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原创连载]电信业的100个随想(500 中国3C渠道祛魅)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1-6-2 21:32
作者: ZTEDGER     标题: [原创连载]电信业的100个随想(500 中国3C渠道祛魅)

该原创连载正式以《500万人的大迁徙——IT业转型路口的思考》为名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查阅该书]。由于作者对家园情有独钟,他郑重表示,将捐献出所有稿费给希望之路的孩子们,捐款方式如下:

无论是在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或者其他任何地方的又或者是新华书店,凡是购买这本书的,只要在(http://www.txrjy.com/viewthread.php?tid=588594)回帖帖出发票或者订单截屏,作者将捐出稿费10元/本,直至稿费全部捐光为止

该书原价¥36.00
点击购买当当版】(¥26.30)
点击购买京东版】(¥26.30)
点击购买卓越亚马逊版】(¥26.30)

-------------------------------------------------连载开始-------------------------------------------------

更新从事行业多年,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究竟没有动笔。去年本应邀就云计算、物联网话题写一本书,但是知识有限,资料不足,出版市场狭窄,又因前一本书付梓之繁复,不意专门为了倾授之物再去折腾,作罢。可是,人毕竟又老了一岁,行业也老了一岁,便决定不论写的好坏,还是写点什么吧,不必理睬那些规制,不过留在网上,省去那些劳什子了。希望利于闲暇时间,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些随想的整理。
第一部分 明天太阳如何升起:从“云”开始

1.1  云中掠影

什么是云?
如果你去查各家厂商的定义,那真是千奇百怪,婀娜多姿,这也恰好说明这个产业不成熟,连定义都不清晰。
传统操作系统厂商口里的云,就是云操作系统,如MicroSoft,通过一个软件平台,能够实现管理广域网上的各种IT资源,希望把操作系统从PC扩展到网络,并且提供类似Webservice的服务;


传统的存储厂商,如EMC,则是希望通过虚拟化技术,把存储资源的结构重整,一方面,是希望建立私有的IDC,集中提供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却也声称原来分散的存储资源,要尽量挖掘,让僵尸资产效率最大化;


传统的IT综合厂商,比如IBM,则声称云计算是刀片服务器+集装箱式存储和中间件的整合体,所以,IBM最擅长的依然是卖“方案+概念”,比如,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也是云,企业IT设施的重构也是云;


传统厂商当中,本来很抗拒云概念的Oracle也开始调转枪口,人云亦云,此一时、彼一时,收购了没落贵族Sun之后,Oracle发现SAP也在ERP上大搞云计算概念;还不得不看到,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正在弱化,NoSQL正在成为新的趋势之一。


思科,介于新旧之间的电信设备商,一家以收购见长的收购大师,在2011年开始承认他的消化不良,这是因为新的收购在业务模式上面临着困境。WebEX也许是一笔好生意,但是,云计算在思科眼里,还只是网络电话、统一通信;华为把思科选为云竞争对手,恐是“自知之明”,还是“醉醉翁之意不在酒”?


嗯,看看新兴厂商的概念。


说起新兴厂商,首先还是要谈下SalesForce,这家本来以差异化进军CRM市场的小企业,居然慢慢探索出一条新路,就是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在线的管理软件服务!当年风声水其的SiebelPeopleSoft已经被巨头鲸吞,这家不起眼的企业,却成为云领域的创新者。


RackSpace,NetApp,你们本来不是一对,NetApp这家存储厂商,很早就开始开拓分布式存储的市场,但是很长时间都在一群巨兽的夹击之下,直到云计算时代,似乎才走到了舞台中央;RackSpace,其实,你是真正的创新者,出租数据存储,是新型的运营商,好在你不寂寞,硅谷里这种新型运营商不在少数。


怎么可以不说说苹果,从最开始想从Mail作云之后,还以为你不过是Gmail的翻版,但是,AppStore才是真正的云计算,而且是运营商型的云计算,甚至你无需太多硬件,只是构建了一个应用程序的出租平台;


AppStore异曲同工的是NetFlix,这家网络电影出租公司,绝不仅仅是一个P2P,不是BitTorrent,不是eDonckey,它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而且,它敢于将自己的存储和计算包给Amazon!它相信新的业务模式就是竞争力,这是基于云的创新者。


不错,不能忘记这对冤家:Google VSFaceBookGoogle无疑很早就介入了云计算,从Gmail开始,到Google Docs,无疑都是云计算的产品,但是,Google最核心的恐怕还是其封闭的、不可告人的数据中心,《指环王》、《勇敢的心》似乎都偷窥过其一斑;


FaceBook,确实有一位伟大的创业天才,那个崇拜比尔盖茨的天才,它却计划要开放巨大IDC的秘密,也许Google通过免费战略打败了老巨头,FaceBook将进一步通过免费战略,甚至连IDC技术都开放,来打败Google,施密特代表Unix势力向MicroSoft复仇之魂,扎克伯格将为其偶像复仇?


是的,还有一个真正的巨头,没有露面,那就是Amazon,云领域迄今最领先的Master,贝索斯,这个矮小的光头男人,从卖书起家,他可没时间和大摩女吵架,而是最早介入了云计算领域;不得不说,AmazonS3是目前口碑最好、最成熟的云计算,是将WebService类应用发挥到最好的企业。


尽管,2011年的一次宕机世故,让它丢失了一些客户,但是,我们要相信,领先的生产力,终究会取得胜利,而所谓的安全问题,从来只能延缓其进步的步伐,在云计算领域,我们仰望Amazon,不说因为它不可超越,而是因为它敢于自我超越,从一个网络书商,到网络百货,再到一个IT技术密集的企业,成为云计算的领先者,Amazon=云创新。


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之后,我们看看云到底是什么?


终结篇:i-Steve Jobs: 巨人时代的晚钟
时间:  2011-6-2 21:35
作者: ZTEDGER     标题: 1.2 “云”是全球化下的蛋

我们浏览了几个云计算企业之后,是否可以从中抽象出云的概念了呢?还不急。

让我们再略略看看云的前世今生:众所周知,云不是仙女,从云端降落,也是有师承渊源的,它有多条进化来源:

从服务器、存储等IT维度看,它的父辈是网格计算,网格计算的父辈是广域网内的计算,VPN、SAN或者可以看做是一种标识?再早,或者可以看作是局域网内的计算,是PC+Server为核心的模式;再早或者就是Unix为代表的大型机+瘦终端了。也就是说,云,不过是计算、存储从集中化、到分布化、再到集中化的一个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螺旋式演进吧。

硬件如此,软件如何?Unix时代,Windows时代,已经在历史上记录在案,云OS时代将会来临吗?且慢,云OS到底是什么?VMWare算不算是,Google Chrome算不算是?iOS算不算是?Microsoft Azure算不算是呢?这取决于定义,但是,我们还没有给予云计算定义,何来对云操作系统的定义呢。稍息。

额,不要忘记电信行业,这个提供“信息沟通的产业”。其实,如果,从云的本质来说,电信业早就是云时代了。君不见,语音都是可以漫游的吗,就算是固网不也是通过光纤广泛链接的吗?基站不都是云一样东一簇,西一拨的堆放着吗?没错,本质上的云,一直都在。但是,以前,电信业一直是瓶颈,在传输上不够快、覆盖上不够广,因此,各种应用不可能脱离开局域网、广域网,在全球无差别的进行传送。

所以,从实体上说,云是高度集中式存放、分布式应用的六种能力,硬性、软性的各3种,基本代表了对信息的各种使用:
        信息计算能力(代表形象,CPU/服务器)
        信息存储能力(代表形象,硬盘/阵列)
        信息传送能力(代表形象,基站/光纤)
        信息整合能力(代表形象,Windows/iOS)
        信息加工能力(代表形象,ERP/Office)
        信息消费能力(代表形象,互联网/AppStore)

所以,回到信息的本源,其实,各种硬件和软件,不过是对应于信息处理的不同节点。随着各个节点的技术进步,各种能力都可以实现分布化、极端状态是各种东西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成为“网络地球村”,即硬件最大程度集中、软件最大程度分布、互联网实现真正的全面分布式,时空由此缩短,信息效率提高到极高的水准。

我称之为“信息全球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云”的概念将不再云山雾罩,而是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提供全球化计算能力、全球化存储能力、全球化传送能力、全球化整合能力……等等。

因为,一切都将是全球化的,所以,云能够在全球自由飘行,也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云存储”、“云通信”、“云OS”、“云软件”、“互联网云应用”。比如,云软件,未必全部依托于互联网,而是局部计算在本地,局部在网上,Office和Docs适用于不同的客户;再如,ERP也未必都是基于互联网,而是PC端、企业内服务器、云服务器、云终端等混合的——一切皆取决于哪种方式更便宜、更安全、更适合此种业务使用。

因此,当我们看到如此之多“云山雾罩”的云概念的时候,不用晕了,当你把雷达放在云之上的时候,就不会困惑它到底是什么形状了,无需在山腰向上仰视了。云——绝非只是云计算,云——也绝非单个企业的定义,一切信息应用,将尽在云中。

这就是云,Cloud will cover the World!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2 21:48 编辑 ]
时间:  2011-6-2 21:36
作者: ZTEDGER     标题: 1.3 蛋疼的“端管云&云管端”

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未知的世界。面对云计算,电信业的人,提出了“端管云”或者“云管端”的说法,是一种非常“本位”主义的说法,比较接近NK的主体思想。

其中,管是最容易理解的,主要就是运营商的管道,也就是提供信息传输能力——无论是交换机、路由器、还是无线基站、有线接入,确实都是管道,这也是电信业的立足之本。通信消费,这是一个万亿美金的大产业,注定这个管道不可忽视。

而所谓的“端”,其核心是最终用户进行“信息消费”的物理门户+软件门户——目前的大趋势是,物理门户主要属于制造业,比如手机、数据卡,而软件门户主要表现为操作系统,无论是苹果、还是芒果、机器人,本质都是OS,OS之上才是各种业务。

而最不知所云的就是“云”了,和端、管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不知所云。因为,云,宽泛的来说只是一种“模式”,不一定是电信的,IT的,互联网的。如果站在电信行业,45度角来看待云,狭义的定义云,还要包含电信设备的云化、电信业务的云化、电信业自身IT设施的云改造等……

所以,把管和端结合起来,本身就忽略了OS+物理接入门户的实质,但是还算紧密相关,把云也拉进来,就混淆的一塌糊涂了。

这种混乱的本质,源自电信业的困惑和恐惧。恐惧之处在于三点:

