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原创]云计算与智能管道(21楼更新:云的产业价值)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1-7-4 14:30
作者: ireijjhhjhut     标题: [原创]云计算与智能管道(21楼更新:云的产业价值)

电信业界言必称云管端,代表服务器、存储器等IT基础设施、代表路由器、光纤、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则代表终端、OS及其应用,三者构成了端到端的基础设施。稍一推敲,的未来是智能管道的未来智能终端的未来难道是智能云?错了,云和智能都是对未来的状态的描述,云就是智能,智能就是云。并非与管道、终端并列的实体,而是一种能力供需匹配的新模式,是万万不能被一堆IT硬件代表

云模式的显著特征,从需求方来看是on-demand,至少包括泛在化和可配置,从供给方来看就是弹性化、资源池、虚拟化和分布式等。在未来端到端的基础设施中,不论是存储、计算、传输还是终端呈现,都将按云模式(而不仅仅是云计算)重新部署,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供需匹配。智能管道是网络能力的云化,智能在云中,其最被人认知的技术特征——分忙闲时、分终端、分业务、分客户群提供变速率、差异化Qos的通信服务不正是云计算所宣扬的按需取用么,只不过取用的是网络能力而非计算能力罢了。

云即智能,智能即云,只是智能的概念太宽泛,云的概念太形而上。但无论如何,此前提出的表层智能与底层智能又有了新的注脚:1)任何一个应用/服务均离不开存储、计算和通讯三大模块,智能在底层和表层的分布也可以表述为云模式的端到端适用;2)计算能力与通讯能力一样,都属于底层智能,而表层智能可能来自直接满足需求的OTT服务/应用和最终呈现体验的终端;


因此,我们可以说,ICT产业的端到端的基础设施都被云化。要追寻这背后共同的驱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关键词还是on-demand。这个词儿对电信业界来说比较新鲜,但回想移动通信的愿景,有个5W的提法,whoeverwheneverwhereverwhomeverwhatever,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可以与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这不正是on-demand所表达的么?这个词很好,凝练而宏伟,云计算、智能管道,背后都是这个词儿。

On-demandIBM彭明盛团队在2002年提出的愿景,中文译为随需应变,这个“需”就是用户需求。与之同时提出并广为传播的说法还包括未来计算能力将像水和电一样,开个开关就可以流。后来,这个说法从计算能力套用到存储能力网络能力乃至杀毒等业务能力,云存储智能管道云杀毒等纷沓而至。实际上,熙熙攘攘、众说纷纭的背后就是一个由客户驱动的共同理念。

既然如此,下面就将云计算与智能管道对照分析。选用IaaSPaaSSaaS框架来分析,因为该框架有利于阐述底层与表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向端到端的概念扩展,有利于对应到运营商关心的一些问题。


[ 本帖最后由 ireijjhhjhut 于 2011-7-6 11:02 编辑 ]
时间:  2011-7-4 14:37
作者: kinges

没完吧?!
时间:  2011-7-4 14:44
作者: ireijjhhjhut     标题: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提供按需取用的存储、计算能力。真正有能力提供Iaas的只有google、amazon等少数几家,但长远来看,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底层能力必将商品化。这好比,水很重要,但很便宜,并且每个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几乎没有差异。基于这个逻辑,很早尼古拉斯卡尔就提出“IT不再重要”,因为它不能为企业带来差异化优势。如果我们认同存储、计算和通讯都在朝着云化的方向演进,而智能管道是网络能力云化的另一种表述,那么,IaaS供应商面临的问题智能管道运营商也一定会遇到——市场上的基础运营商往往都只有3家,但管道化却不可避免。除了产业博弈,普遍服务义务和网络中立监管也推进这一进程。

那么,借用电信业的论调,amazon将被“存储器化”或“服务器化“。可惜,作为电商巨头的amazon淡然表示对此无压力,曰,我乃OTT大牛,底层做云本属于玩票性质和废物利用(自己的基础设施放着也是放着,倒不如拉大家进来分摊成本)。Google作为云技术的奠基者(三篇论文),很长时间内也只是将其用于支持其搜索业务。

