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跌宕十年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0-1-6 09:44
作者: ifhappy2005     标题: 跌宕十年

近十年来通信行业的发展路线,大家怎么看这十年的发展?


如同处于抛物线的两端,近10年来通信业的轨迹变迁,始于新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破灭,而终于金融危机的震荡当中,个中曲折耐人回味。

也就在这10年间,中国通信业开始了新一页真切而艰辛的探索——电信运营格局的调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制造业为龙头的“走出去”探索……

中国通信力量凭借广袤的本土市场支撑而获得了发展的原动力,并最终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写了全球通信业的格局。但是,打破了旧世界的中国通信业,在新世界中不可能依靠惯性而收获香槟和庆功会。

抉择,十字路口

似乎世纪之交注定不会平静。就在上个世纪更替之际,通信业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演绎了一场疯狂的网络泡沫。虽然它让很多通信公司就此一蹶不振,但是它所遗留的基础网络却也在酝酿着通信产业的另一次蜕变——一个网络融合的时代远景由此进入通信人的视野。

是时,通信网络演进正行进在更为快速而“发散”的道路上,通信网的业务承载能力不断被推演放大,涵盖移动通信、固网宽带技术、IP和多媒体能力的网络演进路径已经浮现出来,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在此情形之下,下一步的网络演进该向何处去?这成为整个通信业界必须尽快给出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肃性在于,一旦业界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或者选错了标准和方向,在未来的产品研发和网络建设上,会给相关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国内,从2003年开始,当时的信息产业部便专门邀约有关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讨,最终在2004年得出了明确共识:通信业正在步入十字路口,电信业需要转型。但是如何转型,网络融合的节点在哪里,融合的产品形态又是怎样的?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是各执一词。

转折,2004年

事实上,业界的这一共识,在2006年~2007年间得到了验证。当时数据业务在国外和国内都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并最终一举超过了语音业务的发展,这也可以看做是通信产业发展的一个拐点。

竞逐在网络技术前沿,对成功者的奖赏是惊人的,对失败者的惩罚同样惊人。我们可以看到,此后的很多大型并购案大多与此相关——由于一些企业产品线相对单一,不能完整提供融合通信解决方案,由此也就有了耗费巨资为自己的产品线“打补丁”的动作。虽然应急式的并购会给企业运营带来麻烦,但是在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面前,厂商们别无选择。

未雨绸缪者也得到了当然的奖赏。例如,早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的华为公司便提出了三网合一的概念,并由此给出了MSTP的解决方案。它也由此奠基了自己的MSTP产业实力。

2004年5月7日,国际电联NGN专门组(FGNGN)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北美、西欧和亚洲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强烈要求下的产物——他们试图尽快规范全球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和推广。

据国际电联副秘书长赵厚麟后来回忆,当时中兴通讯、华为、中国电信、电信研究院等单位都派出了一流专家参与技术推动,人数之多超过日本和韩国,居亚洲之首,中国提供的大量文稿,质量之高也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有了标准组织定调,英国电信(BT)在随后的2004年底便公开发表了其“21世纪网络”计划,由此它也成为全球电信运营企业转型的发端和典范。

演进,摸着石头过河

在融合通信洪流的裹挟下,通信技术在10年间的演进,节奏快得几乎不给业者喘息的机会,新的技术概念一再被提出,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整个通信业的面貌。

3G标准版本频繁升级,多种无线技术被相继推出,传送网、核心网、运营支撑系统乃至终端,都经历了多重演进,即便融合通信本身,也被通信与IT两个阵营进行了各自的解读,进而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产品。

事实上,这种快速更替现象的背后也隐含着产业重心的微调,是对市场需求的妥协——当一个技术被发现不能容于市场之后,快速的调整也是迫不得已——摸着石头过河,是这10年来全球通信业者的集体记忆。

近10年,中国通信业初期的技术探索更多地采取了跟随战略,这种“无主见”行为似乎可以降低风险,但是它也隐含着重蹈他人覆辙的危险,在3G问题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欧洲3G商用较早,但是在3G技术演进上也走了很多弯路。其中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在还没能看清楚3G核心应用定位的情况下,就拍卖了大量频谱,并进行了大规模建网。直到商用受挫后才逐渐明白:移动互联网才是3G的真命所在。直到后来HSPA的出现才把这个行业带入正轨。但是,初期发展的R99版本技术已经造成了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浪费。