第一,这个行业正在停止增长,欧洲先行停止了增长,一些大T就去寻求跨国经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然后是美国,长期增长放缓,只能2G,3G,4G这样去升级,看似热闹,但是增收不增利;目前更可怕的是,拉美、中国、东南亚、中东、甚至印度这些次新兴国家的市场也在快去趋于饱和。成熟产业的发展方向,未必是马上衰退,但是成长红利必然会大肆减少,毛利下降,主要靠成本控制、市场购并对冲。

第二,在原来的产业链当中,电信运营商处于行业的核心,靠的是资本密集(投资巨大,包括牌照),技术密集(具体技术方案复杂,且系统性复杂),还有控制能力密集(能通过管道控制客户),所以每个国家最终都是寡头垄断,这是行业还能保持一定毛利的关键。但是,目前,这“三位一体”的优势却在不断消失。因为,新的竞争者,主要是互联网,它们最的威胁,在乎它们控制了终端OS,控制了互联网的门户,应用商店的门户——在产业链上谁更接近客户和掌控客户,谁就有定价权;反之,以前的运营商好像是高速公路拥有者,除了一个收费站之外,发现用户在进入这个高速之前,还有若干互联网的收费站。这些竞争者,本质上也是运营商,而且是轻资产的应用运营商,这对传统运营商有极大的冲击。

最后,更重要的是,看到危险不可怕、可怕是并没有解决之道。运营商转型提了很多年,包括从3重播放、到3G、到3网融合……这些和3杠上的转型,本质都是“补充性”扩张,也就是说是对原有业务的修补,并没有创作很大的新市场蛋糕。3G代表的无线互联网,固然算是一个新的蛋糕,但是,自己的收费站前面却有更多的收费站……转型,何处转?谈何容易,沃达丰的360搞了很多年,BT的IT搞了很多年,ATT的企业客户市场搞了很多年,FT的融合网络搞了很多年,中移动的互联网转型搞了很多年……但是,它们创造了多大的增量市场呢?

所以,目前谈什么云、管、端,谈什么移动互联网,谈什么LTE,都是一样的蛋疼的事情,运营商依然处于电信产业链的核心,运营商不能转型成功,附着在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也注定面临抉择——与运营商绑定一起转,还是只身投入IT业、互联网二次创业?

那么,运营商到底何去何从,或者说运营商为代表的电信业何去何从呢?那么,新市场、或者说所谓的蓝海在哪里?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2 21:52 编辑 ]
时间:  2011-6-2 21:38
作者: ZTEDGER     标题: 1.4 “新”客户为王

一切,还是要从杨白劳说起。

     以前,客户就是杨白劳,装个电话都要排队很多月,手里要有领导的条子、兜里要有出类拔萃的票子,不就是为了沟通嘛。但是,市场的成熟,让语音通信的价格暴降,这种暴降从语音到数据,从固网到移动,为什么?不稀缺了。有竞争的原因,也有技术成熟的原因。所以,80年代彩电就是高科技,90年代PC就是高科技,2000年后电信设备还算高科技,但是,那些都是带-ed了,如今,还有人把中兴、华为叫做高科技的话,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所以,杨白劳们,也就是我们这些P民们,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体上还是议价能力提高了。因此,什么买手机送话费,什么扫街式促销,什么校园卡、全球通,通通不具有吸引力了,所有这些吸引力都不如一个IP4。您还别不服,以前用不算高的价格买了联通、移动促销的手机,哪怕是促销的,也少不得骂你几句垄断;现在高价买了苹果、黑莓、芒果, 你说他笨蛋,其实是自己脑残。

因为,你得与时俱进,祖宗之法必须变啊。

因此,电信这个产业,就其传统意义的定义而言,已经走向了终结。你要么重新定义这个产业,把圈子做大,开疆拓土;要么坐以待毙,坐吃山空,等着人家快刀切香肠一样,逐步入侵你的领地——天命。

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的出路,或者说电信业的出路,无非是两条:

横向发展,不仅仅是“通信运营商”,提供信息传送能力,还提供信息存储能力,做“存储运营商”,也提供信息技术能力,做“服务器运营商”,甚至成为“信息加工运营商”、“信息消费运营商”——这是横向多元化。

纵向发展,就是将自己的服务和客户重新桥接,在客户的新应用中占得主导地位。要么要把你的收费站迁移,甚至比互联网企业更接近客户,你才能控制客户;要么,你要甄别那些互联网企业,能够使用足够的手段,抽取它更大的租金,凭什么P2P用户也按月租收费啊——这是纵向一体化。

但是,不管是哪个维度来说,都应该是“客户为王”,一种是拓展新的客户,一种是更加接近、掌控客户。至于E,H,A,N,Z所鼓吹的电信设备云化之类,充其量只能是降低成本之举,对自己也是七伤拳,改变不了行业前景,只能改变互相之间的份额分配。

走哪条路是正确的?还是两条路都去走?这是个问题。

浅见认为,这是重大的转型,是战略模型,既要考虑运营商的“能力模型”,更要考虑,目标市场的“能力需求模型”,二者匹配度越高,那么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匹配度都不算很高的话,则需要运营商、设备商、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人,能够“二次创业”,以自己和人力优势,开拓全新的市场;如果能力不够、二次创业的战略也没有,还可以做个财务投资者,在这些行业里广泛下注,该收购的收购,收购不了的尽量收购其对手——这是为未来布子,或许将来也能捞到点油水……如果,这3个方向都不选,那么,打开电视慢慢看《夕阳红》吧。

因此,在决定走哪条路、怎么走之前,更重要的是,先判断自己的能力模型和目标市场的能力模型,二者是否匹配。
时间:  2011-6-2 21:39
作者: ZTEDGER     标题: 1.5 大船的航线

全球主流的运营商,不到50家,还在不断的兼并当中,这50家无疑都是所谓的大船,相应的6大设备商也是大船里。大船要转型,需要有大船的路线图和特殊的选择逻辑。
就比如思科,以前是最擅长收购的企业,而且很多消耗的很好,但是最近收购效果却开始下降了,比如亚特兰大、WebEX都不算成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第一,对于思科而言,这些部分总的来说,与其核心竞争力有些偏离;第二,目标市场还是比较小,补足有余,转型不足。

因此,我们结合前面所谈的,可以看到,除了前面所谈,电信业需要知道目标市场和现有能力模型的匹配之外,还要考虑很多因素——特别是目标市场规模问题、核心竞争力延伸问题,等等,不再细述。这部分,我们核心还是来探讨未来的市场机会。

在各种可以预见的市场当中,看得见的大池塘就是两个:第一,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注意,是应用),这个市场,最终对应的接入客户端可能在100亿这个级别,目前的PC行业在10亿这个级别;第二,就是成为多元化运营商,核心就是依据云计算。

      作为一个大船,如果这个时候,在大的方向上不能看清楚方向,是很难真正解决盲目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的。比如,12580等电话导航市场重要不重要?毕竟在电话订酒店市场也排名前几啊!但是,和携程比呢,那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比如,IPTV市场有没有价值?有,但是,与优库、土豆、奇艺这些直接做视频的企业比呢,实在是很难超过这个市场规模;三网融合应该不应该?应该,但是,这在欧美本来就是伪问题,就算真解决了,也不过在一湖水里再多注入几洗脚盆水而已,没什么太大的空间;至于3G,4G什么的,还是修高速的路子,基本可以这样断言,4G之后再无它G,以后技术不会停止,但是这种代际划分的逻辑肯定就要停止了。

(待续,希望能每天1000~2000字写完;不知道该放在设备版,还是运营商版,各占三分之一吧,其它内容会是IT和互联网的内容)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2 21:43 编辑 ]
时间:  2011-6-2 22:23
作者: tily2009

嗯,这个一定要看,一定要学习
时间:  2011-6-2 23:18
作者: ireijjhhjhut

lz威武,搬个板凳慢慢看
时间:  2011-6-2 23:35
作者: 微笑教练

说的不错   继续啊
时间:  2011-6-2 23:47
作者: archewizard


时间:  2011-6-3 06:40
作者: nothing.521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别的不清楚,不过微软的办公软件许多都有WEB版了。也挺好用。
时间:  2011-6-3 08:05
作者: tanzhizhe

值得期待
时间:  2011-6-3 08:30
作者: 太阳中微子

支持原创,写的好
时间:  2011-6-3 09:25
作者: 绿水青山云雾绕

先顶再看
时间:  2011-6-3 09:58
作者: STEPPENWOLF

每提到云,心中不免一丝寒意,虽然技术发展的步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车轮总是不停前行,但云的到来是那么的猛烈和突然,不知浮云过后,几家欢喜,几家忧愁?亦不知,几家称王,几家凋零?大洗牌的时代,胜者通吃的时代,再无夹缝可以给弱者一生存之隙。可为一叹!
时间:  2011-6-3 10:26
作者: 千花岛

不是浮云,是积雨云
时间:  2011-6-3 10:58
作者: 五年阳光

继续
时间:  2011-6-3 11:29
作者: lcsong

求教育求教育
时间:  2011-6-3 12:23
作者: ZTEDGER     标题:

因此,电信业要有一种紧迫感,目前已经到了要转型的时候了!这就是大明王朝的中期,北部的鞑靼或者说突厥与蒙古的后裔风险已经消除;东北的通古斯人和金的后裔还是顺民,西部的大食和帖木儿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西南的天竺、东部的倭人暂时不足为惧……但是,你可知,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在达伽玛之后到来?你可知葡萄牙人和尼德兰人已经先后达到了马六甲?
     现在转型,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如果像中移动、沃达丰一样,满足于郑和大宝船一样的远航,只是带回几头长颈鹿,而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迟早会被别人打到门口——很多事情,不是躲就能躲的开的,世界就这么大。

      大船转型,已经很晚,但是还没有晚到鸦片战争,目前丢失的依然是朝觐国,但是,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澳门”已经早早租借出去,等死,还是找死,系于全行业。

     但是,曾经强盛如大明,不可能选择交趾、爪哇就能取得重大变革,因此大船转型,必须有大战略和大视野,真正面向更广阔的还有,无论是深邃的蓝海,如移动互联网——那里通向美洲大陆,是新市场,还是已经竞争激烈的云计算红海——那里是扼守东西方——或者说是IT和通信的交界点。

     大船转型,这是对于全球电信业的共同挑战。
时间:  2011-6-3 12:25
作者: ZTEDGER     标题: 1.6 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 1 整固南洋