试想,如果本来就只是IDC主机托管商,即使让其具备提供IaaS的能力,也只是更好的扮演原来的角色罢了——商品化计算、存储能力的提供者,其革命性意义体现在需求方而非供给方。类似地,变速率、QoS差异云云,智能管道仅仅作为一个技术愿景,可能会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刺激业务创新,但必然不能解决运营商管道化的产业难题。

如果一定要智能管道承担这一产业重任,只能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正如PaaS赋予云计算的。
时间:  2011-7-4 14:44
作者: ireijjhhjhut     标题: PaaS(平台即服务)

PaSS在基础设施之上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环境,第三方开发者或者企业可以使用SDK调用其API方便地开发应用。Salesforce的force.com和Google的app engine就是典型。force.com和Google app engine,都是从SaaS层面的服务延伸而来的,而Amazon Web Service 也正在从IaaS往PaaS渗透,可见,平台化在计算产业也是共识。

这种服务模式有两大特征:

一是典型的双边市场:以salesforce为例,它最初通过互联网提供CRM软件服务获得了SaaS拓荒者的声誉和相当数量的客户群,然后将自己的CRM产品开放给中小开发者,开放丰富的API、创建便利的开发环境、提供丰富的开发工具。这样,更具创意的中小开发者能够满足个性化的企业应用需求,从而增强salesforce平台对企业的吸引力,同时也从salesforce获得相应的收益。

二是能力的调用与mashup:虽然开发者使用salesforce专属的一套编程语言Apex,但该语言能方便地进行能力的跨平台调用和mash up。比如,基于Apex开发的程序不仅可以使用salesforce提供的存储、计算能力,还能方便地运行在amazon的EC2和S3上面,这是对底层基础能力的调用;再比如,Salesforce还提供开发者调用google app engine和facebook的API的工具包,这样可以实现IT能力和互联网能力的Mash up,便于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意的应用。

云计算供应商通过该模式能迅速建立生态系统,锁定云业务的客户忠诚度。但正如在上一节所谈到的,几乎没有一家巨头是纯粹的云计算供应商,纯粹的云计算供应商必将被商品化。最为关键的是PaaS与这些巨头的整体战略具有很好的协同性,比如salesforce可以通过PaaS模式汇聚一批创意开发者不断为其CRM产品添加插件,满足企业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而AWS对amazon意味着从企业的E-commerce环节切入企业的内部信息化环节,提供E-business一站式解决方案(国内阿里巴巴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因此,与其说PaaS是云计算的一种常设模式,倒不如说是各大巨头如何利用云计算的商业逻辑。

由此可以想见,智能管道也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应蕴含商业智慧,运营商也不应为了智能管道而智能管道,而首先应找到智能管道所能服务的商业愿景。聚合平台就是这样一个商业愿景,智能管道必须具备支持这一愿景的技术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一套友好的开发环境,向合作伙伴开放丰富的网络API并支持与主流能力(存储、计算、终端、软件、各大OTT)的mash-up。后面一点尤其关键,未来的竞争是端到端的竞争。

运营商必须意识到,仅仅开放网络能力无法保证平台的竞争力。PaaS供应商们除了开放了云计算所在底层的能力,更多导入了表层的能力(如salesforce的CRM和Google Map),除了开放自身的能力,还支持外部能力(包括表层和底层)的导入(如salesforce支持开发者调用amazon EC2和facebook的API)。
时间:  2011-7-4 14:51
作者: ireijjhhjhut     标题: 关于本文

这篇文章在电脑里躺了好久,本打算写完了发全稿的,但我发现好难啊,越写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多,需要阐述和澄清的东西越多,下笔无法自休,停笔再看文章的结构却已经一塌糊涂...top-down来看,最top的议题是“On demand 的美丽新世界——云化的基础设施和网状的产业生态”,想表达的是,基础设施的演进方向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正在同构,且有共同的驱动力,即用户需求。