就这一点而言,中国3G也有类似的经历。好在中国当时的通信产业链在经过多年的打造之后,羽翼已基本丰满,这也为我们后来技术方向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技术演进的正确判断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对企业而言,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举例来说,在SDH问题上,从2.5G向10G的演进,厂商的抉择也经历了一番心理考验(当时普遍认为SDH设备的“终极”带宽不会超过2.5G);DWDM在40G和100G的演进上,当初的故事又被重复了一遍。不过,与3G的不同在于,国内厂商在此类环节上的正确判断为其赢得了超越的先机。

技术演进道路上领受教训的不独欧洲阵营,也不独为通信圈所有。众所周之的WiMAX就是一例,正因为当初对频谱资源的忽略,才让它在实现产业化之后依然坎坷不断。

说不尽的创新

中国通信业的创新运动从启蒙到实践基本发生在这10年间,从跟随式地摸索到独立自主研发,从企业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自主创新机制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积累、丰富。

中国通信业的自主创新有着某种因缘际会的意味,这一点在TD-SCDMA上表现明显。据当年参与TD-SCDMA国际标准申请的专家回忆,其他3G标准的确定在ITU争论了几个月,而中国的TD-SCDMA标准则仅用了十几分钟便获得通过。当时到场的一位外国专家弦外有音:“标准其实就是一张纸。”其实在场的国内专家也都清楚,国际标准的制定只是一小步,产业化才是真正的考验。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通信产业链的完备,产业化基础的逐步强大,后续的技术创新必将面临更大的考验。这一点在WAPI问题上已经有过一番预演。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通信业的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运营领域,过去出台的一些技术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并不是很成功,而在3G商用上,国内运营商依然处于交学费阶段,欧美3G商用比我国早了近10年,但是在一些问题上我们还在继续步其后尘,并没能够缩短3G的学习曲线长度。而对于山寨手机现象,与其说是创新,还不如说是一场回归终端市场本质需求的运动。

但不管怎样,我们的创新意识毕竟得到了空前强化,并且也迈出了第一步。正如某政府人士所言:“如果没有TD实践,我们不可能积累这么充足的经验,也不可能和国外人坐在一起讨论无线技术的发展,也换不来我们在4G上的地位。”

在2008年的巴塞罗那3GSM大会期间,中国移动与沃达丰、Verizon闭门磋商,并最终决定共推LTE,进而为无线通信的后续演进——这个争议已久的话题一锤定音。这也标志着中国力量已经正式步入全球产业发展的前列。如是观之,诚如斯言。

不过,比起真实的市场拼杀,标准之战还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因为在近身肉搏的市场上,从来不会有如此的举重若轻。

商战,波谲云诡

小灵通是中国通信业发展中的一个异数。从行走在产业边缘到迅速席卷全国市场,它给移动通信阵营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不光是中国移动感受到了压力,因小灵通划界而治的设备厂商也由此势同水火。

此间的隐秘在于,小灵通不光给运营商拓展低端移动市场带来困难,它还很有可能让一些弱势者就此逃出生天、羽化成蝶,进而影响到后续的产业市场格局。

既然已成事实,在无法遏制其发展态势的情况下,那么对于局外厂商而言还有另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迅速催熟这个产业。

当时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短时间内,市场上大量的小灵通终端蜂拥而至,其价格被迅速拉低,用户数由此获得快速增长。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是数家厂商通过OEM小灵通终端,以极薄的利润低价入市,使得主要得利者的利润被摊薄,产业盈利周期被大大缩短。

发生在小灵通身上的故事恰如10年通信业发展的缩影。价格战,这个跑马圈地时代的冷兵器战法,在这10年中一直是主导市场拓展的主要推手(我们看到,在中国3G建设招标中,这一利器再次折射出了通信业竞争的残酷性)。中国市场如此,国际市场亦如此。受它的推动,通信产业的门槛被一步步降低,市场在短期内被迅速地推向成熟。

价格战也深刻地改变了通信业的格局。日后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的诸多企业与此不无关联。客观而言,此种战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中国力量的崛起。但需要提醒的是,国内厂商并不总是价格战的赢家。特别是在近期,处于转型中的国外厂商在价格环节发力,已经构成了其转型战略的一部分。

就目前态势观察,国内企业征战海外市场正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不过,业界对此更多地习惯于从结果逆推过程,价格战的逻辑遮蔽了曾经的历史现场。要知道,其间的波谲云诡远非价格战那么简单。例如,就在国内某企业即将突破欧洲某运营商客户的时候,这家运营商却被意外收购了——这是竞争对手所为,而后者是收购方的大股东——在特定的市场上,原始的价格战已经开始让位于资本战争,拼杀正在从产品转向产业。