那么,以中国运营商为例,出海的空间在哪里?浅见认为,要开辟三条航道。

      第一条航道,是“整固南洋”。对传统的电信业务占据优势的市场,能够实现有效的扩张。何谓“南洋”?我们对比欧美电信运营商的收入,特别是BT、AT&T之类有大量固网资源的企业,以及建设WiMAX,LTE的运营商,其收入三成、甚至更高比重来自企业和政府用户;但是,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用户的收入占比还太低。

当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方面,中国企业、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因此,没有实现很好的信息化,当然也包括电信消费水平低;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运营商本身的“慵懒”,在中国电信运营商,宁可打价格战,也不愿深入市场,拓展企业市场,真正提供B2B的整体解决方案。比如,邮箱解决方案,集团电话的升级版统一通讯,域名、文档、CDN等等综合解决方案……

这些市场当然拓展难度更大,但是,这毕竟是运营商所擅长的模式,比互联网企业、IT企业有自身的资源优势。但是,运营商自己的市场机制甚差,没有动力、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整体解决方案去拓展这些市场,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运营商,必须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也就是有大量的产业链资源,可以通过集采、招标,由其它设备商和业务提供商来帮助解决整合解决方案。比如,神州泰跃,虽然从金石突击入股到包装上市,都问题重重,但是借助飞信与腾讯对抗的大思路没有错,移动自己搞不定的东西外包出去也没错;SP虽然历史上问题重重,但是,梦网曾经的历史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借助SP&CP发展增值业务的思路也是正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问题、透明度问题,而不是合作模式的问题。

这条半新的航线,也需要继续发展传统的优势,而且要更进一步,需要整合资源,运营商必须要做好整合者的角色。

比如,全球目前都是探讨NBN的建设,无论是澳洲,欧洲,还是北美,南美,政府宽带网络建设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中国的无线城市也有相似处,这块业务必然是要包给运营商,这可能是10%~20%的增量市场;政府消费要占到GDP的17%左右,未来的政府采购,肯定要大量减少传统的基建项目,而是要结构化转向更多的信息化产品,以提高效率。主要问题,就是要运营商、设备商、政府信息化部门和管理软件厂商一道,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再如,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低,但是,自建IT系统成本过高,建设的不好还会大大减低运营效率,而依靠用友伟库、金蝶友商之类,又不够完整、健壮。这个时候,由电信设备商提供IT资源托管,在网络健壮性上有足够保证,还能进一步降低费用。比如,报表为核心的会计业务、CRM为核心的关系管理等,都可能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托管服务器,这是一个2000万中小企业用户的大生意,但是,细分程度较高,因此需要招标、开发多个版本。这种情况下,一些有研发能力的团队,就可以租用运营商的资源、渠道来创业,而无需和管理软件厂商一样建立全国性渠道,那很难成功。

实质上,这是一种传统业务的云化,打破政府信息化壁垒,是积德的事情,可以慢慢来,比如做一个房产价格的统计、分析、监控网络,资源在手,会比中房信差?做一个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库,可以验证各种证书,辅助找工作等事宜,会比51Job差?电信业的的一些企业,资源是有优势的,差的是推动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机制。

抛砖引玉。

因此,第一种思路,究其实还是一种在固有优势基础上的扩张,关键是要解决业务模式、解决激励机制和资源整合的问题,这种方式下,运营商要舍得让利,甚至只要保本经营即可,要给大量团队创业的机会,激发市场热情,运营商可以以资源入股参与其中。苹果、亚马逊等企业,短期难以在企业级市场大有作为,这也存在一个时间窗。

这里没有详细的解决方案,但是,对比美国大量的ADP公司,EDA公司,应该相信市场上巨大的,路径是存在的,当然不能像当初坐地收钱那么容易。以前有SP,CP,将来就应该有AP(Application Provider),EP(ERP Provider)等等,运营商是目前为止提供平台大集中的合适载体。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3 12:33 编辑 ]
时间:  2011-6-3 12:48
作者: archewizard

写的不错
时间:  2011-6-3 13:13
作者: ZTEDGER     标题: 1.7、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2 拓宽红海

更大的世界,需要西进。

所谓的云计算,其最切实的市场,最正宗的起源还是来自于IT业,IBM呼号之下,应着云集。也就是说,IT业的老巨头们,像是掌控伊斯坦布尔和红海的阿拉伯人,它们在云计算到来之前是IT业的霸主,但是主要是制造业为主;新的IT霸主,如亚马逊,Google,却是刚刚崛起的伊比利亚和尼德兰低地,大家都说的是云,但是,在运营商的世界里,IBM,HP,Dell,EMC无疑距离更近。

那么,对于电信运营商这个大明王朝来说,最好的出路,是与IT巨头们结盟,成为名副其实的IT运营商——包括存储运营商、服务器运营商。这是一种硬件面向硬件的拓展,业务模式上更为接近;同时,老巨头们也面临着新贵们的冲击,需要寻找到新的根据地。当前,IBM、Amazon争夺数据中心的话语权,就如同奥斯曼与西班牙争夺摩洛哥。

比如,要想成为存储运营商,就必须要IT硬件厂商结盟。但是,IT硬件厂商当中,比如存储类厂商,内心里是矛盾的:如果为运营商建立IDC,或者叫“存储网”,必然会成为“公有云”的基础设施;但是,它们毕竟很多客户来自于B2B市场,希望得到更多的企业级客户,为其建立“私有云”,那么,如果为运营商建设太强的私有云,就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这个时候,要看到大局,解决之道在电信业。第一,无论是运营商,电信设备商,还是IT设备商,都要意识到,它们的新对手,将来自新IT业、互联网业。亚马逊、谷歌都是新型的运营商,它们甚至将自己建设庞大的IDC,自己开发存储产品,最终与所有的传统势力对抗,最终可能对现有的行业殖民。第二,留给老王朝的时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市场会迅速被挤压,是不我待。

面对这种威胁,传统的实力联合起来,才是上策,也就是说大明王朝,必须选择与阿拉伯人的联合,共同实现这一转型。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主要是采购电信设备,IT设备采购并不多,IT设备就如同红海一样狭窄。对于IT设备商来说,运营商也不是多么重要的客户。但是,现实的情况表明,目前必须二者联手,运营商更多的采购IT设备,特别是服务器、存储设备,成为存储运营商、计算运营商,从而具备一种能力,99%的中小企业无需自己建设IT设施,而是可以租用电信运营商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来实现信息化提升。

这种联合,将给运营商开辟第二战场,从信息传送市场,扩展到信息存储和计算市场;这种联合,对IBM,HP而已是一种市场置换,既损失部分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将其转化到运营商市场,但是大的企业用户依然得以保留,却能更好的阻挡新兴帝国的入侵;对于电信设备商而言,一方面,也可以介入IT设备市场,获得新的增长空间,一方面,也避免了自己去拓展千万家中小企业的困难——这并非它们所长,失败概率很高。

必须申明的一点是:笔者非常佩服Amazon和Google等创新企业,无意贬低新势力。只是,如果站在电信业的基础上,必须选择与之对抗的话,必须意识到这些对手的可怕,绝非早年草原帝国那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是会彻底打败对手,并殖民。如果把亚马逊和谷歌比作早期崛起的西班牙、荷兰的话,未来互联网行业,也许有英国、美国这样的巨头也未可知——比如Fackbook,可能是更强大的英国,它已经渗透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了!

拓宽红海,电信运营商与IT设备、电信设备一道转型,这是非常值得拓展的第二航线,这需要一个类似ITU,GSMA的组织来共同协调,仅仅靠NGMN一样的局部组织已经不够了。中兴、华为、思科和爱立信等,也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系于运营商,这一点上,HP、Dell因为没有IBM那么大的腾挪空间,危机感应该是更强的,WebOS之类市场,非它们所长,恐怕行业最需要的是凝聚共识。

如果新对手和魔都一样强大,现在中土需要的就是一个凝聚各方力量的刚多王。单个运营商就算有种种不堪,也只能由运营商面为其难而上,中兴、华为这样的狐狼和土狼,随时都是等待驱遣的对象。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3 13:19 编辑 ]
时间:  2011-6-3 14:04
作者: fullmeshsx

云计算会深刻改变未来的  IT 消费行为。
而中国的云计算产业目前都在copy 国外的模式,行业发展还处于混沌状态。 中国的信息技术落后发达国家, 中国缺乏成熟的信任体制, 必然, 中国的云计算产品照搬国外模式, 必然难以成功。
作为已转行进入云计算领域的我来说,甘苦自知。 但作者的大作, 那是一定要冒泡来顶的。
时间:  2011-6-3 14:25
作者: ZTEDGER     标题: 1.8、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3 美洲大陆

最大的蓝海,依然是未知的世界,它们可能是未发现的美洲大陆。

     如果说Google、FaceBook、Twiiter、Groupon已经朝着这个大陆开辟了短短的航程的话,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个航程距离那个大陆有多远,也许已经到达了海地?也许是误的风暴角?也许距离那里还很遥远。

     不过,方向是明确的:向西!

     传统的IT和电信业,总体而言追求的是一种思路,即通过技术提高效率,是以B2B为核心的,无非通过后面这个B,面向客户更快的提供产品和服务,我们不妨将其定义为“向东”的方向。

但是,未来,大的趋势,可能是要严重压缩产业链长度的,特别是多个B2B产业链将被压缩到尽可能短,直到2~3级,由一个核心企业面向所有最终客户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应用,而这个核心企业周围的很多B2B企业,不过是部件厂商,是卫星企业(对此,曾在其它地方进行详细论述,不再展开,核心是想表述,这是一种产业链变革,以压缩产业链总成本为必然趋势,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TCO)——这才是所谓的“向西”。

互联网企业也好,移动互联网企业也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们是“向西”的,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更低的成本,更小的市场障碍,因此,大量替代的是传统产业市场,而不都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比如网络招标、网络订票、网游、网络社交等,看似是新市场,其实是老市场,只有搜索、网络数据库等是传统产业所不具备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整个电信业而言,其实,这是一个全新的路径,这条行业的路线图完全是未知的,也是这些“传统企业”所不擅长的。这种情况下,企业去拓展这些全新的市场,连转型都说不上,是再造,是二次创业!

