涂搞了IT,总体感觉,目前运营商的“管道”,“管”起来成本太高了,设备和软件也是复杂的一坨。
按照openflow的思路,应该把这些“知识”和“技能”集中起来,进行集中的管理,也是符合云计算的思路。而绝大多数的设备,弄成傻瓜化的,易于维护的就行了。
这可能是管道的未来之路。现实情况中看,大家认为如果整个网络的控制都集中了,带来的变革太大了。

各大厂家或许看到这些变革的可能,但是积重难返啊。

时间:  2012-11-29 09:25
作者: tjhwa

好文!楼主的体会非常精到,学习了。就楼主的观点,对管道提一点想法。管道这一环节,由于受到研发、推广、规划、工程、优化,资本回收等多个阶段的影响,自始至终都是落后于摩尔定律的,也不宜由摩尔定律来要求,而且其前进动力都是由容量紧缺促成的,因此也是很难超越云、端的速度。这一趋势恐怕还将如此延续,无论楼主想出多少高招。当然高招还是要想的,实际上管道也一直在演进之中,这些年,无论是移动还是固定,2G->4G,ADSL->FTTX,带宽增长也还是可观的,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换代节奏,运营商没有这个实力跟进,也来不及收回成本。只有需求的压力,正是因为智能机的大量使用,才使4G网络迅速在世界各地部署,快于3G当年的节奏。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