当下,和谐共赢被竞争各方多有提及,而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充沛的现金流也是企业生存的必选项。所以,在经历了硬碰硬式的短兵相接后,竞逐各方试图回归理性,但是这只能是表面的平静,因为在厂商那里,对未来话语权的争夺依然压力重重。

未来之路依然艰辛

成熟度和透明度空前,基础通信业务收入下滑,转型还处于探索当中,这是通信业的现实表现。跟随策略已经用尽,站在产业前沿的中国通信产业,此时需要拿出的是自己的想法。

目前,国外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转型进程。专业服务是被系统厂商们共同看好的一条道路,而恰恰是这类业务,对于国内厂商的海外拓展而言,无疑有着较高的市场壁垒。正如国外厂商在中国很难做到国内厂商的服务质量一样,国内厂商到国外也会遇到同样的难题。另外,在多媒体业务领域,一些系统厂商也开始涉足。而国外终端厂商向互联网的转型进程也是有目共睹。

时下,中国通信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但是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业,更多地还是在低端市场深度耕耘。虽然在高端市场也有较大斩获,但还不是群体意义上的突破。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企业还是在完成一项全球性的“普遍服务”,就像中国的村通工程那样,投入大产出少。

“走出去”如此,国内市场的挑战同样巨大。此前的3G网络建设虽然让国内设备厂商受益不小,但是从3G的实际运营状况来看,厂商们依靠扩容赚钱的期望很可能还要再延长一段时间。

而对于转型,三网融合推进遇阻,受运营商本身的架构限制,一些新型业务如移动支付等的开展还有很大难度,增值业务也催生出诸如内容安全等问题。设备商方面,就目前现状而言,卖产品的压力还远大于转型冲动。

每次危机过后都会产生一些伟大的公司,目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霾,虽然中国部分通信企业实现了反周期成长,但还远未到弹冠相庆之时。

中国通信产业10年发展演绎的传奇部分不是财富,不是市场,而是信心的获得。在通信产业原有势力整体衰退之际,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走在产业前沿,是中国通信业的共同命题。
时间:  2010-1-6 09:55
作者: ifhappy2005     标题: 这篇文章有啥错误?大家都来挑一挑

这篇文章有啥错误?大家都来挑一挑
时间:  2010-1-6 10:46
作者: 剑魄琴心

写的真好,敬仰作者的才思!
时间:  2010-1-6 10:47
作者: 服务生

实用,无所谓技术是否先进!
时间:  2010-1-6 11:51
作者: zhangshen86586

来看看而已
时间:  2010-1-6 11:54
作者: qb_l

写得好,顶了!!!
时间:  2010-1-6 12:32
作者: coolfire20

已看见10年后的运营商。
时间:  2010-1-6 12:39
作者: 传说中的陌生人

10年后是否有运营商
时间:  2010-1-6 13:15
作者: gianni

原帖由 传说中的陌生人 于 2010-1-6 12:39 发表
10年后是否有运营商

Disappear
时间:  2010-1-6 14:03
作者: zyj820216

好,很好,非常好
时间:  2010-1-6 14:36
作者: dxz789


时间:  2010-1-6 14:49
作者: dbl

通信产业不再辉煌!
时间:  2010-1-6 16:38
作者: yyy9999

转型成什么呢?期待
时间:  2010-1-6 17:11
作者: LTE

学习
时间:  2010-1-6 17:39
作者: 山有木兮木有枝     标题: 学习学习

佩服
时间:  2010-1-7 09:10
作者: lcgw


时间:  2010-1-7 10:33
作者: Yuexi

怒顶一记
时间:  2010-1-7 10:45
作者: qqhe_lbb

中国通信的十年发展严重落后!(相对来讲)!由少数话语权者为了私己利益改来组去。
时间:  2010-1-7 11:00
作者: looppppp

学习下
时间:  2010-1-7 11:24
作者: leishungang

不错,楼主对通信行业很是了解,顶一个
时间:  2010-1-7 12:33
作者: 刘三


时间:  2010-1-7 13:48
作者: onlyjim

真实的心路
时间:  2010-1-7 14:25
作者: huhuhu

LZ是给杂志写稿子吧?
时间:  2010-1-7 16:51
作者: dadikkk

学习了1
!!!谢楼主
时间:  2010-1-7 20:07
作者: 长乐未央

补充一下,本文作者是《通信世界》王涛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