这是现有的电信企业DNA所不支持的。

比如,作为先知先觉,Cisco其实是最早想转型互联网的。10年前高达5500亿美金的估值,岂是今天3000亿美金的苹果可比的?也正是因为自己曾经是上一代互联网泡沫的卖水人,Cisco深知自己要从传统设备转向应用,但是,走着走着,就又回到了老路上。统一通信本来是一个好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但是,最终却成为了Avaya的对手,这是一种企业发展的惯性,超越自身固有成功模式,其实是最难的事情。

比如,作为一个曾经革命成功的诺基亚,在面临互联网的时候,早早就进行了布局,但是,终究是因为对制造业的依赖太深,没有早早的开放塞班,也没有早早开始收购一个新的Web型操作系统,更没有想给自己革命,终究落得被人革命的地步。如今,去牵手微软,完全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让人唏嘘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比如,作为第一代互联网的成功者Aol和Yahoo,也不能完成转型,前者目前“高达”10亿美金的市值,已经不足当初的1%,而后者,居然被曾经入股收购的阿里巴巴牵着鼻子走,且不论商业道德如何。当初,阿里虚假宣传收购Yahoo中国的时候,何曾想,最终一语成谶,最终连Yahoo集团也可能最终被反向收购呢?

就其实,互联网行业,是彻彻底底的快公司,快速的崛起,让身边的巨头来不及模仿,自己就已经成为可以抗衡的巨头,甚至变得更强,这让传统巨头们看着KPI进行考核,看着年报进行改进的方式大大落伍。而且,由于企业的DNA和业务模式完全不同,导致模仿都难以模仿。

比如,微软在XBOX和Live上各投入数十亿上百亿美金,最终,曾经不被看好的XBOX已经可以宣称自己就是第一了,但是,Live还Bing着,前途未卜。皆因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基因不同,互联网内部也是黑帮林立,错综复杂,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正因如此,无论是运营商喜欢呼号移动互联网也好,还是中兴华为爱立信等怎么说投身互联网也好,其成功概率都会很低,甚至是浪费感情,唯一能确定的是,ARM、Nvida、Marvell这些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取聪明的举措:借力。

第一,VC和PE,特别是敢于投资那些Start Up公司,对运营商来说,这需要成立独立的投资公司,可以资金入股,也可以设备入股,不要追求短期回报,也不要涉足对方的管理,虽然广种薄收,但是确实可以“跟投”以降低风险。

第二,建立自己的GWF,特别是“业务感知能力”,也就是多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定价,将高速公路分为不同的车道,这需要在技术上有很大的革新。换言之,互联网就是植入电信的特洛伊木马,反过来,也应该反向植入,真正有制衡对方的手段,最终实现利益分成。

因此,美洲大陆虽然可能是美丽新世界,但是,也必须意识到,直线跨越是很难的,但是,通过借船出海,依然存在这种可能性,这需要新的视野、手段和坚持。反之,类似MM和Ophone等方式,却如同东施效颦,完全不符合自身的长处,以为有钱人就可以学好京戏,长的漂亮就能获得好莱坞小金人——自大的背后往往是无知(待续,周末再更新吧)。
时间:  2011-6-3 15:06
作者: hitjuxia

学习,强帖留名。。
时间:  2011-6-3 15:10
作者: guagua05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感慨与楼主的博学,除了仰望之外,楼主也透露下怎么做到写出这些“真知灼见”的,以供后辈学习?
时间:  2011-6-3 15:54
作者: 酷酷的鱼

这算是第一个猜想还是第八个?感觉初行文和后面的好像出现跳跃了
时间:  2011-6-3 16:13
作者: Jacob_12     标题: 此帖可作为C114的镇山之帖了

写的简直太好了,我有很多想法和感触,无奈水平不够,说不出来

楼主句句说到我的心坎里面

以后要常来顶这个
时间:  2011-6-3 16:19
作者: 长乐未央

原帖由 Jacob_12 于 2011-6-3 16:13 发表
写的简直太好了,我有很多想法和感触,无奈水平不够,说不出来

楼主句句说到我的心坎里面

以后要常来顶这个


即“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呵呵。
时间:  2011-6-3 17:54
作者: linuxyuliu

期待楼主更新
时间:  2011-6-3 19:20
作者: yangwuow

xuexi
时间:  2011-6-3 21:37
作者: mapsunning

楼主视野开阔,长袖善舞,高瞻远瞩。。。
好久没有写东西,赞美的词都想不出了,呵呵
学习!
时间:  2011-6-3 21:46
作者: teleinfor

顶礼膜拜啊,楼主的视野和接触面须仰视才见。文笔才气俱佳,虽一家之言,但灼灼见解非一般人能够领悟和思考。看来楼主从业领域应该是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时间:  2011-6-3 22:10
作者: zkr158598

我现在被搞得是云里雾里、分不清方向。
时间:  2011-6-3 22:21
作者: winlain

不得不冒泡顶一顶!期待后续!
时间:  2011-6-3 22:49
作者: 电信人家


时间:  2011-6-3 22:57
作者: fushsh

这个得留个脚印慢慢看。
时间:  2011-6-4 01:42
作者: sensilo

ZTEdger,高人
时间:  2011-6-4 04:24
作者: liuqx

写得很好,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厂家通过云计算又可以重新洗牌了。
时间:  2011-6-4 06:56
作者: 设计院新丁

好文章,期待楼主更新……
时间:  2011-6-4 07:37
作者: lilianhit1

技术贴
时间:  2011-6-4 08:05
作者: seucag

好贴,留名学习!
时间:  2011-6-4 09:13
作者: 南极yc

支持楼主,认真学习下
时间:  2011-6-4 10:53
作者: carda

ing
时间:  2011-6-4 11:16
作者: moody

LZ高屋建瓴,有深度...
时间:  2011-6-4 12:03
作者: sensilo

ZTEDGER高屋建瓴,佩服佩服!
能否再遇见一下未来电信设备厂商的走势
时间:  2011-6-4 13:10
作者: ZTEDGER     标题: 1.9 百川东流终归海

新的电信海图有三种路线,看起来,哪一条都不那么好走,为何?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个发展周期,当一个行业走向成熟之后,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白热化,市场格局整合化,行业人才低端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曾经的铁路行业,被看作19世纪末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不但股票一飞冲天,行业更是吸引了顶级的人才;曾经的PC行业也是天之骄子云集之地,DEC、王安、康柏……隐隐还在大脑记忆的某个区间里闪现,但是……人活得太久了,能记住的这些已经不复当年之繁华了。

为什么那么多的产业,即便发现自己所在的行业已经式微,意图转型也未能成功呢?比如康柏,为什么没有成为Dell,更没有成为IBM呢?大势如洪,覆巢之下,转型的难度可想而知,很大程度是成功者的路径依赖所致。

也因为如此,识别大势,顺乎大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中兴就企业而言,何曾有多少卓越之处,但是顺势而为也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爱立信何曾不是行业潮流的引领者,洞察世事的股东背景更是其他企业所不及,但是,又怎么能逆势而为?当前,也必须要大肆投资到美国,准备更大的转型了……

“云”深不知处。

云的背后,究其实隐藏的是何种产业趋势呢?浅见认为,核心无非是一点:在地球村,供给过剩时代的来临。此话怎讲?说来话长,需要间断节说。

前人类数十万年的历史,人类一直受困于供给不足,人类寿命长期徘徊在30岁上下,衣食住行都是不足的,就是明证。但是,如今,大多数的人类基本需求都得以满足,更多的需求,已经超过了自然人本身所需,在大多数的产品市场当中,都存在着严重的供给过剩,这是一个宏观的大背景,影响极其深刻,核心影响也体现在对各个产业的模式的影响上(很多穷人消费不起是另一个维度,但是这不意味着市场不具备供给能力)。

有三个影响极其重要:

        成熟市场,由于供给过剩,消费者有核心定价权,大多数产品都必然是成本竞争。比如沃尔玛,保持5个点的毛利,几乎战胜了美国所有其它同类竞争对手,它本质是一家出色的IT企业,效率极高,成本极低——比如,大量从中国采购,与利丰这样的贸易公司完美对接,员工拿最低工资……等等。

但是,即便是沃尔玛,已经连续2年单店收益下降了,为什么?美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还需要继续降低成本。因此,大量的Penny shop在细分市场上依然会威胁到沃尔玛,网上销售更是对其造成威胁,换言之,沃尔玛最大的对手,已经不是普马特、梅西之类,而是亚马逊——一家成本更低的IT企业。

        成熟市场,虽然供给过剩,消费者在多数地方有定价权,但是能够“洗脑”的商品例外。在消费者的“购买理性能力”之内,价格就是最终的核心;但是,这忽略了人的二元性,人同时还是感性的,所以,这时候最聪明的商家,实际上没有去进行价格竞争,而是对受众进行洗脑,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实体产品+感觉中的产品(即所谓体验经济)”——所有这类产品只有一个名字“奢侈品”。苹果是一家经营人们大脑,远胜于其创新能力的公司,iPhone/IPAD当然有创新,但是你要是以为Amoled,元太触摸屏,HTC SENCE,arm 处理器和苹果有多大关系的话,只能说你不是做IT的。

苹果的手段和LV,爱马仕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行业不同。但是,从商业角度说,真正能获得暴利的产业,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洗脑”能力。因为“感觉”是无价的,取决于购买者自己对自己的股价,取决于自己的钱包,这和沃尔玛的价格标签迥然不同。

        新市场、或者说蓝海的本质只有两种,要么开拓全新的人类需求,比如,大脑移植,太空移民,或者全新的商业模式,改变原有的规则,而后者更为普遍。比如,云计算也好,云存储也好,并不是创造新的人类需求,而是通过新的工具,改变原有的商业规则,占领其它传统行业的市场。换言之,云计算越发展,其对应的传统行业市场规模损伤越大——二者是彻底的竞争关系,替代关系。比如,运营商这些年的Capex占总投资的比重越来越低,这不也正意味着设备商的蛋糕越来越少吗?