写了一版,把握不了,还是down-top吧。也不要试图一次能够成型,与其自己一个人琢磨不如让大家一起琢磨,写一点贴一点,最后再整理。
时间:  2011-7-4 16:55
作者: 服务生

扫盲。
时间:  2011-7-4 17:02
作者: 线控耳机

顶原创
时间:  2011-7-4 22:35
作者: liancheng419

有思路,有见地!
时间:  2011-7-4 23:20
作者: itoverip

抄吧,无聊
时间:  2011-7-5 10:47
作者: 绚烂的萝卜

怎么说原创就很不错了 结果方面无大碍……
时间:  2011-7-5 11:37
作者: 北柳垂腰

期待下文
时间:  2011-7-5 11:50
作者: ireijjhhjhut     标题: SaaS(软件即服务)

SaaS算是云计算这波浪潮的开端,以至于后来新的模式均名之为XaaS以降低认知门槛(其实是宣传门槛),电信业也提出了NaSS。SaaS是较易理解的,传统的软件以前是产品,购买软件是资本支出,而SaaS模式下以服务的形式购买软件是运营费用,前者是固定成本/沉默成本,后者是可变成本。但后来的各种XaaS就有点乱了,比如包括NaaS在内的IaaS,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价值的,电信业一开始就是服务业,按使用计费,而非购买物权,再比如PaaS,Platform作为一种服务是对开发者而言的,与SaaS对客户而言又不一样…

因此,IaaS、PaaS和SaaS并非像其缩略词看起来那样是三种独立的云计算模式,而是一个整体架构的三个层次,SaaS在最上面代表互联网应用,IaaS在最下面代表云计算基础设施,PaaS仿佛中间件代表嫁接底层和表层的开发环境。客户和开发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接入该架构的任一层次,但接入高层的必然依赖底层。

言归正传,只要是底层能力采用云计算架构,表层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功能操作的都可以称为SaaS,大抵可以分为消费者市场和企业市场。大家日常使用的互联网应用如google的大部分服务都符合这一要求,但大家更多谈面向企业客户的SaaS,指为企业托管各种软件,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入服务而无需在本地安装和维护的服务。

SaaS供应商们大肆宣扬SaaS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但业界和企业怀疑这是十年前ASP(应用服务托管)的借尸还魂。ASP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波潮流,随着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灭迅速被抛弃。这种模式与SaaS的理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互联网操作和应用托管,但底层并非云架构。云架构的引入(多租户负载均衡)解决了ASP经济性不成熟的问题,目前的带宽也更丰富,但ASP失败的其他因素,如数据安全的顾虑,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实SaaS仅仅是云计算应用层的一种形式,是互联网对传统软件业的改造,互联网还会改造更多的行业。互联网和调用电信基础设施一样,调用了IT基础设施,所以云计算最终的赢家是互联网。智能管道发展到后来也会是这样么?
时间:  2011-7-5 13:01
作者: 风间苍月圆

学习了
时间:  2011-7-5 13:17
作者: Jacob_12     标题: 好帖要顶

好帖要顶
时间:  2011-7-5 14:17
作者: snippet

写得蛮好的,个人比较赞同lz的观点。个人把SaaS简单看作是面向客户的概念;PaaS看作实现SaaS的一种特定技术。
时间:  2011-7-5 17:59
作者: lw416

好文章,顶!
时间:  2011-7-5 20:46
作者: dusty

还没完吧?期待后续
时间:  2011-7-5 21:02
作者: typedata

学习、、、增加点营养
时间:  2011-7-6 09:40
作者: About2Rain

提醒lz一下,中国还是有SaaS的,
时间:  2011-7-6 09:49
作者: ireijjhhjhut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嗯?文中哪里忽视了这一点呢?
时间:  2011-7-6 10:08
作者: ireijjhhjhut     标题: 云的产业价值(1/2)