假如将来设备云化,这种成本无疑会更低,设备商的蛋糕会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就是设备商的收入;消费者的成本,正式运营商的收入啊……技术发展的悲剧,就在于,它有着深深的弑父情结。

也正因如此,未来成功的企业只能有四类:
(1)        创造全新的需求,比如维珍公司的太空游,说不定可以成功,或者钍取代钚和铀的商用等
(2)        超低成本和超过效率企业,比如沃尔玛、ZARA类企业
(3)        改变传统市场游戏规则,干掉“前辈”,比如亚马逊
(4)        改变消费者大脑,让你卖了自己还帮人数钱,比如苹果(征途类游戏算半个)

百川东流终归海,对于电信行业来说“云”,究其实是2、3类的交集,一方面会大大降低IT成本,激活沉睡的资产,另一方面,注定有些企业因此会被干掉。传统运营商吗?传统设备商吗?拭目以待!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4 14:28 编辑 ]
时间:  2011-6-4 13:18
作者: 道家书生

写得非常地好,C114的讲解非常好。
时间:  2011-6-4 13:23
作者: Sunson2010     标题: 又是神马浮云

感觉云马上要开拓一片新的领域。
      信息计算能力(代表形象,CPU/服务器)
        信息存储能力(代表形象,硬盘/阵列)
        信息传送能力(代表形象,基站/光纤)
        信息整合能力(代表形象,Windows/iOS)
        信息加工能力(代表形象,ERP/Office)
        信息消费能力(代表形象,互联网/AppStore)
但还是继承这六种能力。
【神马浮云,神马浮云,神马浮云】
时间:  2011-6-4 14:19
作者: ZTEDGER     标题: 1.10 电信业云应用的7个微观机会

前面都是谈的战略方向,谈的逻辑,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而微的行动上。我们前面谈到了电信业云应用的3条航线,以及2个本质——降成本、改规则,所以,我们将就此进一步延伸,分析一些例子,来看看到底怎么应用。

其实相关应用会很多,我们只是尝试去探讨下,浅尝辄止。

(1)        南海航线-成本维度:xPool,从设备本身降成本
无论是中国移动主推的C-RAN,就是一种Pool,复合设备大集中的趋势;LTE本身的网络结构精简,虽然不是大集中,但是也是一种压缩,本身都是一种成本进一步压缩的思路,这也是本人一直不看好LTE的原因。这里所说的“看好”是指的对行业,而不是对最终消费者,因为成本降低,产品同质化,最终必然会伤及行业自身。

当然,诸如CRAN更多的是降低OpeX,那么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利益趋同,还不算是很坏的创新;如果将来的创新,只对运营商有利的话,设备商本身必受其害,并将损害运营商的利益。比如,Fttx降价之快,最终已经导致全球Fttx市场只能有2~3家企业能生存,华为目前是最强的,阿郎和中兴各占GPON,EPON一翼,其它将来的趋势都是打酱油的,但是即便是这3家未来也难赚钱。

总的说,凡是设备成本较大的模块,都可以通过设备云化,实现更大的集中,这必将最终伤害到整个行业,却是追随者愿意采取的策略,可以抢占地盘。

(2)        南海航线-成本维度:xWindows,从维护Opex降成本
中国运营商的特点,人多,中国设备商的特点,可以随时为运营商服务的人多;欧美优秀运营商的特点,怕人多,欧美设备商的特点,为运营商服务的人不多。

为什么,因为,一方面中国的设备稳定性较差,人力成本低,可以随时扑上去。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运营商”的主要成本还是“运营”,而运营主要分为“客户运营”和“设备运营”,其中客户运营才是核心竞争力,设备运营,大多数都是要外包的——这也是爱立信服务收入占比三成以上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块Opex成本很大,所以,从成本角度市场机会也就在于此。比如多种设备的统一网管;比如,大多数的故障远程维护;比如SDP的云化;比如所有管理面板最终集中到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上,虚拟、可视、部件化,或者说是xWindows化。如果有了一个xWindows界面或其他GNU式开放平台,不同设备商的设备也将被最大程度上统一管理,人力解决的结果是,设备商的订单减少,运营商的维护人员减少。但是,无疑,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3)        红海航线-成本维度:xServer Cloud
有过IT服务器维护经验的人一定会有一个体验,有些服务器真TMD的烦,而且真是贵啊。一个企业内,放一个Apache吧,很多人不会维护,放个MS的Web服务器吧,难用的要死;放个麦咖啡吧,很贵,装个ISA吧,真是费尽讨苦头;装Lotus吧,很多需要二次开发,装Exchange吧,以前超爱感染病毒,iMAIL之类,用户一多就废了……

所以,对于99%的中小企业,以及80%的非IT、电信、军工等普通大型企业,恐怕都不需要庞大的IT部门,不需要一大堆的服务器。比如,很多企业都需要一个文档服务器,但是有几个人用微软的Share Ponit呢?反倒是放了一大堆污七八糟的服务器。

所以,运营商完全可能成为Servers运营商,数据计算能力运营商;这需要为客户建立一揽子的服务,比如出租计算能力本身;Web服务器托管;安全文档服务器;分布式的邮件服务器等。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企业,比如本身就是电信企业,IT企业,或者洛克希德-马丁那样拥有2,3万程序员的隐形软件公司,是例外,但是这里企业其实不多,它们需要私有云。

(4)        红海航线-规则再造维度:xSpace Cloud
与服务器相似的市场机会是存储,逻辑相似,不再赘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绝不是网盘之类的小玩意,最终需要一个客户端的OS,通过本地化缓冲加强存取效率的同时,也是为了真正可管理、好使用;而且,面对企业级用户,也应该有一个服务器版本。企业内部的身份认证,需要ACL之类的机制,数据管理也需要Notes类似的门户+Active Directory之类的管理机制处理,也就是说,企业把存储、计算都放在云中心都可以,但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特别是身份管理和目录管理应该放在企业内——技术了解不深,抛砖引玉。

(5)        红海航线-规则再造维度:xApp Cloud
App应用,最早的规模应用是Saleforce,但是ZOHO,Docs之类本质是也是一样的,换言之,国外企业购买的软件支出当中,Windows、Office占比也非常高,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但是中国比较例外了,盗版率太高。那么,不算这部分的话,企业软件开支还主要包括数据库、ERP、OA等常用的软件,是需要较大成本的。

其他行业类软件不一而足,很多用户量很少,需要大量定制,则不宜用云解决;凡是用户量很大的,不需要大量定制的,理论上通过云都可以降低成本。因此,Windows,Office,Database和ERP/OA成为被云替代的4大核心目标对象,其中Windows和大型Database、复杂ERP比较难,其它几项理论上都是可能的。

当然,从App Store对应的消费类软件,音乐、视频、游戏等本来就没有障碍,云将成为主流应用,所有非云软件恐怕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6)        红海航线-成本维度:eGov  Cloud
其实,很难说这是属于红海战线的,这取决于分类。

这是因为成本本身有两种算法,一种是按价格计算的,云的红海航线主要是要将IT业升级,电信必须介入到IT行业;另一种算法还在于,效率!因为政府的效率是最低的,而且不像企业有那么强的利润导向,所以,政府已经成为全球多个国家效率的瓶颈,电子化、公开化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而云则是重要的技术推手。比如全国人民居然几百万身份证重号,这是多么反生产力啊。

当然,这种改革,必须结合体制内改革,但是大趋势如此,运营商作为更具可信度、可管理的角色,是最可能参与其中的。eGov,可以从ADP等数据计算开始,比如全新的PPI、CPI等采集,这些技术上完全没有难点,政治正确,缺的是导入利益机制,从一个开明的地方政府开始完全可以做大。

(7)        美洲航线-产业创造维度:SNS Cloud
前面都是抛砖引玉,谈了些能见度之内的机会。

全新行业的创造,需要有赖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比如FaceBook,确实具有很大的创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虚拟社交确实可以借此大大提高效率,按照六度空间理论可以将地球变为一个地球村。也许,技术上没那么可怕,但是,模式上确实具有很大的空间。

在2002年,第一次使用Blogger的时候,写了一篇短短的小文,认为SNS确实会极大程度上改变这个社会,会衍生出很多市场机会:比如,社交网络只是其一;再入社会化管理;再入,团购等等。

到现在,SNS还在一个狭隘的范畴内发展,换言之,社会化网络,其实就是在网络上重塑这个社会,重构这个社会,它需要进化。目前,无论是Twiiter,还是Facebook,Groupon还是高度松散的,信息效率非常低下,缺少智能,缺少实体社会里的结构化。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兼备社会结构的复杂结构,同时具备很高的网络效率——这样的话,整个社会生产力才能快速提升——云,提供了这种技术上的可能性,新大陆,在于社会化软件。

比如,虚名制,本身几年前就开始探讨,但是真的是可以去探索的一个市场,甚至应该是政府采购的;记得几年前Live曾经想结盟OpenSocial,FriendFinder等搞一个类似的东西,最终夭折了,所以利益无关者的运营商、政府等组织是最可行的。此次,个税方案征集了20多万提案,如果有好的社会化软件,可能会将其提高100倍。远景,后话。

想象力没有边界,技术创造了实现它的可能,缺的是企业家精神和机遇。     

(时间有限,没有专门组织文字的时间;能力有限,很多知识未必精确。围绕云计算-电信业转型的一些话题暂时先到这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章节,后面还会涉及到云计算内容;将从属于其它主题。如果说云代表未来,下一章内容将围绕电信业的现状展开)
时间:  2011-6-4 15:15
作者: lango

云是有国界的,只有政府才能虚拟社会,任何云到发展到一定级别时,背后统统都是国家的影子。

运行商只要做好管道就行了,IT业电信业不都是这几家在做?

实在觉得不行,联合提高管道费不就行了?管道的不可替代性远远超过一切云里的其它一切产业吧
时间:  2011-6-4 16:06
作者: 一个烟圈

楼主是高人!
时间:  2011-6-4 19:16
作者: dusty

原帖由 lango 于 2011-6-4 15:15 发表
云是有国界的,只有政府才能虚拟社会,任何云到发展到一定级别时,背后统统都是国家的影子。

运行商只要做好管道就行了,IT业电信业不都是这几家在做?

实在觉得不行,联合提高管道费不就行了?管道的不可替代 ...

运营商可以靠提高管道收费保命,可设备商就没有得到订单的机会了....
时间:  2011-6-4 20:19
作者: guotaifu

值得期待,又一个巨星升起。
时间:  2011-6-4 20:47
作者: shuoaa

顶楼主,是高人啊
时间:  2011-6-4 22:04
作者: 丁丁猫

写得不错,期待续集!
时间:  2011-6-4 22:24
作者: xiaoqiangkx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数据交换中心是主流,这点华为和思科可没有竞争力啊
时间:  2011-6-5 04:25
作者: 朗月清秋

无论云如何发展,也就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无论谁也别想独占。不同的只是改变了竞争的领域和竞争的模式。

至于哪些企业才能成功,取决于你对成功的定义。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律就是:无论哪个行当,财富总是不断集中到少数人或者人的集团手中,最终产生导致系统的崩溃的革命,重新开始群雄逐鹿的游戏。
时间:  2011-6-5 08:36
作者: +3key

占位学习
时间:  2011-6-5 09:29
作者: 手握鼠标闯江湖

楼主
腹有诗书
文采斐然
入木三分
通俗易懂
高屋建瓴
虚怀若谷
实话实说
时间:  2011-6-5 09:30
作者: bigfox

高人,膜拜一下,留爪!
时间:  2011-6-5 11:14
作者: hotheart     标题: 谢谢楼主的分享!

希望楼主在结尾为我等CT行当混的前途未明的小兵,指点下迷津,我等是否可以转到云中?
时间:  2011-6-5 11:15
作者: like521

看样子是问题多多啊!
时间:  2011-6-5 12:45
作者: yshy

好文,分析的好深刻
时间:  2011-6-5 12:51
作者: diudiu339

真给力。此番家园行,绝对不虚此行啊。收获巨大,让人心头一震啊
时间:  2011-6-5 14:31
作者: 满汉全席

学习了
时间:  2011-6-5 15:38
作者: chaself

强帖留名
认真拜读完了
深为楼主折服
期待后续佳作
时间:  2011-6-5 15:47
作者: feiyes

学习,期待下文
时间:  2011-6-5 17:04
作者: xgonline

高手呀,体现的不仅仅是通信业,整个中国软件也差不多这样。
时间:  2011-6-5 17:54
作者: ZTEDGER     标题: 第二部分 正在发生的历史:全球电信业版图

第二部分  正在发生的历史:全球电信业版图

2.1  It is Crashed!
     怎么看待当今的全球电信业?这是一段正在过去的历史。

     但是,不妨从最新的一个新闻谈起,这个新闻并非来自电信业,却将会波及到未来的电信业:微软与Nvida签署了一项毒丸式协议,让Nvidia避免别人的恶意收购,而且微软有优先收购权。

      这则新闻昭示了三层主要含义:

第一,Wintel联盟正式解体,而且是微软不得不放弃Intel,在微软历史上与Win3.1,win95,win2000具有并列价值的Win8将是一个真正的终点,真正具有革命性的Win8是微软的自我救赎,它将真正跨平台的操作系统;

第二,微软的决策,重新纳入了盖茨基因——这是销售之王巴尔默不具备的,从Skype到Nvidia,都具有鲜明的盖茨风格,盖茨也许不会复出了,但是微软在战略层面的安排,还没有人能超过盖茨,微软极其分散的股东结构,也决定了巴尔默难以轻易下台,但是不足三分之一的内部员工支持率,确实给巴尔默提出了巨大的难题;

第三,微软第一次将苹果作为真正的对手看待——这句话也许为众多果粉们所不齿,但是,客观的说,微软重视Google远胜于重视苹果,因为,苹果并没有威胁到微软的核心利益,你卖你的时尚品,我卖我的大路货。但是,当苹果的iOS从隐藏的iPOD里杀出来,杀奔iPHONE和iPAD的时候,微软急了!Windows的任何对手,都是实质性的对手,iOS比Chrome要积累深厚的多,而在ARM的立场趋于中立,Intel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甚至以能为苹果服务为荣的时候,而且苹果的A5也许将单独杀出市场的时候,笨重的微软急了,盖茨不能只是专心于抗艾滋病药物了,Nvidia是少数能出手的伙伴了。联手Nvidia是为了应对PC的失势,更怕的是,苹果对Nvidia的收购。

一言以蔽之,硬件、软件、互联网正在一体化,巨头们在完成横向一体化之后,纵向一体化是真正的、唯一的选择,而老微软所代表的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新微软是否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尚未可知。

这与电信有什么关系?

当然,关系密切。君不见,Oralce也收购了Sun,HP收购EDS,那个曾经的大牛股;IBM在就开始了“软化”,收购包括SPSS这样的“冷门行业软件”;爱立信舍不得卖那个亏损的意法半导体;北电死了,北电的专利却成为香饽饽……整个ICT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合并运动,这是一种“***”运动,一个个幽灵在上空徘徊,一面是成本的竞争,一面是新的、更大的垄断者的出现……

实际上,在电信产业,这种合并已经在上演。

比如,美国运营商市场,T-mobile很可能被AT&T合并,第三也是不牢靠的,而Sprint呢,几乎找不出任何理由这家公司能长久的生存下去,是的,没有任何理由——糟糕的战略,沉重的历史负担,无所作为的董事会,错误的技术路线,两大真正巨头的无情打压……它将被Verizon收购还是蜕化成一家二流的、利基市场补缺者呢?如果这2个变化产生,将成为电信业一种游戏规则的颠覆:传统的大国,至少有三家运营商,组成最稳定的市场结构,如果这一结构被打破,其影响极为深远,也就是说,一定在有“新型的运营商”在填补市场。比如,AppStore、Skype、Amazon等,其实都是另一种变形的运营商。如果Skype和Comcast深度合作,是否会创造新的格局?

再如,欧洲Big5国家的Big5运营商签署了设备共享协议——几年前的话,这还是互相竞争的“秘籍”,如今,却成为几方主动携手的动力;几年前,这还只是穷三代印度的专利,还是中国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但是,几年后,这也许将成为一种全球性必然结果。没错,运营商,如果能做到你死我活,那么,继续斗下去;如果不能,小心外来的对手,只能抱团御敌了。

狼,真的来了,只是在互相撕咬。

原有的格局被颠覆了,原有的产业链注定被Crashed。直到,一个国家内部的运营商数目足够少,少到竞争造成的损失,小于垄断得到的好处为止;直到,设备商数量继续缩小,以至于运营商不能继续压缩其数量为止;直到,自身行业转型成功,或者被外来力量消灭为止……没有中间态。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电信业高墙深沟,其安全系数要高于IT行业,更高于互联网行业,因此被侵袭的速度会慢很多。假如在互联网行业,我们预言Facebook和Bing联手,5年内在搜索领域干掉Google,也不一定奇怪,去看看Google那快速扩张但是本质僵尸一样的数据库吧,再看看Facebook的开放策略和对人的掌控吧。

时间,电信业有的财富是时间,IT业内斗暂时还没有全面波及过来;电信业的财富是历史,GSM才是历史上最赚钱的产品。但是,这是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时间终究过去。  

为什么曾经铁板一块的英国,盎格鲁-撒克逊和新教徒之地的EE选择了华为(华为征服的倒数第二个文明对应的市场,后述),为什么一项鄙夷大陆人的和黄选择了中兴,这是好事,maybe,这是坏事,It is doom——一朵彼岸花的开放,传递的或者只是死亡的声音。

在一本拙书中,笔者系统阐述了这种问题的原因,但是在IT业内亲见,仍觉得心惊肉跳。
时间:  2011-6-5 18:16
作者: dusty

原帖由 ZTEDGER 于 2011-6-5 17:54 发表
在一本拙书中,笔者系统阐述了这种问题的原因,但是在IT业内亲见,仍觉得心惊肉跳。


不知是哪本大作,好想拜读一下
时间:  2011-6-5 18:21
作者: fushsh

不得不再次顶一下。我已经从运营商的ICT离职。沉静下来思考一下,运营商的体制完全无法提供楼主所说的任何转型。做一个真正的ICT项目所有的条件都无法支撑,运营商的体制是国有企业,是运营的体制而不是一个完整企业的体制!相当认同楼主的建议,运营商应该从采购通讯设备向IT设备转,但如何转?支撑转的土壤没有,一切只能浮云了。运营商早晚也会和供销社,绵麻公司等垄断国企一样慢慢耗干。我现在离职后专心的做农业生产。种粮食。呵呵。。。今年的小麦不出意外涨价10个点没一点问题。玉米现在已经1.08元了,呵呵,历史高水平,并且还得涨。。。。现在只动体力不动脑力的虚渡的光阴过的真是快啊。非常钦佩楼主。在设备商可以战略研究,而我在运营商只能选择了逃离。另:我还会再来看下一篇的。呵呵

[ 本帖最后由 fushsh 于 2011-6-5 19:44 编辑 ]
时间:  2011-6-5 18:29
作者: dusty

唉,设备商可以研究战略,可这些战略的落实还是必须得由运营商来完成的
时间:  2011-6-5 19:35
作者: lango

原帖由 dusty 于 2011-6-4 19:16 发表

运营商可以靠提高管道收费保命,可设备商就没有得到订单的机会了....


我倒觉得国内企业的机会来了;

1,云时代,说到底就是更集中 和 更分散的问题
     说到集中,从国家利益讲,本国企业才能够集中;因此国外相应的企业需要由国内企业复制一份;
    (淘宝,百度,新浪,当当,京东,QQ等等都莫不如此,不光是国外企业不适应国内吧;
        难道真是我们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无比威猛?FaceBook从国家的角度讲,就不应该进国内,也不会进国内)

2,云时代,从技术角度讲并没有突飞猛进;但是设备市场的容量则是突飞猛进。
     凡是进步不快的技术 不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下吗?华为中兴的机会是更大了,不是更小了。
     无非以前可能重点做电信设备,将来可能重点做手机,交换机,路由器等互联网关系更密切的设备

3,云时代,运行商也就这么些,竞争一些时候,说不准这三家就联合了,到那时候全国人民总体的通讯费用(包括接入互联网的费用)很可能步步升高呢,毕竟人更加离不开了。就像电一样,难道涨到一块钱一度,你能不用吗?难道电力公司的日子比运行商难过吗?

所云时代,信息化对社会的进一步渗透;是行业的扩大,因此机会更多了。
时间:  2011-6-5 20:09
作者: dusty

原帖由 lango 于 2011-6-5 19:35 发表


我倒觉得国内企业的机会来了;

1,云时代,说到底就是更集中 和 更分散的问题
     说到集中,从国家利益讲,本国企业才能够集中;因此国外相应的企业需要由国内企业复制一份;
    (淘宝,百度,新浪,当 ...