讨论一个事物的价值,首先要明确对象。

云产业参与者大致分为这么三个环节:供应商、运营商和用户。典型地,IBM、SUN和微软等属于云计算的软硬件供应商,salesforce、google和amazon等属于云计算运营商,正如,爱立信、华为和阿朗等属于智能管道软硬件供应商,Verizon、FT等属于智能管道运营商,他们都有企业客户,也有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使用云服务可能用于内部,也可能为企业自身的个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这里要谈的价值是产业价值,最接近这一概念的是用户价值,这是产业价值的最终源泉。切勿混淆,比如,本节不会讨论智能管道对运营商的价值。

言归正传,从云计算开始,它按三个渐次上升的层次创造价值:

成本逻辑层次:最开始人们意识到作为IT技术的“云”能降低大型企业IT系统的复杂性、快速部署、提升成本效益,降低中小企业进入若干市场的基础设施门槛;比如,电信运营商利用云架构提升BI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Slideshare通过使用Amazon的服务提升网站响应速度。实际上,以前这些服务也都能提供,只不过云让它们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个层面的意义对所有企业是普适的,也正因此,随着Iaas的商品化,这个层次上的“云”最终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商业逻辑层次:将“云”与企业的商业环境与商业战略结合起来,成为适应动态环境、塑造多元化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因素,上面提到了amazon和salesforce如何利用云扩展其核心业务,这里再设想一下电信运营商的例子:利用云架构实现各地用户数据、业务数据的集中化和统一化以及集团与各地之间实时数据共享(其实不仅仅数据可以共享,人力、财务等后台职能都可以由一个中心集中提供,各地以共享账户接入中心),这将使得运营商能够兼具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与互联网企业竞争(互联网企业可以拥有全球的用户,但数据全部集中在某地,能够实现“全局的灵活”)。将“云”的价值与成本、收益和竞争优势放在一个整体逻辑(商业模式)里面考虑,这样的“云战略”是未来大部分企业需要郑重制定的。

产业逻辑层次:云计算使on demand和水龙头的愿景具有现实性,IT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基础设施。喝高端矿泉水长大的豪门不会稀罕自来水,即使是云他们也倾向于私有云,但对于身在寒门的大多数,自来水触手可及的感觉真好,这一点在成本逻辑里面已经提到。但我想说的是,对单个企业而言,这是成本门槛的降低,但对产业或者社会来说,无数充满成功欲望的新进入者在基础设施方面获得了挑战豪门的机会,使其能更关注其核心业务的创新,产业的繁荣就是这样出现的。

一个成功的云战略往往兼具以上三层意义:icloud使用amazon和微软的服务,可以免费为用户提供5G空间,而非mobile me的99美元,这是在成本意义上;icloud成为apple多种终端互操作的粘合剂,并加强了其API对开发者的吸引力,这是在商业意义上;终端商自如地调用商品化的IT能力,专注于UE的打造,这是在产业意义上。最后一点的注脚是:icloud发布后,云存储服务公司dropbox宣布,dropbox将成为索爱生产和软银定制的智能手机的标配。这可以看做是终端厂商和运营商对iphone+icloud的追赶,他们选择与第三方软件商结盟。相信随后会有更多类似消息披露,而云存储将成为终端的标配服务——产业的边界又扩张了。

好了,我们再看看智能管道能否在上述三个层面创造价值呢?
时间:  2011-7-6 22:57
作者: chillysoft

云里雾里。。。
时间:  2011-7-7 10:18
作者: 绚烂的萝卜

继续支持原创……
时间:  2011-7-7 14:41
作者: 数码达人

云里雾里。。。
时间:  2011-7-8 09:58
作者: ningmou

果然可以叫做“云”…
时间:  2011-7-8 11:02
作者: tdqhuihui

可以补充下云计算的几大厂商产品
时间:  2011-7-19 22:16
作者: spark1997     标题: 好文


时间:  2011-7-21 11:25
作者: 一粒阳光

现在云的提法好多啊,就是想简单一点的解释!
时间:  2011-7-21 11:26
作者: 一粒阳光

现在云的提法好多啊,就是想简单一点的解释!
时间:  2011-7-21 16:40
作者: buddha1201     标题: 学习

坐等更新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