我指的是在运营商没有成功转型为云服务商的情况下,所以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运营商和设备商还依然需要在一个战壕里精诚团结
时间:  2011-6-5 21:42
作者: dingde     标题:

一种无以言表的崇拜啊!期待能有所提高。
时间:  2011-6-5 21:58
作者: donggg

楼主罡罡的啊
时间:  2011-6-5 22:16
作者: 光速龟

想听听楼主对虚拟运营的看法,虚拟运营商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途径!
时间:  2011-6-6 01:15
作者: ljf10000     标题: 绝对的,镇站之贴

原帖由 Jacob_12 于 2011-6-3 16:13 发表
写的简直太好了,我有很多想法和感触,无奈水平不够,说不出来

楼主句句说到我的心坎里面

以后要常来顶这个


NB
时间:  2011-6-6 02:09
作者: archewizard

反之,类似MM和Ophone等方式,却如同东施效颦,完全不符合自身的长处,以为有钱人就可以学好京戏,长的漂亮就能获得好莱坞小金人——自大的背后往往是无知(待续,周末再更新吧)。

---同意
时间:  2011-6-6 09:34
作者: lw416

期待LZ今天的大作出现!
时间:  2011-6-6 11:00
作者: songchy008

受教了
时间:  2011-6-6 11:28
作者: 木言车

准备转行做通信,受教了
时间:  2011-6-6 11:52
作者: ZTEDGER     标题: 2.2 文明的拼图

回到电信业内部,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行业壁垒林立,知道壁垒在哪里,才知道这些壁垒是否能阻挡入侵。

比如,全球运营商,其实就分很多类型,有很多划分维度。按照不同的类别,可以看到它们不同的防御能力,比如“大国运营商”与“小国运营商”,比如“跨国运营商”和“本土运营商”,等等。在这里,我们尝试从一个维度来分析下不同运营商的策略和选择。

任何文明,都有遗迹,掌控当今全球市场的企业恰恰是文明的变种。

以盎格鲁-撒克逊和新教文明为代表的国家和企业,依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其中,既有美国这种占据全球电信业三分之一的大国-封闭市场,也有英国VDF为代表的跨国运营商,还有澳洲、加拿大等边缘市场。作为大陆型企业的ATT和Verizon,为什么没有选择全球扩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国内市场足够大,而且利润足够高,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大的3家电信企业之2;而VDF为什么出走,也正是因为英国市场太小,而英文市场很大,所以VDF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全球都有广泛的势力——但是,就其本质来说,英语,才是这些企业背后的文明拼图;南非的MTN,VODACOM掺杂着BP一样的血统。

与盎格鲁-撒克逊不同的是,德国、法国代表的欧洲大陆文明。DT虽然也进行扩张,但是主要都在德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东欧、南欧为主;相比而言,法国确实更具海洋性格,但是,FT除了欧洲本土之外,在其它大洲,则主要是依赖于法语区。与此同时,两家企业也如欧盟里的“老欧洲”,拥有比较沉重的历史包袱,运营业绩增长有限,也为了当初3G牌照受伤颇重,从此很少舒缓过来——宛如经历过了二战的两大强国,势力被压缩在欧罗巴和地中海,从此再无争霸大西洋的能力。最近,欧洲Big5的联盟,与其说是一种聪明的商业手段,还不如说是一种自救的选择。

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经的贵族,唯一的遗产都在南美。但是,不得不说,Telefonica确实是一家优秀的企业,固守着帝国的荣耀。优秀的运营能力,立足新兴市场的先见之明,语言方面的优势——还有,非常早的肯选择质量差一点、价格便宜很多的中国产品,等等。这些都是一个老贵族的精美之处,就像西班牙烟草、就像ZARA,成为500年前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少数精英,守卫着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船坞,那是若昂的船队?还是某个不屈的船长延续的辉煌?

北欧,海盗之国,狭小的国土,却有耐久的文明,小而狭窄的国土却有全球漂流的决心。这也是Telenor和Telia能在全球驰骋的文明遗产。小国能长久,必然是因为有足够的策略,Telia和Telenor从一开始就有游牧者的不羁,在全球的布局,没有受到语言的局限,真可谓是特例。同时,它们也是精打细算的好手,对爱立信、诺基亚这些同乡的价格砍起来也毫不含糊——当然,GSM客观上也是这两强重要的贡献,是设备商和运营商共谋的产品。如果一定要算的话,华为、中兴最早突破的欧洲运营商,不算独联体的话,都是北欧的两家,其次才是KPN,再次才是欧洲的大陆厂商,最后,对于华为来说,才是英格兰本土。

可见,欧洲和美国,虽然在政治上已经不是绝对的主宰者。但是,在全球的产业当中,依然控制着7成的市场,这是历史的遗产,也是文明的遗迹,市场经济对于强者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在军队之外,继续获得历史的红利。因为,商业,可以穿透高墙深沟,直到利润的核心,欧洲人,老而不死,而美国人,依然在金字塔的塔尖,电信业,也是如此。

如果算上东欧,除此之外,俄罗斯依然在独联体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是从圣彼得开始就已经具备的格局。非要加个扩张区域的话,还可以沿着阿富汗,巴基斯坦抵达印度,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强敌的路上扩张路线。

还有其它的20%。

其实,在商人的历史上和历史上的商人中,阿拉伯人是不可忽略的一支强大力量,扼守了欧亚非大陆1000年。如今,在石油资本的驱动下,ET,ZAIN,ORASCOM,ST等依然是不可忽略的力量,控制着整个大中东和北非、西非市场的相当空间。相比之下,华人文明也不仅仅是大陆,还包括香港和东南亚为代表的区域,新加坡电信、马来电信、印尼多家电信企业都有华人的身影;这一点上,和阿拉伯文明本身是相似的。印度文明,除了在印度本土体现出实力之外,已经重新走入非洲——那个古印度人曾经广为联系的市场;Ba,Reliance,TATA代表着印度商人的复苏;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并无不同,是封闭式的文化,很难真正走出去,只能力求维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其它所有的运营商,也就是占总数80%的运营商,最多也就掌握剩余的10%市场,这就是全球电信产业的基本拼图,在这拼图背后,其实正是各种隐晦的资本力量和文化力量在主导——直到一种互联网技术文明到来之后,以美国为领导的新革命,彻底摧毁原有的堤坝,这是后话。

(回ls:书就不提了,那是夹带私货,还多卖不几本:)
我本人懂的也很有限,很多不过是浅尝辄止,所以很多不过是一家之言。就虚拟运营商而言,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其成功,要有2个先决条件:其一,是特色业务,要比传统的SP之类有很大的提高,抓住利基市场;其二,必须有政策上的明确规定,运营商必须给你一定的保护,不能看着好去抢,这方面日本、欧洲的MVNO做的好些。但是也比较难,比如Virgin,其实也不算很成功,如果有利基,自己做一点自己的空间出来,有利润即可,未必追求很大。)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6 13:28 编辑 ]
时间:  2011-6-6 13:12
作者: cookz

我班门弄斧,继续楼主的运营商转型话题扯几句。我本人对中国运营商的转型持悲观态度,两个掣肘因素很难克服。
1、企业的战略转型牵扯到跟既得利益集团的斗争。不说要在运营商内出商鞅,起码要出个把王安石吧,大家知道,王安石这种人在企业是很难混的,搞不好就是被赶出去,或者说,得不到实际权力做自己的事情。中国的运营商比海外更复杂,ZF干预很多,比如移动集团领导,他并非完全独立的企业人,他要听工信部的,在ZF机关做事,很多人奉行的是严格服从上级不犯错误的原则,即使看出了问题,也往往选择不作为。看问题容易做事难,运营商的土壤很难诞生敢于挑转型大旗的人。

2、如果给全世界的电信运营商转型做个时间表,我也预计中国的运营商是在后面20%的。中国并非纯市场经济国家,试想,如果将来在云或者无线互联网的变革中,基于新的商业模式,中国民营企业出了个新的类似华为早中期规模的巨头,此时,运营商可能像个委屈的孩子去找工信部哭诉要求联合打压,这在中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不管是云也好,无线互联网也好,什么终端新花样新服务也好,管道还得用运营商的。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移动SP/CP,即使你再会创新再牛,李总(已被抓)不让你接入你也干瞪眼,因为你没自己的管道呀。即使将来三大运营商只做管道,其市场威慑力依然强大无比,他们要打压一些小企业还是非常容易的,除非ZF让民间资本也可以做管道,但是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嘴巴上会天天说转型,但实际上,运营商大佬每天就是盯着工信部的邮件。

[ 本帖最后由 cookz 于 2011-6-6 13:52 编辑 ]
时间:  2011-6-6 14:00
作者: youmustwork

菜鸟受教! 赞叹前辈的见识和智慧!
时间:  2011-6-6 14:09
作者: cookz

其实,观察运营商李向东的成功模式,很有意思,虽然这人被抓了。
04年把韩国的彩铃引入中国,开始在四川搞音乐基地,几年时间,一个几百亿的产业链条就搞成了。直接复制海外别人的成功经验,再加上本人有上级公关游说的强大能力,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成功概率大增,并不需要本人挖空心思去想个什么新业务新商业模式,这在体制内是万难的。马云搞出了新商业模式,那是因为他在体制外。所以,我每次看到运营商对刚进单位的研究生们喊创新就忍不住发笑,这真是误导人的,运营商不需要你创新,等掌握了一定的内部权力,直接去海外跟着别家运营商学就行了,然后回来跟工信部密切倾诉。李向东的成功模式很好很给力,因为他没有打破原来的既得利益分配结构,不与老人冲突,只是添砖加瓦,让音乐增值业务疯狂赚钱。当“企业转型人”就不同了,又得罪人,又不一定能几年内产生收益,说白点,干这个事对个人来说划不来,还是当李向东好。

[ 本帖最后由 cookz 于 2011-6-6 14:14 编辑 ]
时间:  2011-6-6 16:08
作者: dusty

原帖由 cookz 于 2011-6-6 13:12 发表
我班门弄斧,继续楼主的运营商转型话题扯几句。我本人对中国运营商的转型持悲观态度,两个掣肘因素很难克服。
1、企业的战略转型牵扯到跟既得利益集团的斗争。不说要在运营商内出商鞅,起码要出个把王安石吧,大家知 ...
如果国家意识到云时代全体网民的电脑都有可能变成一种云化的存在时,或许国家机器才能动员起来强制运营商转型
时间:  2011-6-6 17:19
作者: wyzyh

楼主是高人!
时间:  2011-6-6 23:12
作者: cj578009030

好贴留名哈。。。
时间:  2011-6-6 23:57
作者: zsysin

留个脚印
时间:  2011-6-7 08:53
作者: tanzhizhe

搬个板凳,慢慢看,很有意思
时间:  2011-6-7 10:40
作者: fu7k

佩服!

C114因此帖再次闪光!
时间:  2011-6-7 13:00
作者: ZTEDGER     标题: 2.3 栅格里的金字塔

如果说文明的维度上一个暗线,深藏不露的面具背后,是资本的力量在作祟。那么,实力的维度则是明线,主宰着全球电信业竞争的主要格局。以实力为阶梯,全球运营商可以分为5级金字塔。

Super3: AT&T ,VrZ,NTT。有些时候,得承认,有些运营商在很多技术领域比设备商要强;有些时候,还得承认,在地球上最后一个港湾干涸之前,那里依然可能存在鲨鱼;也要承认,有些企业在把价格作为核心竞争手段之前,还有一大把的牌可打;还应承认,这些巨头真正的“Know Policy”。Super3,就是电信业的真正王者,它们不但是3G领航者,企业用户的开拓者,云计算的预言者,定制开发要求最多的客户,也是美国、日本两个孤立型市场的保护者。
在选择设备商的时候,如果将 技术(核心是产品质量,既研发管理)、解决方案(核心是产品组合管理)、交付(核心项目管理能力)、服务(核心是人的管理、特别是全球化团队管理)、关系(ZZ关系,特别是关乎到选票的劳工管理、本地供应商管理、政府关系管理等),作为遴选的五大门槛的话,那么Super3要求所有领域都做到S,而成本短期都不再考虑之列。这也是爱立信、ALU、思科3个领域头羊和日本NEC才能搞定的市场。
Big12:VDF,DT,FT,TLF,TI,被称为Big5,扩充一下,KDDI、Softbank、Sprint、BT、Telstra、KT、SKT也可以看作是同一档次的企业,它们往往具有一个弱项,对设备商的要求也会相对较低。比如,Big5对关系要求不多,本身就是跨国运营商,而在非本土市场的相对低成本需求还是显著的;再如4家日韩企业虽然有严重的本土保护倾向,但是却不得不引入海外厂商,本土企业供给不足,或者BT这样的企业,依靠固网,但是固网领域设备商比较分散,Telstra以前是一家独大,现在也要面临竞争。

Big12本来是铁板一块,但是由于竞争等关系,也开始引入多家厂商竞争。本来MOTO、Nortel是其核心供应商,但是二者的先后推出,分别给了华为在固网、移动领域的机会,并分别以BT和VDF为突破口进入了欧洲,以至于,目前在电信设备商的5强中,E,A,H,N并列前四强,且与Z差距较大。具体到Z和H而言,主要差距就在B12当中的地位,特别是在欧洲设备市场差距,这里有一个比较大的鸿沟,主要体现在交付、服务两个环节,而非产品。如果认为一个产品线3家设备商是稳定态的话,中兴还差强人意、诺西刚好守城。

Growing20:市场地位仅次于S3和B12的是20家运营商,多数都在成长型市场,或者为跨国运营商。除了中国的3家企业,都在全球位居前30位之外,Telia,Telenor,KPN,PT,3在欧洲,AM 在拉美,MTS在独联体,SingTel、TM在亚太,MTN在非洲,ET/ZAIN/ST/ORASCOM在中东和非洲,Rcom/tata/BA在印度,基本构成了包括东欧发展中国家主流运营商的图谱。

这些厂商的共同机遇在于很多市场依然在成长,跨国运营,对技术、解决方案和成本等方面要求平衡,当然,这些市场的成长性也在减弱,兼并成为主要的趋势。这是目前为中国设备商提供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和西方厂商争夺的主要战场,未来的趋势,在这些市场,不同的细分市场上,保持3家设备商也许是最终的稳定状态,由于成本成为重要的竞争因子,诺西在无线领域是最危险的,而有线领域的一些小厂商当然比ALU要危险。

Local50:除了以上的主流厂商之外,还有不少在某一个国家不可忽略,但是在全球并无全面影响力的厂商,比如Comcast在美国,Swisson在瑞士,BSNL在印度等等……这些厂商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往往与一家或多家跨国运营商竞争。它们的前途,要么在细分市场里,借助政策能生存下来,作出特色,要么被跨国运营商收购,其中,凡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都是中兴华为的主要目标用户。

Others:其它的运营商,只能叫Others,它们的存在基本上打酱油的,要么很小,只是做一点利基市场;要么在委内瑞拉、古巴之类国家,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要么在非洲小国,暂时还没有一流运营商愿意去收购……

这种全球性的格局,看起来简单,但是这种日趋固化的结构决定了行业的生态,也决定了设备商的格局。比如,如果按照中国的城镇格局来说,美日市场的S3就好比“北京和上海”;B15就好比人口大于500万的“二线城市”;而后面的依次对应与3,4线城市、城镇和农村,中兴和华为的沿着这个5级金字塔,分别到达了第二层和第三层;而阿郎和爱立信分别在“京沪”一样的美国市场立足;诺西,悬而未决。
时间:  2011-6-7 13:25
作者: 零点眺望

有可读之处,书生之见过浓!少点啰嗦,多点务实和灼见吧。。。
时间:  2011-6-7 13:38
作者: seaing

看114几年了
看到这,要回复一下才发现自己没有注册帐号
太给力了
期待更新
时间:  2011-6-7 15:25
作者: eunice

强劲帖~必留名~
时间:  2011-6-7 15:25
作者: nikola-tesla

原帖由 零点眺望 于 2011-6-7 13:25 发表
有可读之处,书生之见过浓!少点啰嗦,多点务实和灼见吧。。。


对于在行业里较久的人来说,此贴确实耍嘴皮子太多,修辞多于逻辑,不同于市面上广泛认识的见解不多。但是,所包含的内容的广泛程度和熟悉程度,以及文笔,都还是非常不错的。要文笔、广度和深度都好,也不现实。
时间:  2011-6-7 16:58
作者: ming3258

不错。
时间:  2011-6-7 22:37
作者: fu7k

原帖由 nikola-tesla 于 2011-6-7 15:25 发表


对于在行业里较久的人来说,此贴确实耍嘴皮子太多,修辞多于逻辑,不同于市面上广泛认识的见解不多。但是,所包含的内容的广泛程度和熟悉程度,以及文笔,都还是非常不错的。要文笔、广度和深度都好,也不现实。


期待您不耍嘴皮、逻辑与修辞俱佳的独到见解和大作

[ 本帖最后由 fu7k 于 2011-6-8 00:11 编辑 ]
时间:  2011-6-7 22:46
作者: ZTEDGER     标题: 2.4 十字架下的生死律

一如前文,金字塔型分布和文明区隔,是分析全球运营商市场的两个重要坐标轴——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维度,比如业务类别、比如资本构成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两个维度依然是最重要的维度。

     “消费水平-文明区隔”成为重要的分析坐标系,宛如一个十字架。

     换言之,金字塔型分布,本质是一种沿着GDP、特别是通信消费需求递减的坐标轴;而文明区隔,更多的体现出资本的语言区隔、区域区隔、国别区隔,适合于划分同一消费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是一个次重要的坐标轴。

      建立了这样一个坐标系之后,会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不同的、看起来混杂不清的问题。

      比如,按照GDP来说,美日和西欧相似,但是,为什么美国和日本的市场更“高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日的消费需求确实档次更高——比如,美国的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水平显著高于西欧,特别是泛IT类企业大大领先西欧;而日本,早早进行了产业整合,诸如手机支付、数字音乐等显著领先于其它国家。目前最为流行的App Store,其实可以看作是i-Mode的升级版,而现在全球刚刚兴起的NFC,索尼早就提供了其完整的解决方案;它不能全球推广,却是受限于它的文明所限……

      再如,Telenor身处全球GDP第二的挪威,但是本土市场狭小,只能进行全球化以扩大市场,扩大的范围包括欧洲本土,也包括一些牌照限制比较小的国家,比如实行私有化的巴基斯坦、俄罗斯,本土市场很开放的孟加拉、马来。这符合一种资本的流动原理,即从高势能向低势能的区域流动,反向流动成功的先例甚少。类似的,ET和ZAIN都出身中东的石油富国,面向非洲布局的时候,从金字塔自上而下的角度成立,从文明障碍更小的角度也成立。
      按照这样的逻辑主线,来研究设备商的扩张也同样是有鲜明轨迹的。比如,华为的成功,从突破巴西开始,一直是循着Telefonica这个主线展开的;而对VDF的突围,也没有落下VODACOM和MTN;更向远处追溯,华为在俄罗斯和中东的布局,让其先后成为两个市场的前三名。  

    因为,在相应的市场上,如果突破领先运营商的话,那么会随着相应的资本向其下游自然扩张;同时,针对不同语种的客户,建立不同的团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反之,此前,中兴一度将欧洲和印度划归到一起管理,让人莫名其妙;爱立信曾经一度将全球的TOP客户和其他区域客户分开,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些区域有的划分过细之嫌,比如加勒比海、南欧等。

      进一步探讨,我们也可以借此进一步进行推导出未来的一些走向。

      比如,随着行业的成熟,兼并和收购必然日趋激烈。那么,哪些市场之间的兼并会更加可能的,我们沿着两个维度也可以建立两个基本的原则:金字塔同曾经、或者跨层级收购,将会更有可能;文化相似性的收购将会更容易成功。举个更为具体的例子,印度的BA接手ZAIN在非洲的资产,何也?就是因为它对成本运作的能力得到了“印度标准”的考验,符合向下兼容的原则;同时,印度就商业文明而言,也能够适应西非、中非等杂乱的特征,因为印度本土就是这样一种分割混杂的形态——反之,ZAIN能够适应北非,但是未必能适应非洲的其它地区,但是北非的竞争已经非常饱和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给予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我们之所以前面分析那么多的格局,是因为这种存在,自有其缘由,如果仅仅当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么,何必把故事讲的那么复杂呢?

      类似的情形非独在电信业内存在,在很多行业都存在。

     比如,在搜索引擎行业,Google在全球80%的国家都非常成功,但是,却有几个重要的伤心地。如果说,在中国不如百度,被简单归因于GFW还可以看作是无知者炫耀的旗帜,又如何理解它在俄罗斯不如Yandex,在韩国不如Naver,在日本不如Yahoo.JP……

      再如,在PC领域,为什么中国的联想很难在欧洲美国打开市场,哪怕是通过收购也显得举步维艰,因为,逆向而为,顺着消费金字塔向上反溯的难度就是这么大,何况是B2C产品;如果不是柳传志本身的判断,那么收购IBM PC之后,也许最先要拓展的依然是南美、东南亚、印度等市场,而不是走了许久弯路……就算兰奇一度将ACER塑造为欧洲PC的老大,但是以2%~3%的利润率换取的市场份额,以上网本填充的PC销量毕竟是不牢靠的,收购方正在大陆的PC反倒是一招好棋。

      金字塔和文明沟壑的相互交错,交织成市场的十字架,那闪闪发光的十字架背后,有多少违背市场者已经被绞死?

(自古文无第一,行业牛人很多,我当然不在此列,想看任正非大作,也很期待王晓初的见解,人家哪有这闲当。我们是小兵,不过是半当娱乐,半当总结的一个随想,希望这个帖子里少点争执,:))

[ 本帖最后由 ZTEDGER 于 2011-6-7 22:53 编辑 ]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